流动不“流浪” 化流动党员为“流动资源”
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社会人员的广泛而密集的流动。人口的不断流入,为地区发展带来了欣欣向荣的趋势,但是人员流动性的不断加强,也带了党员队伍的建设难题。人员底数不清、生活习俗不同、方言土语不通、开展活动困难,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各级党组织也在积极破题,不断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化“流动党员”为“流动资源”,离家不离爱,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注,真正发挥好党员队伍排队兵、先锋队的作用。
构建“区域网”,流动不流失。党员的异地流动,尤其是跨省流动往往带来人员的流失。想要做到党员“就位”,更需要统计“到位”。要织密多重覆盖的流动党员组织体系,贯彻“两地共管,宁覆勿缺”理念。一方面,党组织要在线下定期全面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对于本区域内的党员数量、人员分布要做要心中有数,对于党员的流入流出工作做好切实对接,做到不漏一人、不忘一人。同时,要更加重视“党员数据”的线上数字化转移方式,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各类基本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用好已经建设的党组织转移系统,让党员流动更加清楚明白,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这个“娘家人”对自己关注、关心、关爱,让党员身子流动,心不流失。
培养“责任感”,地变心不变。流动党员的异地统计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费心费力却难见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流动党员缺少家乡归属感、建设责任感,内生源动力不足。要想流动党员日常联系不断线、作用发挥不短路,更需化被动为主动。党组织要在平时下真功夫、练平常功。加强党性教育,牢记使命职责、忠诚履职担当。在乡镇村社里,给党员压担子、递话筒,让党员在组织里找到自己的价值,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集体经济建设的排头兵。有了定位,有了责任,才能在异地流动时人散心不散,实现流动党员从“被融入”到“想融入”的转变。
争当“参与者”,换地不换位。许多流动党员存在语言关、调研关、融入关的困难。对于当地的情况不熟、在村子党代会上表达不畅,想说说不出来的问题时有存在。再加上平日里自己没有职务、组织没有要求,这让部分流动党员流着流着就流失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基层党组织多多组织党员活动,积极帮助流动党员克服融入难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号召广大流动党员就地参与、积极作为。在节假日的时候,多多开展建言献策的活动,党员之间多交流、多帮助,把流动党员纳入到村集体的建设当中,身在其位才能真正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