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典型交流材料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典型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共抓振兴“一盘棋”、产业发展“一张图”、和美乡村“一幅画”“三个一”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党建引领,下好共抓振兴“一盘棋”

一是构建三级联动体系。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制,坚持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经费、事项”三个优先制度,每个乡镇至少2名县级领导包联,每个村1个县直部门结对帮扶,11个乡镇均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并配备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1名,组建专项工作组6个,统筹选派81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竞进拉练、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县委领导、部门协同、乡村落实”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

二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示范支部”创建,制定党组织书记三年培育计划和“育选用管退”具体措施,出台抓党建工作不力4条处置规定、不合格党支部10条评定标准,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运行规则,深入实施“千名村组干部培育”“千名年轻党员发展”工程,选派122名村组干部赴开放大学参加学历提升,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56个党支部、176名村干部先后荣获市级以上荣誉,龙华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三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创办“田间学校”,依托稻菜轮作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展示馆、现代农业大数据科创中心等“一区一馆一中心”,集聚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等10支农业专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育,四川种业“南繁”基地加快推进,建成中国农技协枇杷科技小院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5个,培育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253人,其中1493人获评农民技术职称,7人被认定为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聚焦农民增收,优化产业发展“一张图”

一是引领农业产业特色发展。按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思路,科学编制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出台《促进农业产业特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等政策举措,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形成“三带四环十园区”发展布局,高标准建成“稻—菜”轮作粮经复合产业基地10万亩、早春枇杷基地4万亩、晚熟芒果基地13万亩和优质核桃基地20万亩,培育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土地平均收益达2万元/亩,其中安宁河谷地带最高达10万元/亩;全县年收入20—50万元农户达10393户,50—100万达4095户,100万以上达3024户。

二是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提质、问效“三项行动”,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见,细化6个方面19条举措,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指导7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乡村建设发展公司,推行股份合作发展模式,拓展以联村共建、服务创收、资产盘活、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村企联建、项目带动为代表的7种经营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面提质增效。全县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8%,其中5个村超100万元。

三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推动全县73个村640个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股权设置,盘活国有资产149宗,实现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出台职业农民制度试点5项扶持政策和2项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四川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改革试点,培育农民专合社419个、家庭农场416家。

三、注重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一幅画”

一是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馆、彝族文化展览馆、感恩广场和村史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创作《舞动彝乡》等一批本土优秀文化作品,实现村村有文化院坝、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同时,围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精神文明全域化、常态化,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全县县级以上文明村达91.8%、文明乡镇81.8%,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600余户。

二是完善乡村善治机制。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公约”,创新推行“遇4说事”村民议事制度,探索推广“阳光用水”“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等自治模式,建成73个村网上党群服务中心,推动280项乡、村级服务事项进驻,实现全县依申请类事项100%网上办理。同时,按照“整体覆盖、均衡分布、联户成片”原则,织密村组网格,配齐专兼职网格员,将政法、信访、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党建、服务和治理“一网融合”。

三是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以道路交通、物流体系、网络信息等为重点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通村公路硬化率、通客车率、宽带网络通达率等均达100%,创建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通工程”样板县。全面实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五大行动”,推广“一元众筹”、公共区域“排轮子”、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等一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置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97%以上,打造美丽庭院1000余户,“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