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篇2023年工作要点汇编

目 录

1.2023年XX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工作要点8

2.XX省2023年政务管理服务工作要点19

3.2023年财政工作要点31

4.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要点36

5.2023年XX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要点45

6.2023年XX市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55

7.2023年区应急管理局工作要点60

8.2023年全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71

9.2023年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要点88

10.2023年XX省司法行政工作要点100

11.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点113

12.2023年全市森林防灭火工作要点120

13.2023年全市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要点126

14.2023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133

15.2023年全市统计工作要点147

16.2023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155

17.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点162

18.2023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171

19.2023年全州教育和体育工作要点180

20.2023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196

21.2023年市级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要点203

22.2023年水利工作要点211

23.2023年信息中心工作要点222

24.2023年XX县统计局工作要点230

25.2023年XX市教育保障服务工作要点235

26.2023年XX市信访工作要点243

27.XX教育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251

28.2023年全区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要点261

29.XX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2023年教育法治工作要点271

30.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277

31.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286

32.2023年XX市体育产业与行业管理工作要点293

33.XX市2023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298

34.XX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23年度工作要点311

35.XX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319

36.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328

37.XX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338

38.X县民政局2023年民政工作要点350

39.XX市禅城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362

40.XX市统计局2023年工作要点375

41.XX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2023年工作要点384

42.2023年XX区民政局工作要点396

43.2023年区水务(海洋)工作要点404

44.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3年全市建筑管理工作要点412

45.2023年XX市XX区教育局工作要点417

46.2023年XX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点429

47.2023年XX市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点435

48.2023年县安委会工作要点442

49.2023年XX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463

50.XX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2023年工作要点477

51.XX区国资委、集资委2023年工作要点490

52.XX区经济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495

53.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网络交易监管工作要点501

54.XX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023年工作要点506

55.XX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2023年法治工作要点512

56.XX县2023年教育工作要点518

57.XX市水务局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要点532

58.XX市水务局2023年工作要点541

59.XX市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549

60.XX市教育党工委XX市教育局2023年教育工作要点556

61.2023年度XX省标准化工作要点569

62.2023年XX市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要点574

63.2023年XX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586

64.2023年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要点596

65.XXX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606

66.XX市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2023年工作要点614

67.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年度法治机关建设工作要点623

68.政协X县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628

69.XX市2023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635

70.XXX2023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要点644

71.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3年工作要点656

72.XX州2023年政府督查工作要点的通知665

73.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672

74.XX街镇党委2023年度工作要点暨全镇工作要点680

75.XX市医疗保障局2023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692

76.XX省卫生健康委2023年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要点701

77.XX省2023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713

78.2023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计量工作要点718

79.XX县安全生产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725

80.XX省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23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点739

81.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要点744

82.XX市城市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753

83.XX区经济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764

84.XX市统计局2023年统计工作要点772

85.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要点780

86.XX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800

87.XX省2023年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要点816

88.XX省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822

89.XX省计划生育协会2023年工作要点837

90.XX省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845

91.XX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860

92.XX县统计局2023年工作要点867

93.XX县2023年登记注册工作要点873

94.XX市文广新旅局2023年工作要点881

95.XX县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896

96.XX市交通运输局2023年工作要点911

97.2023年XX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920

98.XX区2023年度卫生健康工作要点932

99.X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946

100.XX市XX区2023年教育体育工作要点959

101.XX市XX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2023年工作要点974

102.XX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要点985

103.XX市XX区城管局2023年工作要点998

104.2023年XX自治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1011

105.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1025

106.XX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1035

107.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1052

108.XX县人民政府XX县减灾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1059

109.XX县人民政府2023年2月份工作要点1066

110.XX县人民政府2023年3月份工作要点1072

111.2023年全区安全生产工作要点1078

112.区残联2023年工作要点1094

113.2023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要点1101

114.XX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1118

115.XX省安全生产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1127

116.2023年XX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1138

117.2023年XX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工作要点1158

118.2023年XX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1174

119.2023年XX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工作要点1182

120.XX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1191

121.XX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1204

122.XX省2023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1214

123.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2023年工作要点1222

124.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市人民防空办公室)2023年工作要点1227

125.市水务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1236

126.2023年全市政府网站工作要点1241

127.XX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1247

128.2023年XX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1259

129.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1266

130.XX镇2023年林长制工作要点1271

131.XX市2023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1275

132.2023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1282

133.XX市文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1294

134.XX市政协2023年工作要点1306

135.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1314

136.XX市2023年民政工作要点1325

137.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要点1342

138.XX土家族自治县2023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1352

139.2023年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1362

140.XX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要点1368

141.XX自治县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1382

142.XX市统计局2023年统计工作要点1394

143.XX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1410

144.XX市机关事务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1417

145.XX县乡村振兴局2023年工作要点1421

146.XX县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1431

147.2023年XX省全民阅读工作要点1438

148.中共XX县委教育工委XX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1444

149.中共XX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XX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1457

150.XX镇2023年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1473

151.2023年XX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1481

152.XX市行业办公室机关党支部2023年工作要点1486

153.XX市司法局2023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1494

154.2023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1504

2023年XX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3553”工作布局,以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便捷化为方向,注重省市联动和整体协调,强化需求牵引和平台支撑,深化改革驱动和数据赋能,全方位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常态化提升机制,以政务服务环境整体性优化引领带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六最”目标迈进,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系统性重塑扎实推进,省政务服务中心实质性运行的牵引作用充分发挥,“清单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全面实现。“一朵云”“一张网”“一道墙”建设全面展开,政务服务PC端、移动端、大厅端、自助端、客服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体五端”协同融合,系统联通和数据共享有效支撑业务流程重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治理“一网智管”、政务运行“一网协同”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数字政府安全风险基本实现可管可控,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档。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提升顶层设计

出台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文件。印发实施《XX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一朵云”“一张网”“一道墙”等三个专项方案,同步建立任务清单,实行台账调度落实。制定省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协调。对标国家研究建立数字政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推动适时出台《XX省数据条例》。衔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XX省数据条例》,积极对接争取尽早出台。

完善“一局一中心一集团”协同联动机制。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和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构建省级项目统一技术服务和集约统建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

(二)规范事项清单管理

统一事项清单管理。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备案事项,健全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审核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投资审批管理事项清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等各类事项清单同步衔接、联动管理。

规范清单实施要素。编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更新调整办事指南,推动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全省统一要素、同源发布、同质服务。

推进审批监管协同。完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逐项明确行政许可等事项对应的监管事项,统一纳入省“互联网+监管”平台管理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审管协同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三)再造审批业务流程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制定实施XX省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并联审批、联合评审(勘验、验收)等联办机制,省级统筹完成首批30项以上国定和省定改革事项,发布实施第二批省定改革事项,覆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深化“跨省通办”。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受理系统,推动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全豫通办”)受理窗口全覆盖,优化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线上审核、视频会商等协同机制,新增实现50项“跨省通办”事项、200项“全豫通办”事项。

清理规范特殊环节。编制发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和特殊环节清单,全面取消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和现场勘验、技术性服务、专家评审等特殊环节,探索特殊环节限时办结机制。

深化“全程网办”。加大政务服务办事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度,推动数据共享、证照互认,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和全环节覆盖度,实现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

(四)优化线下政务服务

深化“大厅之外无审批”。做好审批服务部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后半篇文章,区分政务服务事项合规审查和业务技术审核等环节,进一步优化集中办理流程和部门内部审批流程。推动各级审批服务人员、事项、环节、系统、窗口实质性“应进必进”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各级部门单设的大厅整合并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本级政府确定不整合的作为分中心由本级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

推进线下服务场所标准化。强化市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评价标准,探索开展示范服务中心评定。全面设置综合咨询窗口、综合办事窗口,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

规范预约服务。推行全省线下办事统一预约,制定全省预约系统建设指导规范,督促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预约服务,预约服务由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统一实施,不得强制要求申请人先到线上预约或在线提交申请材料。

打造15分钟办事圈。推动个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集成式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和商业服务网点延伸,实现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

(五)全面推进系统联通

深化“一网通办”。完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豫事办”(二期)项目主体功能建设,支撑政务服务“一体五端”协同融合,推进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市级统一受理系统与省统一受理系统真联真通,基本完成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办理的省级事项全部接入省统一受理系统,启动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办理的市县级事项以接口方式实质性接入省统一受理系统,全面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

拓展“一网智管”。制定出台“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完成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优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智能化风险预警功能,全面联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及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助推联合监管、审管联动、风险预警、非现场监管、“码上监管”落地实施,提升监管精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一网协同”。建成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及移动端,打造政务运行“一网协同”综合性办公枢纽,推进与省市两级已建办公系统的互联互通、平稳运行,探索机关内部服务“一件事”网上集成化办理。持续优化“豫正通”平台功能,集成联通政务服务、经济运行、企业服务、生态环保、应急指挥、社会治理等系统,推动更多高质量数据实时汇聚,更好发挥辅助精准研判、科学决策和调度指挥的作用。

(六)深化数据共享赋能

推进“一网享数”。制定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任务书,完成省大数据中心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完善各类综合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加强数据属地回流应用。制定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编制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按业务条线开展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数据普查工作,扩大数据共享开放范围。制定政务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探索开展政务数据授权运营和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

推行“免申即享”。整合相关平台功能和数据,统筹搭建省涉企政策统一发布和精准服务平台,支撑清单梳理发布、企业信息归集、政策智能匹配,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其移动端“豫事办”,以高龄补贴等为试点,推进养老、助医、惠农、助残等惠民政策“免申即享”。

推进“一网通贷”。完成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二期)项目建设,配合省金融主管部门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完善融资服务“一网通贷”体系,强化涉企数据归集治理,对企业精准“画像”,推动金融服务政策“免申即享”。引导金融机构利用涉企数据研发信用类金融产品,累计上线信用类贷款产品200款以上,依托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持续开展线上常态化银企对接,全年通过平台发放新增贷款突破500亿元。

推行“免证可办”。推进电子证照“应制尽制”、互通互认,新增50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并在行政执法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

(七)强化服务监督评价

提升热线服务能力。统一规范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机制,推动12345热线与110平台高效对接联动,建立健全热线服务效能考评机制,推进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

更好发挥“好差评”作用。推动各级业务系统、事项、窗口“好差评”全覆盖落实落细,强化跟踪监督,确保实名差评100%按期整改,推进评价结果在服务效能提升、能力作风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的运用。

深化“有诉即办”。充分发挥“有诉即办”受理窗口功能和作用,完善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优化接诉办理,确保接诉响应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开展诉求集中、高频、共性问题专项治理,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化。

(八)夯实共性基础支撑

深化“一朵云”建设。整合优化省级政务云平台并完善运营服务模式,建设“一朵云”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省级政务云统筹调度和统一纳管,开展市级政务云整合试点,实现80%以上政务信息系统云上部署“应上尽上”。

推进“一张网”通达。出台《XX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扩容升级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省乡(镇)及以上部门全覆盖,开展市县两级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启动建设电子政务视频网,打造以电子政务外网数据线路和视频线路互为备份的“一网两线”架构,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和应用效能。

加快“XX链”建设。印发实施《“XX链”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完成省级和XX、开封、平顶山等试点市级区块链公共基础平台开发部署,基本形成省市两级云链融合网络和数据共享链架构,推动电子证照、不动产登记、农产品溯源等典型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信息系统统筹。建设省政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统一身份认证、“四电”(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电子档案、地理信息等重点共性应用系统共建共享共用。

(九)筑牢安全防护屏障

构建一体化联防联控体系。省市联动组建专业安全运营团队,积极探索一体化安全防护运营机制。推行省市县三级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密码管理等定期会商机制。定期组织风险分析研判,推动安全态势信息、风险预警协同处置调度,实现风险统一管控。强化各级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机构数字政府安全责任落实,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安全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完善落实安全制度规范。编制《XX省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运维指南》《XX省政务数据安全防护指南》。落实《XX省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将安全防护建设作为政务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设计方案、交付验收审查的必备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批复立项、启动开发或上线运行。全面开展政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定级和测评工作。结合数字政府效能评估,探索建立全省数字政府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突出重点风险监测防控。常态化开展安全体检和渗透测试,全面摸排云、网、数、用、端等安全状况,建立安全风险台账,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加快修复安全漏洞。严格管控开发、测试、运维、数据管理等特殊权限人员,结合技术手段,推行严格审批、实时监测预警、全域风险感知、全过程审计的特殊权限账号闭环管理。严格管控数据访问行为,及时阻断高危操作,防止数据失密泄密。做好全国“两会”等重点时期安全专项保障。

加快建设安全支撑平台。省级统筹规划、省市分级建设一体化安全运营支撑平台,汇聚云、网、数、用、端安全监测数据,运用关联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处置,实现安全风险及早发现、安全威胁协同处置、安全事件闭环管理。

(十)强化党建引领保障

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谋划安排,周密组织实施,举办系列活动,有力有效推进,动员指导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党的XX大决策部署在全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领域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安排,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

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加强政治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任务要求,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努力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各地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业务流程再造、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数据归集共享应用、应用场景创新等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加强总结宣传,挖掘特色亮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加强上下协同联动。做好数据信息机构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转变。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调研,建立完善重大改革、重大任务、重大课题等联合攻坚协同机制,凝聚增强全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合力。

XX省2023年政务管理服务工作要点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重点围绕打好“发展六仗”,着力开展“六大行动”,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擦亮“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品牌,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现代化新XX提供强劲动力。

一、围绕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推进“湘易办”全面提标行动

(一)办好“湘易办”重点民生实事。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大重点民生实事”的任务部署,以“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为枢纽,打造全省移动政务服务体系,确保企业群众通过“湘易办”共享全省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政务的一体化移动服务能力。年底前,确保“湘易办”上线服务事项10000项,其中“一网通办”事项达到5000项,集成可应用的电子证照种类超过200类,用户数突破3000万。(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均为责任单位,以下不再列出)

(二)创新“湘易办”建设运营机制。坚持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方向,创新运营模式,推进“湘易办”超级服务端迭代升级,建立完善运营体系,持续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应用场景,着力打造全国移动政务服务新标杆。高质量提升公众版,市州、省直部门政务服务及高频应用通过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按规范全量接入“湘易办”,打通用户体系,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确保服务事项“走得通”“办得好”;升级扩容政务版,优化办文办会办事和即时通讯等基础功能,创新“湘智策”应用,加快推进市州、省直部门已建非涉密涉敏办公系统和高频办公应用规范接入。(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总结政务数据共享攻坚试点经验,形成制度性成果,有序复制推广。组织各地各部门将履职过程中产生、采集和管理的政务数据进行全量编目。按密级实行实时分类管理,推进建设省大数据总枢纽,加强政务数据有序汇聚、共享和回流,实现数据汇聚、存储、共享、利用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编制完善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印发《XX省政务数据目录编制指南(试行)》,加强政务数据综合治理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管理,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库,构建高水平数据服务体系。(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推出《年度常用电子证照制发汇聚清单》,加强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我省电子证照全国适用,方便省级电子证照跨省通用。提升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电子证照应用支撑能力,推进电子证照制发汇聚,推动已汇聚电子证照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实现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中场景化应用,便利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探索以“电子社保卡”“电子身份证”等常用电子证照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稳步推进省政务云按需扩容。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安全可控原则,探索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扩充省级政务云资源。建立省级政务云资源服务清单,实现云资源统一申请、统一开通、统一交付、统一服务。根据省政务云资源情况,有序推进省直单位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探索构建政务服务APP联盟。加强与XX、XX、XX等省市对接,探索构建政务服务APP联盟,让“湘易办”与“粤省事”“随申办”“赣服通”等政务服务APP深度互联、无感切换、一体使用。完善“湘易办”中“政务服务APP联盟”版块,从医保异地备案、社保互查、公积金跨省联办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机在手、一点登录、全国通办”。(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机关事务局、省医保局等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围绕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推进全生命周期“一网通办”攻坚行动

(七)进一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全生命周期事项落地。持续推进个人、企业、项目三个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落地。年底前实现办证、就业、婚姻、“身后”、企业用工、员工保障、政策兑现、融资服务、招投标、用地审批等10个主题式、套餐式场景“一网通办”。优化“一件事一次办”业务流程,推广应用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完善“一事一标准”。鼓励各地各部门拓展“一件事一次办”特色事项。(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政务局、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等单位按职责分别牵头负责)

(八)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能力。依托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全省线上线下统一受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与政务服务移动端、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自助服务终端的深度融合。推进省“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完善“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一件事一次办”专区,优化智能导办界面,强化智能搜索、智能分发、智能审批、智能推荐等业务功能。创新“扫码亮证”“一码通办”“无感通办”等应用场景。(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进一步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完善“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业务规则,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和受理条件、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办结时限、办理结果等全国范围内对接统一。巩固泛珠三角区域、湘赣边区域“跨省通办”合作成果,推动与福建等15省自助机“跨省通办”取得成效。建设全省“跨省通办”系统,完善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跨省通办”专区,深化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建设,优化线下“跨省通办”服务。(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加强对《XX省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XX省政务服务中心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完善“清廉大厅”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建设,建立综合窗口办事员职业晋升和技能等级薪酬制度,探索按照行政办事员(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等级认定、定岗晋级等工作。探索对窗口工作人员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竞赛等活动。落实“湖湘院士卡”持卡人政务服务有关工作要求。(省政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围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印发实施《XX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先行先试,构建试点引路、全面突破、全省一盘棋的改革攻坚格局。推动数据要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加快形成“六个一批”阶段性改革成果,以点带面建设省域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省政务局、省发展改革委、长株潭三市人民政府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构建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主体管理、数据管理、设施管理、市场管理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和完善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要素库平台运行管理、数据要素交易规则等制度,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开展数据要素领域标准化专项研究,探索制订数据产品、数据流通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推进形成XX省地方标准。推进数据立法工作,开展数据基础制度立法调研,做好专家论证,完善立法草案,推动《XX省数据条例》出台,为推进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省政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健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务数据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省委网信办、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快构建数字XX有限公司等平台支撑体系。加快推动组建数字XX有限公司,以大数据运营为核心主业,探索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服务链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设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院XX分院,推进建立数据创新中心,重点承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总体设计、课题研究、行业咨询和人才培育等,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XX智慧”。(省政务局、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围绕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推进政务营商环境提优行动

(十五)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瞄准国家标准、市场需求,体现时代特征、XX特色,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对“走解优”行动和营商环境“十个坚决”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看责任是否到位、问题是否解决、流程是否优化、长效机制是否建立,会同有关部门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办好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简报和专报,全面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省政务局、省优化办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红黄牌”和“好差评”制度建设。推动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向基层延伸,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推行“红黄牌”联动处置机制,开展个案追查与整改机制创新,对发牌量大和严重超时的“红牌”办件做到“每件必查、超时必究、出错必改”。完善“好差评”制度,提高“好差评”层级、事项、对象覆盖率和主动评价率。开展一揽子处置政务服务“差评”机制创新,将“好差评”工作与政务大厅投诉处理机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等有机融合,建立上下联动、分级处置、强化整改、追责问责的新型监管机制。(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加强企业群众诉求办理效能监管。深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呼即应”改革和“政企通”专席建设,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巩固深化热线归并成果,推进“接诉即办”“即问即答”,完善“一站式服务”。统筹并强化“省长信箱”、中国政府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人民网等网上群众诉求办理效能监管,推进省级各平台数据传输互联互通、一体化办理,畅通“省长信箱”纵向到市州的直接分办转办渠道,提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强化风险研判与预警监测。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各行业专业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加强各领域监管数据的归集治理、共享分析和有效应用。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省政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继续开展“政务公开主题日”活动,按规定组织开展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打造XX政务公开品牌。依托省统一互动交流平台,探索在PC端和“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实现依申请公开件的申请、流转和办理。制定出台《政务公开工作规范》XX省地方标准,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省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提升网上政府“政能量”。强化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功能和内容建设,并有序向“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延伸发布。深化集约化成果应用,积极开展政府网站服务场景创新。持续打造有影响力的政务新媒体,搭建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立体政务信息传播体系。年底前,全面完成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围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开展“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深化行动

(二十一)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强化全省“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制定年度改革重点任务,加强月调度、季通报、年督查,形成“落实闭环”。接续创新开展“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发布改革“榜单”,用好调度系统,完善“揭榜竞优”督导、评价、推广、应用机制,推介优秀改革案例,激发改革动能,提升改革实效。(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审批制度创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用好用活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分阶段施工许可、联合验收等政策工具箱,持续在园区开展“多设合一、多审合一、技审分离”改革试点;深化园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政务服务远程协助改革,探索“政务直播”“远程导办”服务;推进智能政务服务改革,探索打造元宇宙政务大厅,建立虚拟“云窗口”,试点推行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服务;深化基层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基层“政务服务管家”模式,加快推进村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入开展“湘伴走流程”,为基层企业群众提供兜底、便捷服务。(省司法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规范告知承诺制改革,推广“标准先行、信用兜底”,深入推行涉企经营许可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告知承诺制事项线上可办、便捷好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信用中国(X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建立告知承诺制在线核查支撑体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省政务局、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围绕园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开展放权赋能精准化精细化行动

(二十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实施精准定向、协同联动的放权赋权,加大向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园区、长株潭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的放权力度。6月份前,赋予中国(XX)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贯彻实施强省会战略,持续向XX市放权赋能。推进各级各部门在下放审批监管事项时同步加大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力度。加强下放、新增政务服务事项的业务培训,确保接得住、用得上、管得好。(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建立“能放能收”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等下放事项承接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推动解决基层放权赋能空放、虚放等问题,研究建立“能放能收”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行业管理向基层延伸。推进园区赋权,持续推动园区“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措施落实,确保取得改革实效,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三化”提升。按照国家部署,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措施,全覆盖编制行政许可实施规范。梳理行政备案事项清单,升级完善和统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政府权责清单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加强网上中介超市运营管理。完善中介超市运行管理细则,调整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推进已建网上中介超市的市州直接使用全省统一的中介超市,建立完善抽查、通报和考核机制。适时推进中介超市进驻“湘易办”,打造“掌上中介超市”。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中介服务的监管,加快实现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与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公共信用信息等信息平台的对接互认,推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在网上中介超市发布中介服务采购项目,强化监督考核。(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3年财政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落实XX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坚定不移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绩效,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云溪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石化产业基地,为全省打造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提供财政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23年,持续提升我区经济发展含金量,全口径税收(财政口径)达到128000万元,增速11.12%;地方收入达到51966万元、增速8.00%(其中:地方税收44006万元,增速9.58%);税收过500万元骨干税源企业培育有新突破,达到44户;绿色化工高新区进一步扩园,为大项目落地及其下游产业入驻提供平台保障。

三、工作重点

(一)聚焦财源建设,做大收入文章

打好涵养税源“主动仗”。建立区级骨干税源企业项目库,完善骨干税源企业帮扶长效机制。支持骨干税源企业做大做强,将我区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筹备上市企业及“小巨人”企业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加大走访力度,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落实我省实施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和“湖湘精品”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行动,打造领航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增强骨干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实力。

完成产业集群“升级版”。以绿色化工高新区为平台、产业配套为核心,全力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产业招商;以服务大厂为契机,以推动大厂科研项目应用化、大厂产业链延伸裂变项目本土化为目标,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加强政策和资金的统筹协同,集中资源支持补链延链强链,提升制造业税收贡献;落实国家支持的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将我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先进化工产业集群。

打好部门协作“组合拳”。贯彻实施《XX省税费精诚共治办法(试行)》,推动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公众协助、信息协力”的税费共治体系。成立以八大领域为主体的税费精诚共治工作组,相关单位应积极参与、配合区财源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综合治税工作,形成税费收入齐抓共管的大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积极引导所在项目的域外建安企业在我区成立分公司,将税收留在云溪。进一步升级财税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全区重点财源项目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系统、平台的衔接,强化各部门财税数据、信息的共享运用。

架好争资争项“高速桥”。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抢抓政策机遇,把握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切实做到精准了解、精准分析、精准研判。认真对各大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完善申报项目各项资料,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向上汇报对接,全力争取更多资金向云溪倾斜、更多的项目在云溪落地。落实企业上市激励政策,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原地倍增”行动。深化厂地对接合作,引导央企加大在我区投资兴业和产业规划布局。

(二)聚焦重点支出,做实民生文章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一律”:即可建可不建的项目一律不建,可办可不办的活动一律不办,可补可不补的资金一律不补。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三保”支出财力保障。加强对财政库款管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特别是对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工资、津补贴、财政政策和落实到人的民生政策必须优先保障到位。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民生大事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精准发力,推动财政支出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在污染防治、实施乡村振兴、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全力支持区级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区级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强化对资金审批、拨付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把资金管好用好,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发挥财政资金更大效益。

(三)聚焦风险防范,做牢底线文章

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确保化债计划能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风险事件,加强债务监管,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债务管理的要求,严控债务增量,有效管控债务风险,全力完成2023年隐性债务化解目标,大力组织收入,将在沙石、三供一业闲置资产、固体废弃物填埋特许经营上做重点文章。由融资平台牵头重点做好己内酰胺和乙烯项目服务和配套文章,做大平台公司的经营收益。

加大债券项目储备。加强与省发改委、财政厅等上级各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政府新增债券发行情况,争取竞争性的政府债券最大化。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探索实施专项债券穿透式监测。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

(四)聚焦财政改革,做活体制文章

持续推进“三资”运作改革。持续对两厂移交第二批资产进行招拍挂和营运盘活,结合每一处闲置资产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资产处置方案,围绕用、租、售、融的办法继续推进“三资”运作改革。加快资产处置和盘活,对闲置土地、矿产资源、暂未开发的土地、企业收储用地、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处置,回收土地欠款,加快僵尸企业和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加强银行账户及资金管理,对双花供水工程、殡葬项目、长岭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等继续科学化管理。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832平台”建设。

(五)聚焦财政监管,做强效能文章

扎实开展“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牢固树立“大绩效”理念,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原则,将绩效要求贯穿到资金使用分配、财税改革、财会监督、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开展预算绩效自评和绩效重点评价,大力推动绩效信息公开,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绩效管理的渠道。力争预算单位自评率达100%,重点评价提质扩面。

进一步开展财经秩序整治行动。加大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紧盯问题不放松,常抓整改不懈怠。聚焦惠民惠农资金管理、“三保”资金、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预决算公开、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切实维护我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深入推进投资评审。完善权责清晰、管理规范、廉洁高效的投资评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事前评审,切实提高评审工作前瞻性、科学性和精准性,确保评审率达到12%以上。

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央及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两缩小、两确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提升“百亿小岗”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示范带动为牵引,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根据省乡村振兴局部署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强化学习贯彻,聚力抓好党的XX大精神落地生根

强化学深悟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局上下要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等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奋力把党的XX大精神转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强化宣传宣讲。局党组成员及各科室、中心负责同志持续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推动党的XX大精神进村入户。在市乡村振兴局门户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开设专栏(话题)等,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广度和深度。广泛宣传报道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生动实践,会同市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百村记录计划”“乡村振兴”专栏等系列宣传活动。

强化贯彻落实。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起来,实化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完善“周安排、月分析、季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奋力推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

二、突出巩固成果,聚力抓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

深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合理确定2023年监测范围。全面落实网格化监测和部门筛查预警机制,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采取集中排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开展帮扶,对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宣传培训指导。全面实施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基本医疗待遇保障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

有效应对疫情等风险影响。指导各地落实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关政策要求,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切实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带动断链等引发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及时识别纳入,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解决困难、消除风险。

三、突出持续增收,聚力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

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聚焦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在良种良法上发力,在农机农信融合上善为,在深化改革上赋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2023年不低于65%,聚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深化运用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成果,加大涉农“双招双引”力度,注重以乡镇为单元谋划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调配要素资源,鼓励联村联镇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做优做新“土特产”文章。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鼓励支持“稻虾连作”“林下经济”“农光互补”、数字乡村、农旅融合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式发展。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强力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一大批彰显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滁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切实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推动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指导到户产业,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大力推广微果园、微花园、微药园、微茶园、微菜园、微养殖园、微超市、微工坊、微农庄、微电站等“十微”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农民群众稳定增收新引擎。

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持续稳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对接服务、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等全方位支持。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带动,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优化脱贫人口就业服务。落实“双向”奖补、“一扶四帮”、政府采购就业帮扶车间产品等扶持措施。持续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加强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7.3万人以上。

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加大脱贫地区支持力度,推深做实“投入促、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光伏助、消费帮、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十项增收举措,抓实“八进”行动,巩固“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成果,纵深推进消费帮扶行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以工代赈,多方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123个出列村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速,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四、突出内生动力,聚力抓好“五大帮扶”

抓实联系帮扶。健全完善市级领导“1112”联系帮扶制度,统筹协调牵头帮扶单位持续抓好市级领导调研议定事项落实落地,持续推进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红色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五大振兴”等各项工作上台阶、见实效。

优化定点帮扶。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履行帮扶职责,指导和帮助联系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三大革命”,着力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分类考核,加强过程调度,落实帮扶责任。

助力驻村帮扶。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强化驻村干部培训,提升驻村干部业务水平。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帮扶干部跟踪管理。搜集整理驻村帮扶典型事迹材料,加强驻村帮扶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

落实县域结对帮扶。指导天长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落实举措,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帮助完善产业就业政策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打造县域结对帮扶特色品牌。

推进社会帮扶。广泛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市直相关部门开展“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帮扶和“聚社力•兴乡业”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行动,协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协等部门,发挥各类帮扶平台作用,形成社会帮扶工作合力。

五、突出建管效能,聚力抓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合力推进乡村建设。研究制定乡村建设项目库管理、任务清单管理、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技术标准支撑等具体办法。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和任务清单管理,做好乡村建设信息采集。配合市委农办建立健全监测调度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乡村建设“183”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方式。广泛挖掘、梳理、总结各地信用超市、振兴超市、生态美超市以及乡村小微权力清单、数字化治理平台等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点上示范引领和面上推广运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聚焦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乡村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鼓励返乡青年等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加大对各级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政策业务水平。

注重数字赋能提效。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将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加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深化防返贫监测一码申报为“两码配套、闭环服务”,推广巩固脱贫成果帮扶码使用等业务场景。每季度开展数据清洗,确保信息系统数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宁滁皖北发展结对,借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加快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互动”,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围绕淮河行蓄洪区加快发展,推动发展特色种养等适应性产业,持续补齐基础短板。

六、强化支撑保障,聚力抓好重点工作

优化衔接资金使用管理。保持各级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资金投向统筹兼顾脱贫县、非贫困县以及脱贫村、非贫困村。优化资金分配,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度重点任务调整分配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分配财政衔接资金。优化资金使用,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资金需求。加强衔接资金全过程管理,真正管好用好衔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资金支出进度除达到考核要求外,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支出进度4月、6月、9月分别不低于30%、50%、75%。

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和运营管护。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谋划设计,严格项目入库论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作用。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衔接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资产,做到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明晰、管理方式规范、资产使用灵活、收益分配具体。衔接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比照扶贫项目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及时纳入“三资平台”管理。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规范收益分配,开展综合利用,确保光伏扶贫电站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强化金融支持。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力度,规范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有效防范贷款逾期风险。积极开展“富农产业贷”试点,用好用活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政策。巩固“防贫保”综合保险成果。

持续完善“四访联动”机制。落实省委“一改两为”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将督导暗访、办理信访、带案下访、督办回访“四访联动”工作机制融入各领域、全链条,打好发现根治问题、化解“急难愁盼”、推动“三个落实”组合拳,持续提升涉贫涉困信访工作成色。

抓好整改提升。配合市委农办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责任落实、考核督查等机制。开展2023年度巩固脱贫成果督查以及常态化监测调度、暗访调研。扎实做好2022年度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县域结对帮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坚持举一反三,切实做到以改促优,不断提升总结工作水平。

营造浓厚氛围。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宣传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征集、特色乡村纪录片拍摄等宣传活动,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浓厚氛围,讲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滁州故事”。加强乡村振兴领域舆论宣传引导,妥善做好各类舆情应对处置。

七、强化能力建设,聚力抓好干事创业的一流队伍

加强政治建设。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要求,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及时跟进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及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强化对党忠诚教育,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严格执行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若干举措,切实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

加强机关党建。认真落实“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用好市内红色资源,抓好“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定机关党建具体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压实压紧党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机关党建各项制度,切实规范机关党建日常工作。以党建为统领,统筹推进依法治市、文明创建、意识形态、双拥、招商引资等其他各项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破解工作难题,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着力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持续推进“一改两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把调查研究与改进作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升调研督查实效。摆脱老套路,跳出舒适区,激发精气神,在全局营造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加强正风肃纪。继续深化“三个以案”,推深做实机关干部警示教育,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政治言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23年XX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对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省“两会”等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三外一内一治理”,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X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工作目标:咬定“中部争第一、全国争进位”,力争全年社零总额增长7%,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对外投资增长“四个10%”,对非贸易额增长25%,中欧班列稳定运行1000列以上。

奋斗目标:全年社零总额增长8%,进出口增长12%,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

始终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政治规矩,把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来抓,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绩效化考核。持续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工作重要论述,推动干部思想铸魂、能力提升、作风转变。(责任部门: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一库四清单”

建立全省进出口企业基础数据库和主要出口产品提升任务清单、主要出口目的国提升任务清单、以贸促产招商任务清单、国际贸易通道便利化提升任务清单,做好全领域穿透分析,细化分解到企业、到项目、可调度、可考核,找到新的突破口。(责任部门:外贸处、投资促进处、口岸物流处,省商务服务中心,排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三)加快促进消费回升向好

加强消费运行监测。抓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及限下抽样调查企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加大培育力度,确保社零总额突破2万亿元,限上批零住餐单位突破2万家。(责任部门:消费促进处)

提升传统消费。开展“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聚焦“五子”消费领域(房子、车子、机子、孩子、脑子),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家居、养老育幼、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等消费,稳定大宗商品消费,加快恢复接触性消费,持续打响“乐享消费惠购三湘”品牌。(责任部门:消费促进处、流通处、服贸处)

发展服务消费。开展“味道XX”“周游三湘”等特色消费活动,办好第八届食餐会,发展文旅、体育等消费。促进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开展家政兴农行动。(责任部门:服贸处、消费促进处,省商务服务中心)

培育新型消费。促进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品牌消费,挖掘壮大首店首发首秀、预制菜、国潮等消费热点,重点打造100家夜间消费集聚示范区,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鼓励直播电商、即时零售、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发展,创建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推动设立XX首家免税店。(责任部门:消费促进处、流通处、电商处、服贸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改善消费条件。推动XX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他13个市州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推动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升级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打卡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试点由探路破局向辐射带动转变,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加快城品下乡、山货进城、电商快递协同进村。(责任部门:消费促进处、市场建设处、流通处、电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扎实推动外贸优化升级

强化主体支撑。完善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持续开展“稳外贸百日攻坚”“助力百企稳外贸”双百行动,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7800亿元,外贸实绩企业突破1万家。深入实施外贸主体创新行动。开展“千企百展抢订单”行动,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拓市。推动园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提质增效,“破零倍增”企业超1000家。(责任部门:外贸处)

优化贸易结构。认定10个外贸特色产业集群,提升重点产业外向度,扩大价值链中高端产品出口。培育扩大优质消费品、大宗商品、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建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力争加贸进出口737亿元、增长10%。(责任部门:外贸处、加贸处)

推进创新发展。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提质增效,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645亿元、增长12%,打造一批跨境电商集聚区。加快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加强海外仓布局建设。(责任部门:电商处、外贸处、加贸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扩大服务贸易。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拓展中医药、文化等服务贸易,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力争服务贸易进出口53亿美元、增长10%。(责任部门:服贸处、电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大力推动湘商回归。发挥商协会、校友会作用,开展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招商专项行动,落实到乡镇、村(社区),力争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000家(其中涉税企业500家以上),累计到位资金4800亿元。通过三年努力,各市州、县市区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户数达到本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总数的5%以上。(责任部门:投资促进处、投资管理处、园区开放处,省商务服务中心)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特别是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石化等开展精准招商,推动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瞄准10家目标对象,力争引进1-2个标志性外资项目。加快设立省级招商引资母基金及产业链招商子基金。开展跨国公司对接行动,力争落户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10家。加大现代服务业引资力度。(责任部门:投资促进处、服贸处、投资管理处、园区开放处,省商务服务中心)

加大以贸促产招商力度。用好以贸促产招商任务清单,紧盯清单内的全国外贸200强、大型跨境电商卖家、供应链平台企业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招商引资企业将外贸业务本土化、让优惠政策与业绩回归挂钩。(责任部门:投资促进处、投资管理处、电商处、外贸处、园区开放处,省商务服务中心)

更好发挥平台作用。统筹境内外招商资源,创新办好港洽周、中部博览会、欧洽会、新日澳推介会等活动。推动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平台提质升级,细化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政策措施,推进“五好”园区建设。(责任部门:投资促进处、投资管理处、会展处、园区开放处、口岸处,省商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设市场友好型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充分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强化省级签约项目履约落地服务保障。加大外资研发和创新机构引进力度,创建中欧(XX)合作示范区。构建招商引资项目长远发展评估体系,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举措。推动建立重点跨国企业、外国商协会常态化工作机制。(责任部门:投资管理处,省商务服务中心)

(六)深化拓展对外投资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空间。谋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努力扩大合作、展示成果。深耕“三盟三洲”重点市场,抓好“投资带贸易、外经促外贸、援外引工程”,力争对外实际投资21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增长12%。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责任部门:外经处、地区一处、地区二处)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与老挝“一路两园”合作协议,推进“XX+科特迪瓦”农产品加工厂与进口贸易、兴旺集团巴基斯坦光纤骨干网、旗滨玻璃马来西亚光伏玻璃、沙坪建设柬埔寨农业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伟新材、中联重科、蓝思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责任部门:外经处、地区一处、地区二处)

提升援外综合效应。争取国家援外改革试点任务,做强对非援外培训基地。(责任部门:外经处)

(七)推动国际贸易通道提质扩量增效

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做好流向、流量、流效文章,提升通道服务本省产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责任部门:口岸物流处)

支持中欧班列“稳千列”,力争湘粤国际通道开行数量突破400列,怀化东盟货运班列达到220列,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XX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建设,稳步恢复和开通国际客运航线,拓展RCEP区域及对非客货运航线,力争XX航空口岸货运量突破7万吨、增长20%以上。协调推进XX黄花综保区与机场“区港联动”。提升XX江海联运能力。打造“中心仓+卫星仓”集散体系。(责任部门:口岸物流处、口岸处)

(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提升制度创新效能。推进改革创新措施2.0版,在“融资租赁+工程机械设备出口”等方面形成全国首创成果10项以上,组织开展121项改革试点任务“回头看”。(责任部门:自贸创新处、自贸协调处、自贸评估处)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加快自贸总部基地、国际商事外事服务机构集聚区、芙蓉标准化小镇等平台建设,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集聚发展。(责任部门:自贸创新处、自贸协调处、自贸评估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联动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功能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发展。加强省际自贸试验区(港)合作,推进中西部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责任部门:自贸评估处、自贸协调处、自贸创新处)

(九)着力打造中非经贸合作高地

开展市州全面开拓非洲市场行动。围绕53个非洲建交国家,每个市州选择2个或以上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尽快实现突破。(责任部门:地区一处、中非秘书处)

高标准办好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聚焦在中国、在非洲、在“一带一路”有影响,在“博”“贸”“产”“服”字上做文章,精心组织、精细服务、精美呈现,确保办出影响、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出水平,把中非经贸博览会打造成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树牢底线思维,列出风险清单,做好预案和风险排查,确保万无一失。(责任部门:中非秘书处)

高质效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持续跟进总体方案尽快批复,推动新型易货贸易尽快从试单向试点过渡。联合省委外事办,争取非洲国家在XX设立领事馆和商务代表处。加快推进“六大中心”建设,推动国际机构、行业协会及对非合作龙头企业落户先行区,力争对非贸易突破100亿美元。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对非贸易规模跻身全国第6位。(责任部门:地区一处、中非秘书处)

(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巡视整改成果运用。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对违纪违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责任部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打造堪当重任商务队伍。坚持“三重三用”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谋划,注重在工作一线、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支持基层商务部门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开拓进取、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商务铁军。(责任部门:人事处)

实施商务系统“凝聚力工程”。弘扬“开明开放、敢作敢为、成人成己、自信自强”的商务文化,切实营造崇尚实干、追求实绩、争先创优、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创造力、执行力、战斗力。(责任部门:机关党委)

(十一)做好其他工作

办好重点经贸活动。省市县联动、精心策划,全年组织举办和参加重点经贸活动1000场以上,其中境外展会100场以上,“乐享消费惠购三湘”系列专题活动200场以上,电商促消费活动300场以上,招商活动400场以上。(责任部门:会展处、消费促进处、电商处、外贸处、投资促进处)

高效统筹商务领域发展和安全。做好生活必需品、药品保供,加快建设应急保供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规范、高效用好专项资金,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完善“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风险监测预警。发挥出口信保政策性功能作用,助力湘企走出去。(责任部门:财务处、消费促进处、流通处、外经处、信息中心、机关后勤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3年XX市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

2023年,局党风廉政建设总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省纪委二次全会和市纪委六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创建廉洁机关,营造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为全面开创科技创新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

一、突出首位意识,大力加强政治建设

1.强化政治自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带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湖北的重要讲话和对湖北的指示批示精神,从中找方向、找定位、找路径,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推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勇于亮剑、敢于斗争,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2.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四责协同”,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紧局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强化各科室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责任。局党组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体人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局党组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聚焦“六个统筹”、强化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四化同步”、实施“四大会战”等重点工作中科技局的工作任务,强化监督,打好盯责任、保落实,盯问题、纠偏差,盯隐患、防风险,盯短板、促整改的政治监督组合拳。局党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党风廉政专题会议,听取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分析研判形势,研究解决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遵循,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两准则四条例”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党内法规文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健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责任机制,坚持民主集中、请示报告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三会一课”质量,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

二、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

4.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纪国法教育、警示教育、廉洁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政治信念坚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每年不少于12次,其中集体研讨不少于4次。按照“领导带头、人人登台”的要求,继续举办能力提升“双周大讲堂”活动。

5.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态长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忠诚履职、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充分利用市域红色教育资源,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教育。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坚持把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纪国法和典型案例,赴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加强对科级干部、关键岗位以及新提任、新录用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规党纪、从政道德、岗位廉政等方面的教育,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大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每年举办科技系统廉政警示教育不少于1次。

三、深化作风建设,推动新风正气落地生根

7.抓细风险防控,增强干部作风。围绕中心工作,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与科技工作结合起来,融入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之中,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采取重要节假日廉政提醒,定期开展廉政谈话,紧盯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全面检视、靶向整治,加强风险警示,防范廉政风险,坚决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变大。

8.抓严正风肃纪,优化工作氛围。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动辄则咎,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纪律执行,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批评。自觉接受纪检组的日常监督,邀请纪检组列席党组会议、局务会议、民主生活会,加强对“三重一大”等事项决策过程和重大项目、重要活动组织实施的监督。

9.加强权力制约监督。局机关纪委要严格履行纪检监察职责,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监督。一是紧盯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资金分配,局机关物资采购、办公室装修等事项开展监督。二是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遵守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情况开展监督。三是对全局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开展监督。督促党员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健全干部廉政档案,实现在编人员“全覆盖”。

四、严格监督执纪,锻造科技铁军

10.深化拓展清廉机关建设。量化细化清廉机关建设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评价体系,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到位,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期,开展“清风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定期对各科室的作风效能、服务质量、值班值守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11.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一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四风”专项整治。一要改进调查研究,提高针对性,提高质量,注重实际效果;二要精文减会,减少各类文件简报和会议,控制会议活动和规模,提高会议活动效率和质量;三要厉行勤俭节约,简化接待工作,严格控制活动经费,树立良好家风导向;四要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化风成俗、成为习惯。二是深入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杜绝吃公款、吃下级、吃圈子、吃老板等各类违规吃喝问题。深化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整顿,引导党员干部恪守“清、慎、勤”要求,在守规矩、严纪律新常态下敢担当、勤作为、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

12.严肃查办违纪违法行为。进一步落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严肃查处公职人员“吃拿卡要”等问题,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2023年区应急管理局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开局起步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3年区应急管理局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引,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首要任务,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坚持建队伍、抓关键、重预防、固根本,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提供安全保障。

一、推进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坚持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党员冬训、主题党日、“月学月训”等活动,结合会议室集中学、“学习强国”“江海先锋”“东洲先锋”“应急管理网络干部学院”自主学、领导干部带头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学,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认真领会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干事活力。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抓好能力提升“七聚焦七查摆”和作风提升“八聚焦八查摆”,驰而不息深化拓展,全面提升指挥有度、专常兼备、反应灵敏、平战结合的能力水平,全面激扬锐意进取、聚力攻坚、奋发有为的一流作风。同时,通过开展交流学习、竞赛比武、尖兵评选等活动,激励应急管理干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锤炼“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过硬作风,以对标一流的志气提升执法水平和服务质效,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三)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安全根基。深化拓展“立安为民、服务至臻”党建品牌,持续开展党员干部服务联系企业等活动,推动“党建+安全”融合发展,以党建工作的加强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切实构建“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安全”的生动格局。

(四)坚持依法治安,强化法治建设。深入学习***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要论述,开展法治建设党委专题研究,并将法治建设学习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普法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和经费保障。把遵法守法、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重要内容,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整体效能和专业化水平。

(五)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抓牢思想理论学习,把意识形态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做好舆论宣传引导,让舆论宣传工作做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守好重要舆论阵地,加强舆情监管排查,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正面引导,积极化解。

(六)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打造权力“关得住”的制度笼子。二是坚持以严的主基调正风肃纪,严管厚爱激励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三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在“不敢腐”上动真格;深化源头治理,在“不能腐”上下真功;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在“不想腐”上见真章。四是建设堪当重任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引导青年干部扣好“第一粒扣子”,加强干部队伍日常管理。

二、提升安全生产本质水平

(一)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党政领导责任,细化出台党委政府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清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充分发挥专委会作用,厘清安全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区,推动各专委会真正实体化运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巩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成果,继续围绕企业主体责任20条重点事项清单、80条责任清单,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地落实落细。

(二)严格巡查督查考核。充分发挥安委办实体化运作实效,成立巡查督查工作小组,严格执行《海门市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坚持把查问题、促整改、保安全作为巡查工作首要任务,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巡查、综合督导检查,实现部门、区镇安全生产巡查全覆盖,对存在突出问题的重点行业领域和板块开展专项巡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双百分制”考核,进一步完善优化考核机制、内容和方式,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工作落实。

(三)多举措筑牢安全防线。一是组织开展本质安全“提升年”活动。聚焦“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四项举措,将安全风险研判、专项治理行动、问题隐患整改等工作同步纳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工作中,加快推进高危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二是巩固提升三年专项整治成果。做好三年专项治理“后半篇文章”,对近年来特别是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安全生产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全面梳理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具有海门特色的制度成果,将治理实践提炼固化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三是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贯彻落实《XX市企业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实施办法(试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主创建、持续改进。对标准化运行质量开展“回头看”,培育典型示范企业,促进标准化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四是大力推进企业安全风险报告。督促企业按照《XX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规范开展安全风险的辨识、管控和报告工作。五是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同时综合运用诚信承诺、第三方评估、警示约谈等手段,严厉打击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租借资质、转包服务项目等违法违规行为。六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落实年”专项行动。督促企业对照安全标准规范要求排查治理问题隐患,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具体化,建立安全管理内生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优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育企业安全管理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全面转向技术管理。

(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危险化学品领域:一是督促化工(危化品)企业、烟花爆竹经营单位依法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环节分析研判,严格落实特殊作业审批制度。二是针对新出台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化工企业安全费用培训和审计,引导企业规范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三是充分发挥积分管理督促、引导作用,推动企业落实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降低安全风险。四是对全区危化品经营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掌握现状,精准管理。工贸领域:粉尘涉爆,重点督促企业消除“粉六条”重大事故隐患,制定和完善粉尘清扫制度,落实粉尘企业每日清扫打卡,加强动火作业管理,探索建立重点设备场所安全运行实时监控系统。金属熔炼熔融,督促企业加强电炉、中频炉、吊具等重点设备设施的日常监管,以及对熔炼、铸造岗位员工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员工具备熟练操作设备设施和正确及时处置的能力。有限空间作业,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加强流程管控和现场监护,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五)扎实提升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效能。一是深化精准执法。统筹编制区、镇两级执法计划,将固有风险较多、管控能力不足、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等情形的企业作为年度重点执法对象;同时根据《安全生产法》、《XX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情况的检查力度,深入剖析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背后,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严肃查处。二是完善执法方式。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举报微信小程序的赋能助力,深挖排查举报背后的违法违规线索,拓宽执法视野;持续推进线上监管+线下执法,充分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并督促企业整改发现的问题,对经提醒仍不整改的企业,及时纳入重点执法对象名单;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向企业告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执法事项清单和标准规范,主动消除违法违规行为,让执法更和谐、更高效。三是提升执法能力。一方面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线上+线下”行政处罚案卷抽审等活动,同时组织参加第四届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第四届XX市应急管理普法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应急管理系统办案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四是落实“三项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探索创新法制审核体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完善律师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

(六)大力丰富安全宣传培训方式。一是优化专题宣讲。深入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专题宣讲,配合推动各级领导深入基层一线和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宣讲、区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到所属行业领域开展宣讲。二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区镇联动、部门联动、媒体联动的方式,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6·16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通过安全宣传咨询、应急预案演练、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模式,打造有海门特色安全文化品牌。三是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活动。以“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XX新模式增强公众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对照省“五进”示范标准,各培育1-2个示范典型。四是严格开展安全培训。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新入职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核,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另一方面推进安全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实操考核设施设备保障能力。

三、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一)推进“十四五”规划稳步实施。推进《XX市海门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XX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和《XX市海门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评估。按照文件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序时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落细落实。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督促各部门完成专项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并依托XX市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督促企业切实履行预案管理主体责任。深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突出培训指导、队伍建设、资源保障、演练运用,全力做好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能力具备”向“能力提升”深度转变,持续提升基层预案“制度化管理”水平。

(三)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科学制定年度演练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综合、专项和桌面演练。开展演练评估,及时完善应急预案。

(四)着力优化应急救援机制。结合海门实际,完善复杂场景中多个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打通多部门(单位)协调联动链条;结合先进装备,探索应急处置中应急通信指挥车的作用与功效;结合军地协同,锻炼突击队伍与综合、专业、社会等队伍的协作配合,全方位提高我区对于风险灾害的防范化解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打造现代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聚焦“综合救援队伍管全面、专业救援队伍保领域、突击救援队伍起支撑、社会救援队伍补短板”目标任务,积极培育建设多元应急救援队伍。指导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队伍管理、训练演练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好社会应急力量在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开展联合培训、联合演练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提升科技与信息化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工作,优化数据模型,加强功能开发,推动系统更好发挥集成化、信息化、智慧化作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初步满足平战结合需求的应急管理数字化工作框架,“平时”实现日常的监管,“战时”使用XX市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通信网络实现快速应急。

四、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一)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区镇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健全统一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防治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健全政策研究、会商研判、灾害救助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多灾种防范应对工作机制和军地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提升灾害防范应对全流程一体化工作水平。

(二)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充分依托气象、水利、电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行业和领域灾害监测感知信息资源,发挥“人防+技防”作用,集成气象、水旱等灾害监测模块至区应急管理指挥信息平台,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全灾种、全要素、全链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三)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巩固扩大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和评估区划工作,建立长效运行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落实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责任,确保培训全覆盖;加强灾害信息员考核,提高灾害信息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做实防灾减灾救灾保障工作。研究编制年度储备计划,推动相关部门按计划完成物资采购和收储;加大镇、村两级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实现镇级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做细做实“公共安全救助保险”项目,进一步完善保险理赔政策,压实保险公司承保责任,落实居民火灾保险理赔联动机制,促使“民生工程”服务效能最大化。

(五)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六个一”工程,即一个预案、一支队伍、一张风险隐患图、一张紧急疏散路线图、一个储备点、每年至少一次演练,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确保全区50%以上的创成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组织开展基层社区家庭应急包推广使用试点,引导一般家庭主动准备,实现重点和脆弱人群全覆盖。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023年全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总体思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减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产安全作为最现实的“国之大者”,积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救援”框架,持续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加快打造“一示范四城市”,当好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门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更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海门图景。

工作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有效压降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科技强安措施有序推进,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工作位列XX市第一方阵。

应急管理方面:持续推动本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执法监察、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到2023年底,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公众风险观念和应急能力持续加强。

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持续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加强全区自然灾害总体防御能力,增强城乡发展韧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共治水平明显提高。

一、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本质安全为目标,以深化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为主线,以狠抓责任落实、加强防控治理、严格监管执法、夯实基础保障为抓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突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加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坚决杜绝较大以上事故,有效控制一般事故,切实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和安全监管盲区漏点,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综合治理能力。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党的XX大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要求,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广泛深入开展研讨,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水平。持续推进***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学习教育活动,分期分批开展教育培训,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坚守安全底线,勇于担当作为,切实提升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深刻认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场,强化党的建设,不断擦亮“党建+应急管理”品牌。系统宣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安全生产、工伤预防、应急处置等课题开展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多安全技术支持服务,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党管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全面加强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快构建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到2023年底,实现各级党委(党组)“学安全、管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意识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显著增强,制度体系全面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与人民群众安全需求更加适应,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压紧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党政领导责任。严格落实《XX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办法》,细化出台党委政府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述职报告必须列入安全生产履职内容。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在安全生产年度考核、领导干部职务职级晋升和评先评优方面,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强化部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推动各有关部门将安全形势分析(风险研判)、专项整治行动(联动检查)、制度标准创新、问题隐患整改等工作进一步纳入专委会日常工作范畴,推动各专委办真正实体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转。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安全生产机构配置,全面推进区镇安监机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镇安委办运行,推动区镇(街道)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职责有机融合。深入推行企业主体责任量化评估,持续推动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真正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地落实落细。

严格落实巡查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海门市安全生产巡查制度(试行)》(海办〔2019〕207号)要求,在区级层面,成立相对固定的安全生产巡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安全生产巡查的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和督促落实。坚持把查问题、促整改、保安全作为巡查工作首要任务,对存在突出问题的重点行业领域和板块开展专项巡查,及时治纠问题隐患背后的理念偏差、责任缺失、违规违纪等根源性问题。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双百分制”考核,进一步完善优化考核机制、内容和方式,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工作落实。

系统提升本质安全。组织开展本质安全“提升年”活动,聚焦“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四项举措,进一步健全落实责任、防控、执法、保障、应急管理、综合减灾六大体系,大力推进高危行业领域风险管控与应急智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高危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建立层级分明、分类齐全、科学布局、统一指挥的“全灾种、大应急”的现代化救援体系。

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持续推进全区全领域安全风险辨识和排查工作,针对重大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深化安全风险清单、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动态更新制度,定期评估风险管控机制运行情况,及时修正问题和偏差,推行重点风险岗位“三卡每日口述制”。持续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动态调整问题隐患清单,实现全员化、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样板地区建设,组织开展标准化运行质量审计,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预防控制体系有机融合。

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成果。坚持“四个清、五个化”工作标准不动摇,逐条逐项检视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完成情况,进一步查找安全生产领域痼症顽疾,集中攻坚整治,抓好整改提升,认真做好三年专项整治“后半篇文章”。对近年来特别是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各项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梳理总结、不断凝练提升,将专项整治成果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持续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治理。深化巩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成效,加快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步伐。以积分管理为引领,持续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深化推进重大危险源企业“消地协作”专项督导检查。积极推广微通道等技术改造,着力提升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深入谋划相关行业先进工艺技术、安全规范标准和先进管理理念。持续提升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压减数量,提高质量。

有效管控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隐患。围绕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工作成效,组织开展“钢8条”“铝7条”“粉6条”重点事项“回头看”检查,全面落实粉尘涉爆企业每日清扫报告,及时排查整治重大隐患。以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定期报告为契机,推动企业动态更新“一图、两单、三卡”,持续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扎实开展全区中小型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整治提升行动,切实整治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水平。开展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专项行动,有效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两客一危一货”、超限超载以及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治理,严厉打击非法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出租车客运的企业和车辆,进一步深化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做好国省干线公路穿乡镇路段和平面交叉路口完善提升工作,完善农村公路临水、坡路地和桥梁等危险路段安全防护设施,持续完善道路通行环境。

高质量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常态化运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等议事机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对年度已建档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量问题专班攻坚整改,及时完成重点问题的整改销号。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文明示范路”“交通安全文明村”“交通安全宣传示范村”等创建活动,推进以区镇为单位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全年计划实施里程150公里。

加强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快推进老旧管道、场站设施等更新改造,推动达不到安全条件的瓶装液化气储配站转为供应站;进一步健全完善瓶装液化气全程可追溯链条,严厉打击充装、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压实燃气经营者与用户主体责任,督促城镇燃气企业严格落实入户安检责任,持续推进餐饮等重点场所“瓶改管、瓶改电”,加强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安装使用,不断提升城镇燃气使用安全水平;加大对燃气燃烧器具、配件及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质量检查力度,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名单,依法做好后处理工作。

加强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全区商场市场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整治,严厉打击违规锁闭、封闭、占用、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严重违法行为。紧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传统高风险场所,“九小场所”、医院、养老院、寄宿制学校、托育机构、文物建筑等人员密集和敏感场所,重点整治电源火源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彩钢板搭建、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安全疏散等突出问题。加强全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工作。持续推进区镇(街道)消委办实体化运作,发挥居委会、村委会自治作用,加强居民家庭、农村房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和火灾风险提示,坚决防范遏制“小火亡人”事故。

加强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综合治理。紧盯在建工程抓好安全管理,突出起重机械、深基坑、脚手架等风险管控措施,严防坍塌、高空坠落等事故。压紧压实建设单位安全生产首要责任和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抓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落实,扎实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坚决遏制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无证上岗等问题,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进入建筑施工现场。

深化巩固自建房安全整治成果成效。持续加强既有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管理,依法查处违法改建扩建等行为。扎实推进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6月底前所有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率达100%,并同步开展整治。全面完善“产权人(使用人)自查、分区网格排查、部门联查、第三方检查、政府督查”的动态既有建筑隐患排查机制,全力推动D级房屋排险解危。

加强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新兴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明确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职责,压紧压实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各部门按照业务相近原则,重点加强对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台经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新兴涉旅行业、网红、小型游乐设施等新兴行业领域的监管。切实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坚决防范遏制新兴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

切实抓好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治理。加大对渔港、渔船安全秩序整治力度,组织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项整治;强化电梯、压力容器、叉车等特种设备全生命链条监管,全面推广“三充装一保险”模式、叉车“技改+保险+共享”技术改造等经验做法;全面加强森林火灾防控、持续推进烟花爆竹、电力、油气输送管道等其他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控安全风险,坚决消除安全隐患。

保持精准高压执法态势。进一步健全完善分类分级差异化执法机制,全面推行“三项制度”,严格执行自由裁量标准,坚决防范执法“宽松软”问题。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聚焦重点企业、重大隐患和第一责任人,严查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有针对性地监管执法计划,突出精准执法事前处罚,大力推行“三会一单”和“一案五制”执法模式,对自觉落实主体责任、近年来未发生事故的企业减少随机检查和抽查,对安全管理不严格、事故易发多发或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加大执法检查频次。持续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配备和业务培训,做好资金装备保障,切实提升基层安全生产执法水平。

规范事故调查。认真按照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做好一般事故的调查处理、统计上报、评估等工作,督促各区镇、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做好事故警示教育、整改措施落实等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要求,实施“一案三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对产生较大影响的事故及时下发通报,用事故教训警醒企业,推动工作落实。强化小微事故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使用生产安全小微事故管理系统,提高部门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加大联合惩戒力度。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要求,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力、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坚决纳入“黑名单”管理,强化联合惩戒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对打非治违、执法检查、事故调查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在主流媒体公开曝光警示。

加强中介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相关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重点加强对报告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等情况的检查。综合运用诚信承诺、第三方评估、警示约谈、星级评定、“黑名单”管理和“一票否决”等手段,严厉打击、从重查处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租借资质、转包服务项目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反专家执业行为的,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不再胜任专家工作的,坚决清除出专家队伍。

巩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成效。在前期创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持续巩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阶段性成果,加快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保障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水平。将安全管理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从源头减少城市运行风险,不断提升城市安全系数。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创新“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等活动组织形式,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开展生产经营单位、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强化“三项岗位”等重点人员的培训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普及安全生产、消防、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救援技能,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整合全区各类安全生产体验馆、培训教育馆,形成公共安全文化宣传一张“地图”,并组织社会公众参观学习,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

强化安全生产社会共治。建立社会监督员以及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检举重大风险隐患和企业违法行为,限期办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问题的举报投诉,适当提高举报奖励金额,推进举报奖励政策落实。支持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进行舆论监督,组织新闻媒体跟随明察暗访、跟进整改督办、跟踪落实问效。推动高危企业规范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督促高危领域企业全面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推进安责险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预防。

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着眼“不死人,少损失”,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综合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救助、应急综合保障、综合减灾基础四项重点任务,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全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持续完善综合减灾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区镇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健全统一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防治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推动减灾委(减灾办)和区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工作职责制度,健全政策研究、会商研判、灾害救助、工作考核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多灾种防范应对工作机制和军地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提升灾害防范应对全流程一体化工作水平。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充分依托气象、水利、电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行业和领域灾害监测感知信息资源,发挥“人防+技防”作用,集成气象、水旱等灾害监测模块至区应急管理指挥信息平台,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全灾种、全要素、全链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播发。

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持续巩固扩大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有序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和评估区划工作,确保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并投入运行,建立长效运行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落实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责任,区级组织1次区、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培训,镇级至少组织1次镇、村两级灾害信息员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加强灾害信息员考核,提高灾害信息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北斗在灾情报送工作中的应用。健全完善自然灾害预案体系,针对近三年来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反映问题,组织、指导对地震、地质灾害、自然灾害救助等区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加强预案体系建设管理。督促区各相关部门完成专项应急预案修编工作,推进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托XX市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的督查,督促企业切实履行预案管理主体责任。深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突出培训指导、队伍建设、资源保障、演练运用,全力做好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能力具备”向“能力提升”深度转变,扎实做好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后半篇文章”,持续提升基层预案“制度化管理”水平。

持续强化应急演练评估。科学制定年度演练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综合、专项和桌面演练。注重搞好演练评估,对演练的执行情况、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挥协调和应急联动机制运行情况、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急装备和器材及设施的适用性等进行细致评估,及时完善应急预案。

做实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研究编制年度储备计划,推动相关部门按计划完成物资采购和收储;加大镇、村两级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实现镇级物资储备库全覆盖,落实村(社区)储备室,并视情储备一定规模的应急救灾物资。做细做实“公共安全救助保险”项目,进一步完善保险理赔政策,压实保险公司承保责任,落实居民火灾保险理赔联动机制,促使“民生工程”服务效能最大化。

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六个一”工程,即一个预案、一支队伍、一张风险隐患图、一张紧急疏散路线图、一个储备点、每年至少一次演练,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进创成社区提档升级试点工程,探索建立减灾示范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确保全区50%以上的创成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组织开展基层社区家庭应急包推广使用试点,采取政府主导、家庭参与、社会助力的配备方式,提高家庭应急包的知晓率和配备率,引导一般家庭主动准备,实现重点和脆弱人群全覆盖。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以“全灾种、大应急”为导向,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持续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力量两个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指挥调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完善应急值守体系,持续规范应急信息报送,确保应对处置灾害事故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稳步推进“十四五”规划组织实施。推进《XX市海门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XX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和《XX市海门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组织开展做好规划实施期中评估。按照《XX市海门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工方案》《XX市海门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工方案》和《XX市海门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综合减灾及重点工程分工方案》要求,督促各区镇、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序时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落细落实。

着力优化应急救援机制。结合海门实际,完善复杂场景中多个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打通多部门(单位)协调联动链条;结合先进装备,探索应急处置中应急通信指挥车的作用与功效;结合军地协同,锻炼突击队伍与综合、专业、社会等队伍的协作配合,全方位提高我区对于风险灾害的防范化解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理念,开展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自救互救、组织逃生、配合救援等能力培训。

打造现代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聚焦“综合救援队伍管全面、专业救援队伍保领域、突击救援队伍起支撑、社会救援队伍补短板”目标任务,积极培育建设多元应急救援队伍。依据《XX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南(试行)》,推动建设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指导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队伍管理、训练演练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好社会应急力量在事故灾害抢险救援行动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开展联合培训、联合演练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组织参与XX市应急救援队伍职业技能竞赛。

提升科技与信息化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工作,优化数据模型,加强功能开发,重点围绕融合通信、指挥调度、物资保障等方面,推动系统更好发挥集成化、信息化、智慧化作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初步满足平战结合需求的应急管理数字化工作框架,“平时”实现日常的监管,“战时”使用区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通信网络实现快速应急。

强化应急指挥保障能力。推进区应急指挥车建设,强化“三断”条件下的通信保障能力,实现现场指挥部与后方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开展灾情会商研判,及时科学决策,对现场指挥部及一线指挥员下达任务指令并为其提供大数据支持,使现场指挥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夯实信息获取基础能力。利用现有信息收集渠道,搭建灾害事故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公安、交通、生态环境、卫健、气象、住建、消防等部门的协调对接,畅通信息获取“最先一公里”。加强与区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与信息互通,扩宽预警信息获取渠道,优化发布方式、丰富发布手段,提高信息覆盖率、精准度和实效性,强化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精准发布能力,打通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

健全完善应急值守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应急值守和灾害事故信息报送制度。根据《XX省应急系统值班工作规范(试行)》,完善应急值班工作制度,落实落细值班值守责任。强化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和自然灾害高发期的值班值守工作,紧盯重点地区重大敏感信息,及时分析研判,加强预警预报。

2023年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XX亚运会举办之年。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总的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线,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二次全会部署,全面落实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要求,继续紧扣我省“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和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任务,围绕打造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强省目标,全力推进攻坚突破、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奋力谱写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篇章。

一、紧扣主题主线,壮大思想舆论

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宣传党的XX大精神。按照总局和省委宣传部安排部署,组织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开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专题专栏,准确生动宣传阐释党的XX大精神,反映全省各地各级学习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生动实践,让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着力打造一批反映新时代、具有浙江特色的优秀节目栏目,记录党的XX大精神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广电媒体“头条”建设、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和短视频“首屏首推”工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继续办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电视理论节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等主题,展现浙江路径与经验,以实践成果反映思想伟力。

组织好“八八战略”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全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精心做好“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主题宣传,支持各级广电播出机构和网络视听媒体围绕“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主题推出优秀节目栏目,制作政论纪录片,充分展示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大地发生的精彩蝶变。

服务好XX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主题宣传活动。在省委宣传部和亚组委统筹指导下,精心组织亚运主题宣传活动和人文综艺节目、视听作品,策划亚运会专栏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宣传各项赛区赛事。参与实施“百县万屏迎亚运”项目,开展“与亚运同行”等群众性宣传活动,营造浓厚亚运文化氛围。配合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契合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外宣精品,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充分展示浙江风采、中国魅力。

二、深耕内容建设,打造视听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力打造文艺精品,持续打磨能有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高峰之作。

提高创作组织化程度。实施浙江视听文艺创作攀峰计划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重点文艺作品选题规划》,更新完善重点电视作品项目库,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着力提高选题的落实率、完成率、精品率。加强规划引领和创作扶持,聚焦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八八战略”2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支持全省影视制作机构创作生产一批展示中国风范、浙江特色的重大题材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剧、网络影视剧。

抓好重点剧目。充分发掘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加强精品创作引导,全力打造精品力作,引导推出10部重点电视剧。重点跟踪电视剧《冬与狮》《海天雄鹰》《富春山居》《港口时代》,动画片《德润童心》,纪录片《江南》《绽放》《嗨,亚运》,网络影视剧《球状闪电》《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微雨燕双飞》《无名高地》等作品。力争有5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头部卫视和网络平台首播,5部动画片(纪录片)获全国推优。

提升网络剧片质量。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按照网络影视剧创作生产“减量提质”总要求,建立完善网络剧片重点作品种子库、优秀题材库、人才专家库,全力推出反映我省改革发展生动实践的优秀现实题材网络影视剧。建立完善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网络视听内容决策机制,搭建多方交流互动合作平台。积极争取设立网络视听扶持资金和网络剧片专项评奖,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力争入选总局年度网络视听精品节目3部以上。

支持短剧、微短剧创作。贯彻落实总局《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短剧、网络微短剧等新兴艺术门类管理,在内容审核、项目规划、评奖推优、宣传推介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加强安全监管,规范行业秩序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体系,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做好安全播出保障。持续做好重要保障期播出安全、网络安全、设施安全工作。推动全省安全播出保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筑牢安全播出、安全传输、网络安全和设施安全的工作基础。完善安全播出事故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聚焦XX亚运会亚残运会、“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等重要活动,努力确保重大活动直播转播和安全播出万无一失。开展付费电视频道安全播出专项调研检查。

加强行业综合治理。加强播出机构管理,坚决查处违规开办、运营频道频率、违规制作发行、传送节目和违规播放广告等问题。实施《浙江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监管评估工作机制》,加强对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单位)在舆论导向、行业规范、节目质量、广告播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日常监管,督促违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巩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和教育培训,把好导向关、内容关、人员关、片酬关。加强监听监看和视听评议等工作,坚持开展季度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舆情分析,引领导向、激浊扬清。加强网络视听行业监管,开展系列专项治理。加大对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的管理。

优化服务审批效能。坚持以数字化改革驱动制度重塑,加快推进应用场景“数智视听”推广使用和迭代升级,健全完善版权交易、作品译配、演员适配、线下展会、合拍合作等服务功能,打造全流程服务平台,实现制作机构、园区基地、管理部门、审核专家四位一体、全面覆盖,优化管理效能,降低经营风险,为企业提供有速度、有精度、有温度的政务服务。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等一系列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好“证照分离”改革相关工作。完善优化行政许可管理。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好“新广电”政务新媒体。加强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严防境外电视互联网渗透。持续开展全省广电系统执法案卷评查暨“长三角”优秀执法案卷评比工作。

四、深化公共服务,健全标准体系

开展全省广电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推广全国试点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深化“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以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慧化、移动化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面。

构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发布《浙江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规范》,指导支持地方制定本地规范,建立健全以省级标准为基本、地方特色标准为补充的广电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坚持确保基本,落实政府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鼓励发展特色,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生活服务,有效增加服务供给,切实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综合信息服务供给。

提升公共服务应用场景。以“智慧广电+”融合服务创新入选全省共同富裕重大改革项目为契机,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广电+”系列服务场景拓面提质,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广电700MHz、5G技术和电视终端覆盖面广的优势,打造“智慧广电+政务、养老、教育、文化共享、助农、未来乡村”6大服务场景,打开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通道。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和小程序、掌上办系统;加强智家服务平台、智能融合终端、高新视频及智家融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全面推进广电公共服务从“功能型”向“智慧型”提升。

实施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抓好新时代美丽乡村宣传引领、对农节目创作传播、智慧广电消费帮扶等重大任务,支持助力山区26县致富增收。推动广电公共服务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乡村教育、数字乡镇、农村电商、社会安全、党建培训等,让人民群众方便快捷享受到跨屏、跨域、跨网、跨终端的高质量视听和综合信息服务。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建设,征集发布通用性对农节目不少于300档。

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编制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时间节点推进目标任务,分阶段建成应急广播核心架构、各级调度控制平台和信息制播平台。9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应急广播计算中心建设,各市、县要完成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迭代,年底前,要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农村应急广播双向化公共终端部署覆盖率60%、城市40%,部署家庭终端300万台以上。

五、促进科技创新,积蓄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视听与科技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蓄势赋能大视听产业全链条智慧化重构,增强广电科技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支持科技创新。继续浙江广电企业参与“未来电视”研究攻关项目,开展全国有线电视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试点,探索构建互动化、智能化的有线电视新场景。支持“中国(浙江)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智慧家庭创新研究与应用”“媒体智能传播技术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建设,发挥创新中心、实验室科研平台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换,探索行业标准,争创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深化与省科技厅战略合作,支持广电视听主体参与浙江科技研发,力争入选一批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

加快建设新型广电网络。推进有线电视网络IP化、光纤化,建设安全可靠、可管可控、高速智能的有线和5G融合发展的广电网络,推进广电5G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着力构建红色文化专网、教育文化专网、养老文化专网、助农文化专网,努力打造广电的特色应用、特色服务和特色运营。推动行业领域信创工作,加快关键系统和设备国产化替代。推进骨干点领域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推进广电高新技术发展。进一步支持视听企业深化VR、AR、MR和超高清技术在视听领域的研发应用,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内容产品,运用VR、AR、MR和超高清等技术,尝试推出更多全息化、可视化及沉浸式、交互式内容产品,打造融合型、分享型和沉浸型数字内容与服务,助力我省元宇宙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构建。

以科技赋能媒体融合。贯彻国家广电总局《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支持打造省级重大传播平台,主动对接浙江传播大脑,探索智能时代“传媒+科技”的前沿发展战略,融入全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传播体系,以移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按照我省推进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全力支持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实施好《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电视频道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我省专业频道精简精办、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六、加强市场培育,促进产业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产业平台打造、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全链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等重点,加快推进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视听产业贡献率。

深化基地培育。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压实主体责任,,加速产业集聚,做优产业生态,加快提档升级。支持横店创建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建好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浙江)影视国际合作实验区、象山影视城等,争取获批国家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科技类基地。建立产业基地(园区)协作联盟,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开展第二批省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培育,指导推进上虞E游小镇、MEGAMEDIA音视频跨境交易服务云平台等建设。

优化产业服务。以开展全国广电行业政务数据规范化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围绕核心业务全覆盖、数据全归集、应用全贯通目标,迭代升级“数智视听”重大应用,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编制发布《浙江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蓝皮书》,运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研判行业发展阶段性形势和长期态势,为发展决策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持,打造建设集产品服务、供需对接、智能决策为一体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服务平台。

打造国际传播矩阵。开展浙产优秀视听作品译制资助、海外展播活动。支持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建设国际性影视云交易平台,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MIPCHINAXX·国际电视内容高峰论坛、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峰会、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办好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联合浙江大学开展中非视听节目合作,打造更立体、全面、高效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矩阵。

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部署和国家广电总局推进长三角地区广播电视一体化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强长三角广播电视交流合作,参与“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等活动。

七、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强基固本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抓基层、打基础、固根基、强作风,让党的全面领导在全省广电系统一贯到底,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党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广电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着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变革重塑,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关于加强广电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开展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技术能手培育、行业人才培训等项目,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国家广电总局研修学院浙江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第二批“新光人才”计划,办好各类专题培训班。继续做好播音、广播电视艺术、新闻、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提升广播电视队伍塑造变革能力。依托广电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提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队伍的整体智治水平,始终保持强烈的变革思维、创新意识。深入实施《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加快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干部塑造变革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省局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推进干部队伍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加快建设变革型组织。

八、凝聚团结力量,弘扬奋进精神

创建清廉机关、模范机关,从严从紧抓队伍,进一步增强机关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营造“忠诚、唯实、争先、协作、自律”的团队文化。保持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挥好局班子头雁作用和中层干部骨干作用,党员干部想在前、干在前,勇担当、争一流,带动全局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工作新格局。

增强干部职工荣誉感和凝聚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既要讲党性、讲规矩、讲原则,也要讲感情、讲友谊、讲情怀,大力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发挥工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荣誉感和凝聚力。关心年轻干部成长,服务好离退休老干部。

纵深推进“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落实落细,健全权力运行监控、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干部作风。推进“双建争先”工程在全局落地见效,积极营造清正、清新、清朗的机关新风。

2023年XX省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2023年是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司法行政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2023年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法治思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XX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聚焦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国家安全为基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忠诚履行司法行政机关推进平安XX、法治XX建设的职责使命,以高水平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XX路径贡献司法行政力量,更好助力XX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分级分批开展集中轮训,将学习党的XX大精神作为全系统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必学内容。大力宣传全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创新做法、生动实践、工作成效,推动党的XX大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党的XX大精神同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切实把党的XX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2.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拥护“两个确立”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省委实施办法,严格执行上级和厅党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相关制度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任务分工、督办落实、监督问责等全链条工作体系,确保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

3.全力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省委第五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和问题清单,压实责任部门、明确整改期限,分类压茬推进。坚持查摆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并重,将巡视反馈问题与厅党委巡察、审计和各单位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并部署、一并整改落实,将整改具体措施融入年度重点工作。

4.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扎实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深化落实第一议题等制度,完善“五学联动”机制,建设司法行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更加坚定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XX司法行政一切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5.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规范性文件备案试点,开展“支部品牌创建年”活动,评选一批“四强”党支部。深化实施律师行业党建引领发展“四大工程”,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公证、司法鉴定行业党的建设,持续推进法律服务行业党建工作机制创新。

6.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完善省司法厅党委主体责任和驻厅纪检监察组监督责任一体落实机制的工作措施》。对省直基层监所党委开展常规巡察和巡察“回头看”,建立健全巡察情况互通机制、未巡先改长效机制和巡察整改闭环落实机制。开展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审计成果运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落实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

二、笃定心志服从服务大局全局,用高水平法治护航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

7.强化法治服务保障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法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用好大湾区调解工作委员会、粤港合作法律及争议解决专班等平台,不断完善粤港澳法律服务“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多样化实现形式。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持续深化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试点,推进粤港澳三地仲裁员推荐名册工作,开展我省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认证工作,推动筹备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名册》,着力打造大湾区法律服务品牌。

8.强化法治服务保障XX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XX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动更多法治领域改革事项纳入XX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清单,出台法治建设领域重要问题、重大改革的统筹协调制度,建立健全法治领域改革创新成果评估机制,推出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首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9.强化法治服务保障三大平台建设。推动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积极配合国家层面开展合作区相关立法,加快推进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制定工作,在推动粤港澳法律规则衔接上加大探索力度,推动赋予横琴、前海、南沙更多改革自主权。高标准建设横琴珠港澳(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南沙国际片区。

10.强化法治服务保障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支持广州积极创建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打造全国法治城市标杆。

11.强化法治服务保障XX对外开放布局。支持境外仲裁机构依法依规设立业务机构,推动开展中国内地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12.强化高质量法律服务保障制造业当家。出台意见大力发展生产性法律服务,加快建设与XX制造业产业布局相匹配、产业体系相融合、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研究制定运用法治手段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指导意见。

三、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省,不断擦亮XX现代化新征程的“法治名片”

13.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全面实施我省深化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实施方案,举办***法治思想进修班、专题班,组织开展***法治思想重大课题研究,推动各地级以上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普遍建立***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推动***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深入实施中央及我省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扎实开展中期评估和落实督察,制定建设更高水平法治XX的分工方案。

14.不断完善法治建设推进机制。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擦亮我省法治建设“四级同创”品牌。创新推进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开展法治建设“述、评、督、考、责”联动机制先行试点,加大重大法治事件专项督察力度,用足用好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工作机制。

15.大力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全面落实《XX省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依法治市办结对提升活动、市县法治建设规范化先行点建设。推进实施《XX省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新时代法治人才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全面依法治省法治人才库。加快建设XX省依法治省一体化平台,制定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在省市县三级全面部署推广应用。

四、充分发挥立法引领规范作用,为XX良法善治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供给

16.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机制。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立法法。推动出台《XX省政府立法工作规定》,进一步健全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用好省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库,构建“省市县+基层联系点”联动工作体系。注重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积极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加强立法工作指导,提升立法工作队伍能力。

17.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科学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加大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公共卫生、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立法力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探索,加快政务服务、农村供水等民生领域立法进程,逐步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XX实践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制度体系。

18.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持续推进涉及新行政处罚法、优化营商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探索优化委托第三方协助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强化对地市政府规章备案审查,推进省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系统应用。

五、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使依法行政成为XX各级政府的鲜明印记

19.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纵深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孵化机制,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实现省市县镇四级全落实,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督察。

20.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出便民服务新举措,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

21.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强化《XX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执行情况的法治监督,修订XX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健全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研究制定公职律师工作指引,加快建立XX省公职律师统一服务平台和统筹使用机制,大力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论证等法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

22.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省市县镇四级全面有效覆盖。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实施我省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基层行政执法规范提升年活动。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系统。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推动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深化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建设应用,推动行政执法综合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全面共享。出台工作指引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一统筹四统一”工作,深入开展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建立健全镇街与县直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及协调协作机制。

23.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开展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认真落实行政复议报告、通报、抄告制度,常态化开展行政复议法律文书履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工作。出台《关于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制作行政复议典型案例汇编。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诉讼应诉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快落实府院联动新机制,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常态化,严格落实败诉行政案件分析报告制度。

六、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XX融入新发展格局

24.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安全、疫情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风险,努力把司法行政改革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的基础之上。

25.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互联网领域调解工作,深化人民调解“后半篇文章”工作机制,持续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枫桥经验”XX样本。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扫黑除恶常态化。落实党中央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决策部署,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法治保障工作。

26.加快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构建监狱大安全格局。全面贯彻《关于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的意见》,严格刑罚执行案件办理。全面构建罪犯“评估—管理—矫正—监测”一体化改造模式,推进改造质量评估系统建设应用。加快推进规范化监狱创建。

27.持续深化社区矫正机制创新。出台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责任清单,制定调查评估、入矫解矫等工作指引,进一步完善契合XX实际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开展社区矫正档案评查,加强联合执法检查,深化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深化“每月一主题”教育和“一县区一品牌”创建,突出分类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矫正机制。建立心理矫正专家库、量表库、案例库,加强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实施社区矫正对象公益活动“向阳计划”。

28.不断提升戒毒工作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法治场所建设,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开展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试点,全方位推进禁毒戒毒普法。深化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建设,开展戒毒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

七、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彰显XX法治社会建设的“岭南特色”

29.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培育,深化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分层分类分众精准普法,打造更多体现XX特色的普法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整理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并拓展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举办第五届全省法治文化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深入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进“XX普法”融媒体建设。

30.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出台实施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创新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工程。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数据应用能力,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推动制定公共法律服务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符合我省实际的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31.大力推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律所品牌建设和专业化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标杆示范专业律师事务所。指导行业协会出台青年律师扶持政策,引进培养高端紧缺律师人才,大力培养挖掘复合型律师。全面加强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公司律师试点办法,推动“律师进园区”、“法治体检”、“千所联千会”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开展律师事务所收费专项检查。

32.深化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关于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合作制公证机构建设,修订公证机构年度考核实施细则、执业公证员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制订“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清单、公证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制清单,鼓励发展金融、知识产权等新型公证业务,拓展远程视频公证在省内偏远山区、服务能力不足地区的运用。出台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细则,修订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适用指南,严格落实《司法鉴定机构内部复核工作规定(试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仲裁机构登记管理,改革完善仲裁机构内部治理机制。

33.加强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工作。推动修订《XX省法律援助条例》,出台法律援助经费管理办法,开展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认真做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实施和资格审核授予工作。做好全省人民陪审员换届选任工作,加强人民监督员培训、考核等日常管理。

34.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全面实施涉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支持省内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广州、XX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加快推进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建设。加大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涉外律师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涉外法治人才“XX特支计划”。优化升级XX省涉外经贸法律服务律师团,有序推进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拓宽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平台。

八、持续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厚植XX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35.持续深化司法行政改革。加强司法行政改革评估,研究制订新一轮司法行政改革总体规划,谋划推出一批上下贯通、多部门协同的“集成式”改革,打造更多XX司法行政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

36.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贯彻落实《XX省司法所工作规范》,深入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开展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持续发挥司法所“小所大作用”。

37.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积极协调安排年度各项预算经费,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司法行政机关经费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警用装备管理,提升警用物资服务保障效能。

38.全面推进“智慧法治”建设。大力提升司法行政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能力和水平。完善法治数据资源目录化管理,开展法治数据综合分析与展示。加快智慧监狱建设,启动新一阶段“智慧戒毒所”创建工作,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完善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应用,加快“智慧矫正中心”创建。上线推广律师服务微信小程序,持续加强公证信息化系统优化完善和推广应用,推进司法鉴定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

39.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司法行政队伍。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力度,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深入实施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计划,健全法治和司法行政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把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日常监督贯穿队伍建设始终,用好从优待警各项措施,让广大干警安身、安心、安业。

40.推动司法警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新修订的学院章程为统领,全面推动学院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深入开展更高水平“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创建,积极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作风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人社部门职能定位,牢牢把握“规范、质效、责任、安全”的工作理念,落实“三争”目标要求,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奉献人社力量、彰显人社作为。

一、坚持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并重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求,适时调整我市稳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900人以上。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多措并举帮扶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再就业,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帮扶。

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完善我市招工引才政策,赴省内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引进外来务工人员3000人。举办人社政策入企宣讲培训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宁国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投入运营。

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宁国”行动计划,指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众创业,提高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对象的精准度和针对性,用足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全年扶持创业200人以上。

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700人,技工院校招生300人;新增技能人才人数336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70人,技师、高级技师55人。

持续深化暖民心行动。认真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深入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实现充分就业社区达到70%;积极推进“新徽菜·名徽厨”工作,开展“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徽菜技能培训200人次,全面提升暖民心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二、坚持社保服务水平和风险管控并重

加强扩面征缴,规范各类待遇发放。稳步拓宽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依托大数据平台,重点推进新增注册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扩面工作,引导鼓励各类群体提档缴费,实现“应保尽保、多缴多得”。根据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做好2023年各类社保待遇调整及发放工作,同时做好被征地农民、“七个老字号”等群体保障兜底工作,确保各项社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优化经办流程,提升社保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速改革创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升社保审批服务质效,积极打造规范便民高效的窗口形象。持续推进以大数据比对方式为主的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新模式,加大社会保险参保“皖事通APP”线上认证的宣传力度,逐步实现互联网+人社便民措施,为群众提供“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服务。

强化风险防控,维护社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稽核和监管机制,全面实施业务经办风险点“进规程、进系统”,规范经办业务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宣城市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管理20项“严禁”,强化审核、核算、支付等重点岗位的监管。加强大数据分析,开展异常数据每月预警预判,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守住社保基金“安全红线”,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和稳定。

深化改革举措,推进“一卡通”场景运用。借助社保卡合作银行,持续做好社保卡“一站式”服务网点建设和三代社保卡换发工作,继续提高“三代卡”的发放总量占比。重点推进“交通一卡通”建设,实现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图书借阅、医院就诊、待遇发放等多部门、跨地市多个场景的一卡通应用。

三、坚持人才引进和人事管理质效并重

壮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工技能强省工程,支持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零突破”,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壮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举办宁国市工业主导产业行业、餐饮行业、家政服务行业等职业技能大赛。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围绕全市发展长期产业创新和特殊岗位要求,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组织企业赴高校开展“宁国行”招聘活动;推进人才“一站式”服务,落实落细宁国市人才新政30条,做好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与服务,发挥好博士后人才作用;持续开展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高端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依托“XX省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各系列职称申报、受理、审核、评审、公布、发证等一网通办。

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事业单位人事招聘工作,进一步完善从基层选人用人机制,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调(聘)工作人员;持续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加强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适时安排工资福利业务培训,扎实提升业务经办水平,巩固中小学教师待遇优先保障成果,核增课后延时服务绩效工资;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妇幼保健、疾控等公共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有关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高定工资政策。

四、坚持风险预防与和谐劳动关系并重

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平台。严格落实营商环境一级指标长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劳动力市场监管工作,助推全市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推进规上企业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积极推进人社、工会、司法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调、裁、审”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的处置劳动争议的联动工作机制;推行开展要素式办案,提高案件结案效能;建立案件回访制度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工作秩序,切实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普法宣传,引导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和谐处理职工工伤导致的矛盾。

构建劳动人事调解联盟。推行案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庭后调解“一案四调制”模式,及时高效化解劳动人事纠纷,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提质提效,让调解工作有“速度”、矛盾化解有“温度”,力争结案率达92%,调解率达65%以上。

提升劳动监察执行水平。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劳动监察执法水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规范指导,引导用人单位合规合法用工;通过建章立制,破解新业态领域和劳务派遣领域劳动用工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劳动用工管理和根治欠薪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欠薪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和问题处理,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时段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确保全年不发生因欠薪问题引发越级访、群体访、极端访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负面舆情事件;确保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6%以上,确保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继续取得A级等次。

五、坚持党建引领与作风建设并重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制度落实。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线,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全面落实“规范、质效、责任、安全”要求,提升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阳光人社服务先锋”党建品牌不断激发工作活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强化党支部政治,严格规范组织生活,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党支部的活力,统筹安排好重点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开展固定主题党日活动、七一表彰大会、重阳节活动等,吸引培养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强化为民办事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政治站位,融合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关系,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力度。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综合窗口为平台,优化办事流程,线上借助智慧人社系统、XX政务服务网、手机APP等让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办理社保业务,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

筑牢理想信念防线,提高廉政意识。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建设力度,充分运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坚决防范“六重六轻”问题。常态化开展作风与效能建设的明察暗访,加大内部通报的频率,促进人社干部队伍保持严与实的状态,彰显干事创业的激情。

强化工作调度,实现“三争”目标。落实“三个围绕”“四个坚持”的工作要求,即围绕职能定位、围绕年度目标、围绕决策部署、坚持为民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清单化、闭环式”、坚持严实作风。全面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对目标任务排名全市前两位的工作科室给予通报表扬,排名后两位的工作科室进行严肃的通报批评;探索设立“协作监督保障组”,全力配合做好关键业务环节监督和重点工作保障工作;推动完善人社专报、双周例会、季度会议、年度总结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指标和重点事项调度;统筹做好招商引资、文明创建、信访维稳、征收征迁等工作。

2023年全市森林防灭火工作要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XX市关于森林防灭火、应急救灾的决策部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森防灭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标准、深耕细作,坚决打赢2023年度森林防灭火攻坚战,确保各项森林防灭火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实现“努力减少森林火情,努力减少一般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森林防灭火应急机制,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危害,降低森林资源损失,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结合我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实际,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如下:

一、加强领导,压实森林防灭火责任制

森林防火期内,各乡(镇)、村(屯)、国有林场要把森林防灭火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特别是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压实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属地管理责任;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层层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森林经营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按照林长制要求,划定责任区,确定责任人,全面实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

各乡(镇)、村(屯)、国有林场要与护林员、林地相连的土地承包人、上山搞副业人员签订防火责任书、承诺书,落实防灭火责任制。通过签订防火责任书、承诺书,确保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共同织密扎牢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网,加强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评标准。进一步完善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学校包学生、家长包子女的防灭火宣传教育工作。

各乡(镇)、村(屯)、国有林场要加强对护林员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抓好责任制落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人。各村和各森防指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二、预防为主,狠抓火源源头管控

切实把预防工作作为森林防火的“重要工序”,把管住人作为火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把火源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林区的每个角落。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依法治火”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山区林地的巡查力度,认真排查火灾隐患,加强林下可燃物清理,突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景区、坟墓区等重点区域,逐一建立台账,分类分级整治,形成闭环管理,坚决把各种森林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重要防火期,特别是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春节、清明、壮族三月三、五一、国庆、春耕秋收等重要节点以及高森林火险等级的时段,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巡逻巡护,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野外用火行为,坚决杜绝一切野外用火,切实管住火灾源头。各乡(镇)、村(屯)、国有林场、景区要加强对进山人员、林区过路人员、中小学生等重点人员的管理,严禁在林区烧荒、乱丢烟头、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爆竹、违规用火、随意用火等行为。

强化专项督导检查。切实加强传统节假日、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督导检查,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各单位防灭火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责令立即整改并落实相应责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森林防灭火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宣传,增强民众群防群控意识

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安全避险知识,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要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重心和第一道工序,积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关心防灭火、参与防灭火、支持防灭火的良好氛围。每年的3月和10月份是森林防火宣传月,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大造护林防灭火声势,以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灭火意识。

在山头林间及进入林区的重要路口悬挂规范、醒目的护林防灭火宣传标语,刷新原有固定标语。充分发挥“村村通”应急广播、防火宣传车、微信、手机短信、本地公众号等多载体、多渠道宣教作用,把森林防灭火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到每个山头林间、每个家庭、每个人,使森林防灭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深入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森林火灾防范体系。要对所有防火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修缮,防火检查站、瞭望塔要进行全面检修、更换老化线路,增加保温措施,使护林员、瞭望员能够安心工作。要加大林间、林缘防火隔离带清理和计划烧除力度,变堵为疏,变被动为主动,做到预防第一,常备不懈。重要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辖区内严禁露营野炊、烧烤、燃放烟花爆竹、放孔明灯等活动,各责任单位对此类行为要齐抓共管,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时做好应急准备。要立足防大火、救大灾的标准,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抓好市、乡两级防灭火物资准备,突出抓好乡(镇)、国有林场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探索村级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建设。抓好森林防灭火业务培训,突出抓好一线指挥员、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员、护林员等森林防灭火战术技能培训。抓好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以演练为抓手,进一步增强统一协调指挥能力,进一步强化各成员单位间协同配合,进一步提升专业(半专业)队伍扑火战斗力水平,一遇森林火情能迅速拉得出,扑得灭。

要坚持依法治火。进一步加强野外用火审批和指导,落实政府监烧制度;进一步加大火案查处力度,抓好重大火灾案件的查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健全森林防灭火工作制度,堵塞工作漏洞,积极完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火险形势会商研判机制,推动市森防指成员单位,特别是应急、自然资源、公安、气象等部门的职责落细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协同高效、严丝合缝、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大案要案,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五、强化值班值守,加速森林应急处置速度

森林防灭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处置各种火情信息,做好上传下达。各乡(镇)、国有林场也要确立值班制度,主要领导要确保手机24小时开机,遇有火情、卫星热点报警,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前期处置,并及时按照森林草原火情报告制度上报情况,上报不及时、指挥调度不力的,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随时对各乡镇、国有林场的防火值班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发现值班人员有脱岗漏岗现象,将进行通报批评,造成影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各乡镇、国有林场的值班人员要在重要时期、节假日、高火险天气,每天定时督查各村、护林人员值班情况,了解辖区内森林防灭火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          2      —

2023年全市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全市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以省局“114”工作为主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展“基础平台能力、场景应用成效、网络数据安全、政务服务水平、数字宣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六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数字宣城建设,持续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贡献力量。

一、基础平台能力提升行动

加快建设一体化平台市级节点。年底前完成一体化平台市级节点建设和试点工作。3月底前,编制市级节点实施方案和建设方案。6月底前,建设完善市级数管平台数据管理、数据传输、数据治理、数据服务等相关能力,完成与省级数管平台的对接。12月底前,完成全市数字资源的梳理编目上架工作,建设市级云管平台和用管平台并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完善安全保障和运维运营体系,完成在平台上开展项目申报、资源申请、应用开发、应用部署、上线发布等试点工作。

建设云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上云系统网上申请审核流程化,合理调配和弹性扩展资源,提升云资源使用率。分步推进非涉密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整合,优先推动托管或以租代建模式业务迁移上云。云上数据具备同城异地灾备能力。

完善“城市大脑”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大脑与一体化市级平台的融合,加快推进公共场所监控视频整合共享,建成市级物联网感知系统和宣城实景三维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赋能作用,推动完善智慧场景在一体化平台上开发建设。

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化新范式。修订完善《宣城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统筹市县两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实现“三大转变”。有序推进市直单位数字化整体设计。

二、场景应用成效提升行动

实施场景创新工程。落实省市县联动的场景开发模式和“一地创新、全市应用、全省推广”的场景推广机制,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党政机关协同、政务运行等赛道,推动各地各部门开展场景创新,每个县(市、区)推出至少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省场景创新供需对接会。加强对示范应用场景的宣传推介和经验推广,持续扩大社会影响,浓厚建设氛围。

推进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继续深化“出门不带证”应用,新增电子证照10类,围绕合同订立、人员招聘、金融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电子证照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持证主体之间的社会化广泛应用。推进一“码”服务建设,深化卡码融合应用,促进一码通行赋码生活。

三、网络数据安全提升行动

统筹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平台。优化升级改造现有市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结构,建成网管平台。持续推进部门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实现市电信、市移动和市联通电子政务外网交换设备和线路光纤的互联互通。

扎实推进数据工程。年底前选择部分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全面梳理数据资产、设计数据架构,完成试点工作。4月底前,完善首席数据官制度,形成跨部门数据协同机制。6月底前,制定数据工程推进计划,完成数据工程总体设计,开展数据工程项目申报。12月底前,全面梳理市级及以下建设或部署的应用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设计数据架构,探索建立社会和经济数据架构,高质量开展数据治理、数据融合和数据开发应用工作。

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设市级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完成与省平台对接。做好春节、国庆等重点时期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和政务服务平台安全监测工作。

四、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行动

实施“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三端能力提升工程。优化升级皖事通APP宣城分厅,建设“我的宣城”专区、“县市区旗舰店”。各县市区至少完成2个高频服务建设并推广应用,1个服务适老化改造,开展“一件事一次办”移动端试点推广应用;建设皖企通宣城分厅PC端门户、移动端,统筹推进涉企服务事项对接,全力汇聚涉企服务;大力推广皖政通应用,按照接入标准规范,推进办公、审批、监管、决策、运行等数字化移动端汇聚接入。

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健全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对照国家、省基本目录,动态认领、编制、调整各层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常态化开展办事指南自查自检,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标准化。推进政务服务“全省一单”,做到行政许可事项和其他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同要素受理、同标准办理。在全省率先推进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市一单”。

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规范化。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打造一批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规范化示范点。结合一件事一次办,推行线上线下集成化服务。开展综窗人员(行政办事员)试点,推动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深化“一制度两窗口”机制,优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建强“首席问题官”,做实兜底服务。规范政务服务窗口业务办理。完善政务服务中心“首席代表”制度,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当场办理、简单事项即时办结。加大力度推行“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推进好差评系统与市域自建业务系统对接,实现评价数据实时传输。常态化开展“换位体验走流程”,将企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清单”,变成服务高效、体验顺畅的“满意清单”。

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认真落实国家、省部署的“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拓展一批市级“一件事一次办”。市本级围绕工程项目、企业准入、民生领域推出3个场景,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各推出1个场景,并在全市复制推广。推动全国新增22项“跨省通办”事项落地见效。大力推进“免申即享”等创新应用。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继续拓展区域政务服务合作,深化“异地代收代办”机制。扎实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加强主题地图建设。推动自助服务延伸拓展,新增一批市县两级自助办事项,加强政银合作,推动一体化智能自助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鼓励各级各部门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平台,开展审管联动创新,实现审批和监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持续拓展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依托“全省通办”系统,开展异地收件、远程辅助审批,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省内通办。围绕营商环境和便民服务新增10个政务服务“免证办”应用场景,推动“两个免予提交”落实落地。举办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高峰论坛,形成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制度化成果。

五、数字宣城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协调调度考核。进一步完善市数字宣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监测、调度、督办。建立健全协调调度、项目管理、资金保障等工作机制。编发数字宣城建设工作简报,总结推广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优化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数字宣城建设”指标。

构建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建设,逐步建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支撑组件、应用服务等数字化发展标准规范体系,支撑数字宣城建设。加强标准宣贯工作。

持续开展数字产业“双招双引”。加快建设宣城“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打造数字宣城建设综合地标,推进地理信息、物联网、软件外包、人工智能、电商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编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规划。举办第二届全球1024开发者节活动和第三届智能应用场景竞赛。力争新增认定省级大数据企业20家、市级大数据企业40家。提升数字素养技能,举办数字宣城建设专题培训班,组织大数据与软件信息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探索构建“政府+院校+企业”体系,支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专业化人才培养,将大数据与信息软件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推进数据产权制度落实,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规则,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开展政务授权运营试点,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鼓励第三方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六、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行动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XX见行动、宣城出实效”,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落地落实。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史知识等重要内容的学习,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压实党建责任,持续推进“工作中的问题,党建上找原因”活动,进一步提升业务与党建深度融合,争创模范机关。

强化作风能力建设。落实“一以贯之五做到、踔厉奋发五提升”要求,着眼“标杆要高、要求要严、节奏要快、本领要强”,持续推进百名科长“五比五评”活动。强化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业务培训,深化“微讲堂”,加大与县市区沟通交流力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激发全体干部职工敢拼敢抢敢作为的内在动力,为推进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实施清单化闭环管理,定期梳理工作事项,动态调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形成调度、销号闭环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着落、有回应。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

2023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重要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使命,始终扛起“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践行者,争创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这一责任担当,始终昂扬“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一精神斗志,始终坚持“聚焦讲政治、聚力优法治、聚智谋发展、聚神强队伍”这一工作思路,始终围绕“勇争第一,走在前列”这一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在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建设,使法治成为XX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

一、实施依法治市统筹工程,扎实推动法治XX建设

1、部署法治建设重点工作。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办公室会议和四个协调小组会议,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制度机制。抓好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探索建立纪委和法治督察联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法治督察。(责任部门:法治调研处、法治督察处)

2、实施“一规划两纲要”中期评估。采取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法治XX建设规划(2021-2025年)》《XX市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XX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推动目标落地。(责任部门:法治调研处、法治督察处)

3、组织“双提双评”专项行动。协调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四个协调小组开展提高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度、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司法文书和卷宗评查的“双提双评”专项行动,全面提高四个协调小组法治建设实效。(责任部门:法治调研处、法治督察处、立法一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

4、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市(县、区)创建,组织参加首批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县、区)创建、第三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第十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开展2022-2023年全市“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评选。(责任部门:法治督察处、普法与依法治理处、法治调研处)

5、推广基层法治成功经验。召开全市述法推进会,推动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镇(街道)全覆盖。深化“援法议事”活动和“法治小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责任部门:法治督察处、法治调研处)

二、实施法治政府示范工程,有效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6、行政立法呈现示范标杆水平。统筹推进“立改废释纂”,进一步发挥政府立法联系点作用,升级一批“五有”立法民意征集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前瞻性、创制性立法,开展29件地方性法规、5件政府规章立法项目的组织起草、政府审查工作,开展9件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实施周年报告工作,加强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探索与省内其他设区市开展第三方评估和交叉互审。打造市县镇三级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为社会公共查询提供便利。(责任部门:立法一处、立法二处)

7、行政决策体现示范标杆水平。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公开、动态管理和分类管理制度,探索确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标准,组建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库,优化“政府法制机构+外聘政府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专家库+法律事务助理”的政府法律顾问新模式,对2020-2022年政府合同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回头看”,开展“十佳”合法性审查文书评比,做好政府重大涉法事务法制审核,协助办理市政府信访复核事务,提升政府依法决策质效。(责任部门:法治调研处、法规处)

8、行政执法实现示范标杆水平。试点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在全市相对统一镇(街道)综合执法赋权清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筹推进全市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案卷评查。(责任部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

9、行政复议显现示范标杆水平。开展“行政复议能力提升年”活动,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设立行政复议专家咨询委员会、行政复议办案专家小组,全面落实行政复议办案规程、行政复议报告抄报办法等制度,组织典型案例评选、复议案卷评查和全员培训,探索行政复议与检察机关共同化解争议,加大复议监督纠错力度。强化监管职能,进一步提升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降低全市行政应诉败诉率。(责任部门:行政复议立案处、行政复议应诉一处、行政复议应诉二处)

三、实施服务大局护航工程,更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10、法治保障营商环境。深度对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做好《XX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的推动工作,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出台服务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支持和促进“四敢”精神的法治保障举措。(责任部门:立法一处、法治调研处、办公室)

11、法治保驾重大战略。聚焦“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统筹安全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市域社会治理、“一带一路”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引领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美丽XX等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要项目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责任部门:各业务处室)

12、法治保护市场主体。加强涉企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查,规范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办理。优化调整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推动涉企重点领域建立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行政指导和服务工作机制。发布涉企行政检查、行政指导、风险点提示、公共法律服务等事项清单,健全完善涉企常用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推行联合执法、精准执法、柔性执法。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开展行政执法标准化试点,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企业合规管理、合法经营。(责任部门:立法二处、行政复议立案处、行政复议应诉一处、行政复议应诉二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

13、法治保全企业发展。深入开展“产业链+法律服务”活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围绕合同履行、风险防范、破产处置等方面,开展“点单式”“组团式”“个性化”“特色化”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深化“法治体检”“万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乡村企业解千难”活动。围绕服务保障产业链、创新链,完善企业全周期法律产品研发,推广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服务。扩大贸易投资、金融、建筑、碳交易、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仲裁业务,鼓励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商会协会、园区等设立联络点。(责任部门:律师工作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仲裁办)

14、法治保证合规经营。推进企业行政合规全流程指导制度,健全企业合规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健全企业普法工作责任制,开展“送法送政策进企业”,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制度,深入实施法治民企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完善信用管理制度。(责任部门:律师工作处、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四、实施法治实事民心工程,稳步助力民生福祉改善

15、拓展法治惠民渠道。强化问需于民,充分关注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抓起,确保办到群众心坎上、办到群众急需处。强化问效于民,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列出整改清单,加强靶向整治,确保取得成效。强化问计于民,为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创造条件,更好发挥立法联络员、执法监督员、人民调解员、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法律明白人等在推进法治中的巨大作用。(责任部门:立法一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16、提升法治惠民质效。保质保量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给XX下达的“新增建设3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和“在21个乡镇街道推行远程公证服务”目标任务。深化“党建+司法行政惠民实事项目”,组织开展科学立法顺民、备案审查助民、审慎执法亲民、行政复议为民、普法宣传育民、法律顾问帮民、法律援助爱民、律师服务暖民、公证服务济民、司法鉴定护民、仲裁止争利民、调解息诉安民、特困帮扶恤民、行政审批便民、国家法考智民“十五大行动”。大力组织实施市区镇三级法治惠民实事工程项目,吸引更多人支持和参与法治XX“微幸福”建设。持续深入推动“法润XX·春风行动”,组织开展“春风送暖·法治公益助困帮扶”“春风拂面·升级法治营商环境”“春风绿岸·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春风化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四大行动。(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办公室、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立法一处、立法二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行政复议立案处、行政复议应诉一处、行政复议应诉二处、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律师工作处、仲裁办、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社区矫正管理局、行政审批处、法治督察处)

17、创新法治惠民举措。深化实施法律援助拓展提升工程,全面推行法律援助受援人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参与精准帮扶“3610”行动,探索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会,加大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力度。深化公证“身后一件事”服务,拓展财产约定、居住权、意定监护、遗嘱信托等公证事项,推广公证参与居民小区物业治理,探索实行“公证+仲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推广“区块链”电子公证书运用,推广道路交通事故非诉鉴定工作。(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处、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仲裁办)

五、实施法律服务精品工程,不断释放更多法治红利

18、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出精品。整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非诉服务中心、复议办案受理等平台,实行案件集中受理、服务集中供给,并按照省里统一部署,进驻社会治理中心。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复议、普法等司法行政职能“一站式”“全业务”进驻,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法治兜底功能,提升群众服务体验感。(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处、律师工作处、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仲裁办、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行政复议立案处、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19、法律服务机构建设出精品。加快五十人所、百人所等大型律所、规模以上律所建设,鼓励支持中小型律所打造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单项冠军”。深化公证和司法鉴定机构规模化建设,在成立全市首家司法鉴定中心和规模公证机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合作制公证机构建设,深化司法鉴定所规范化建设成效。深入推进仲裁内部治理机制改革,探索试行仲裁员及仲裁秘书队伍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深化长三角仲裁一体化联盟合作机制,扩大与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仲裁机构间的交流协作关系。深化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改革,指导行业协会做好换届选举,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成率达90%以上。推进司法行政领域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建立行政审批“三单一表”制度。(责任部门:律师工作处、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仲裁办、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行政审批处)

20、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出精品。开展法律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问题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探索建立律师行业党建考评、执业诚信等级评价、守信联合激励、执业“黑名单”等制度,加快推进市(县)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公职律师全覆盖工作,建立公职律师统一服务平台和统筹使用机制,探索设立首席公职律师职位,发挥太湖法律中心作用,将律师教育培训纳入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轨道,以“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为基地,加快涉外律师人才培养,打造一批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开展公证人员和司法鉴定人员全覆盖培训,重点培育机构管理层、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关键岗位领军人才,推行涉外公证“4+”服务监管模式。(责任部门:律师工作处、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

六是实施法治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深化“八五”普法实效

21、推动普法责任落实。切实抓好“八五”普法规划落实中期评估,认真开展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探索建立普法工作约谈机制,推进广领域、多层次普法责任落实。加强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深入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法治教育,深入宣传党内法规。(责任部门: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22、加强重点人群普法。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参与制定公民法治素养蓝皮书,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组织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开展百场法治宣讲、百场法治电影、百场法治演出、百场公益普法服务,常态化开展典型案例发布、案件旁听庭审活动。(责任部门: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23、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加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的监督检查和动态管理,提高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打造“法治地铁”专列,组织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创新打造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集群。(责任部门: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24、构建普治融合格局。实施法治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围绕“控量提质”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完善跟踪考评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质量,优化“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依法治理平台。(责任部门: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七、实施“枫桥经验”发展工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5、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开展“践行‘枫桥经验’深化‘非诉服务’”专项行动、“千名调解员进网格进万家”活动,深化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打造“一镇一品”基层调解品牌,常态化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责任部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

26、推动行政调解专业化。落实行政调解职责清单,推动相关行政部门设立行政调解委员会,督促行政机关落实调解责任,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积极探索行政争议诉前化解,推动行政调解融入诉前调解程序,依法处置化解,减少群众诉累。(责任部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

27、推动多元调解融合化。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健全完善市区两级非诉工作体系,推进非诉讼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联合法院推进民事案件“调解前置”制度,协调推动诉源治理。深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强化警调、检调、诉调、访调、仲调、援调、交调等工作衔接。加大行业性专业性特别是金融、新业态新领域调解组织建设,深化老兵调解、金牌调解、家事调解等特色工作室建设。(责任部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

八、实施刑罚执行一体工程,靶向规范特殊人群管理

28、抓牢刑罚执行工作主责主业。优化刑罚执行工作体系、矫正体系、衔接机制、共享机制、协作机制“两体系、三机制”,深入实施工作力量统筹、智能平台共享、中心基地实战、矫正质量提升、协作协同攻坚“五大工程”。深入开展“社矫安帮工作争先提优年”活动,推行市(县)区社区矫正中心直管假释类、暂予监外执行类等重点社矫对象,完善“三期三项教育”为主干的社区矫正教育体系。建立三类特殊人群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体系,打造精准帮扶“锡心矫”品牌,做好司法部来锡调研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的接待保障工作。(责任部门:社区矫正管理局)

29、促进刑罚执行资源共建共享。健全完善监地共建共治共享协作机制,加强刑释人员衔接安置和“必接必送”等协作,探索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机构的驻点式巡回检察,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严防社区矫正对象变相脱管失控。全面推行安置帮教对象社会适应指数评估,落实社矫安帮专职社工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加强特殊人群困难对象就业、生活困难帮扶指导,组织特殊人群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责任部门:社区矫正管理局)

30、推动刑罚执行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社矫安帮“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力争实现智慧矫正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部通过司法部验收,省级阳光帮扶基地全覆盖,在全市打造经济类犯罪、生态环境类犯罪、交通肇事类犯罪、女性和未成年、青少年等五大损害修复项目。总结省级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扬名街道经验,推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后续(社区)照管“三社联动”融合发展实体化运行模式。(责任部门:社区矫正管理局)

九、实施基层基础强基工程,纵深推进一线赋能增效

31、强化新时代司法所建设。开展司法所规范化提升年活动,围绕“五基”工程,全力推进司法所高质量发展建设。深化司法所分类建设,司法所规范化建成率达95%以上,大中型司法所占比达60%以上。依托基层司法所协调推进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深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探索司法所长列席镇(街道)党政工作会议制度。(责任部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法治调研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

32、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行动。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智慧法治)高质量建设,促进大数据反哺基层、赋能基层。充分运用好法治XX数字化平台的行政执法监督、重大行政决策、公共法律服务三大系统功能,深化智慧司法所平台建设运用,探索研发更多“小而精”的智能化实用工具。(责任部门:信息处、法治督察处、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

33、深化“我为基层解难题”。积极争取省司法厅提出的加强基层装备配备保障、解决社区矫正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等政策支持,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市局“我为基层解难题”项目,实现人财物资源向基层聚拢、评优评先给基层让路、考核检查为基层减负、创新经验由基层首创、制约“瓶颈”在基层破解。(责任部门:办公室、计财装备处、社区矫正管理局、各业务处室)

十、实施管党治警固本工程,加快锻造司法行政铁军

34、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开展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专项教育。持续巩固教育整顿成果,组织顽瘴痼疾整治“回头看”,健全常态化政治忠诚剖析机制。着眼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打造“红润司法”党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争创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健全热点敏感舆情预防处置机制,坚决守牢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阵地。(责任部门:政治部、机关党委、信息处)

35、强化示范率领。以争创“五先五强好班子”活动为牵引,示范带动各市(县)区局、下属事业单位、机关各处(室)争先进位。严格管党治警“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示范带头全系统干警讲政治、讲法治、讲学习、讲担当、讲纪律。(责任部门:政治部)

36、强化素能本领。健全人才“选育管用”一体化培养体系,落实司法行政“456”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全系统政治轮训暨党的XX大精神集中轮训,开展“司法行政大讲堂”活动,安排干警到基层一线和上级部门磨砺锻炼。完善司法行政机关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为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基地。深化“三项机制”运用,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机制,探索建立拟提拔任用副科职以上干部家访制度。(责任部门:政治部、法治调研处、仲裁办)

37、强化作风要领。部署实施机关作风建设年行动计划,开展队伍作风纪律专项教育活动,持续深入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强化“八小时”以外管理,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等内控机制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减少违纪违法问题发生。规范干警依法履职,推动建立执行重大安保、应急处突等专项任务特殊保障政策,健全干警身心健康保护机制,激励广大干警担当作为、奋发有为。(责任部门:政治部)

各地各部门要以“十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督办会办、工作交流、考核评价、奖罚激励“五项机制”为抓手,做到明确目标责任,把握节点进度,严控质量标准,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2023年全市统计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国家、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市实际,制定工作要点如下。

一、坚持党管统计,进一步增强统计工作责任感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确保新时代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始终把党建工作抓在经常。统筹抓好意识形态、支部建设、党内生活和党员管理。认真落实党组会“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干部培训等制度,跟进学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及时传达上级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年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2次,中心组学习不少于8次,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12次。做好党支部和群团换届工作,支持工青妇开展活动。按要求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组织党员民主评议。(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三)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以创建清廉机关为抓手,扎实开展廉政教育“十进十建”和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中纪委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确保“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不放松。全年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少于2次。严格履行党组主体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认真落实“两谈话两报告”“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三重一大”等制度。紧盯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风险防控、“人财物”关键岗位和节庆日重要时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深入开展“一案一教育”,推进以案促改。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配合派驻纪检组工作,支持机关纪委发挥监督执纪作用,促使党员干部明法纪、知敬畏、守底线。(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纪委,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立足主责主业,进一步增强统计服务主动性

(四)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精心组织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领导重视。组建市“五经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内设工作组职责,编印普查资料,落实经费预算。提请市政府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部署普查工作,压实各方责任。开展督办检查,推动各县(市、区)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普查工作例会和通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组织实施普查试点,抓好设备采购、“两员”选聘、分类培训、底册编制等工作。高质量完成单位清查与普查现场登记准备。举办以“五经普”为主题的统计开放日和普查宣传月活动。组织普查登记首日活动。(责任领导:廉剑锋、蒋晓红,牵头科室:普查中心、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五)做好入库纳统工作。完善《襄阳市“四上”企业及投资单位入库工作指南》,严格执行进规入库审批标准,做好“四上”单位入(退)库工作。健全名录库动态维护机制,定期比对部门行政记录与名录库平台数据,及时更新名录库单位信息。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业务培训,增强企业依规纳统意识。加强“四下”单位抽样调查规范化建设。(责任领导:蒋晓红、邹业能,牵头科室:普查中心、监测一科、监测二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六)做好数据生产和核算工作。严格落实《襄阳市统计数据质量全程管控责任制(试行)》,做好各专业月度常规统计和年报统计工作。深化GDP统一核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县(市、区)、开发区核算质量。(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七)做好监测评价工作。围绕襄阳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项目观摩、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等方面,深化部门合作,开展监测评价。高质量完成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法治建设满意度调查及其他部门委托的调查,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社会治理成效。(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数调中心,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八)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开展“统计分析能力提升年”活动。紧盯市十四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月(季)度主要预期目标监测和数据背后原因分析,形成高质量统计报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全年完成统计资料40篇以上,政务信息被市“两办”采用12篇以上,统计信息被省局内网采用450篇以上。(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办公室,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九)做好数据发布解读。组织编印《统计资料》《统计月报》《领导干部手册》《襄阳统计年鉴》等统计产品,及时发布《统计公报》。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统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媒体发布、解读统计数据。(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做好统计改革工作。按照省局工作部署,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有序推动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法人企业附属产业活动单位视同法人统计工作。(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三、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形成“大统计”合力

(十一)着力改善基层统计环境。认真贯彻国家局、省局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全市统计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基层统计机构,配齐配强统计人员,确保基层统计力量与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探索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新模式,推动村(社区)统计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有机融合。完善各级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加大县乡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指导基层统计机构开展统计工作。(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二)着力提升企业统计水平。认真落实《“四上”企业统计人员管理办法》,督促企业优化配置统计人员,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推进企业电子台账建设,客观真实填报数据。开展“四上”企业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对新进规企业和新上岗统计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实效。(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执法支队、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三)着力推进部门协同。完善部门统计沟通协调机制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动部门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四)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统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全市统计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做好“五经普”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工作。(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数调中心,配合科室:办公室)

四、坚持依法统计,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权威性

(十五)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学习全覆盖,做好迎接省级统计督察准备。巩固统计“三进三讲”活动成果,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进基层、进部门、进企业活动,严格落实“统计法进党校”年度任务。组织参加全市学法用法考试。围绕《统计法》颁布40周年纪念活动、“五经普”,制定实施《市统计局2023年普法学法计划》。做好“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统计开放日的统计法治宣传工作。(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单位:执法支队,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六)依法实施执法检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参加全省统计执法证资格培训和考试,提升统计执法水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制度。严肃开展统计造假屡禁难绝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依规办理上级转交和本级统计违法问题线索,做好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的提出和移送工作。按要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全市抽查单位数量不少于“四上”单位数的1%。做好统计严重失信企业认定和信用信息公示、修复等工作。(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单位:执法支队,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五、坚持从严治统,进一步增强统计系统战斗力

(十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新时代好干部“五条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统计干部队伍。着眼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抓好统计干部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工作。加强干部选任、考核和表彰工作,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争先创优氛围。(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八)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指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持续查纠“四风”问题的新表现。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实干年”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班子成员联系县(市、区)统计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形势调研。发挥督查督办作用,对党组会议定事项和上级来文批办情况定期跟进、逐项销号,提高工作执行力。(责任领导:游素斌、廉剑锋,牵头科室:办公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九)加强机关规范运行。完善《市统计局工作制度》,推进机关规范化管理。统筹做好国家安全、平安建设、文明创建、优化营商环境、政务公开、爱国卫生、档案、保密、信访和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和制度执行,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保障重点工作经费需求。(责任领导:游素斌、廉剑锋,牵头科室:办公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十)加强为民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活动,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振兴联系点、党建联系点、平安建设联系点、“双千”工作联系点和“三无小区”联系点包保工作,帮助基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开展党员“双报到”工作,发挥志愿者积极性,为社区疫情防控、创文创卫、平安建设等工作贡献统计力量。(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2023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医保系统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化“一改两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

二、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能力

1.开展全民参保攻坚行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非义务教育段学生儿童等重点人群,推进参保精准扩面,巩固提升参保覆盖率,全年参保率不低于96%。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转换需要,落实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2.落实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落实省级统筹各项工作任务。执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支付政策。跟进落实省局基本医保门诊慢特病及普通门诊政策措施。

3.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完善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等政策内容。规范落实医疗救助待遇,加强制度运行绩效评价,实现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4.深化待遇保障制度改革。巩固基本医保“同病同保障”试点成果。探索开展“市内医保报销无异地”,实现参保人员在市内无差别享受门诊报销待遇、县区医保经办机构无差别受理手工报销。在省局指导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谯城区持续开展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试点。

5.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进全省统一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亳州落地,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费用的承接保障,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6.医保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医保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医保民生实事,强化农村群众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100%参保并实现动态全覆盖。开发“重点人群监测管理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三、持续保持基金监管高压态势

1.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按照省局要求,开展基金监管安全规范年专项行动,聚焦检查检验、精神疾病、康复理疗、新冠疫情“乙类乙管”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县际交叉互查,实现全市所有定点医药机构、经办机构检查全覆盖,抓好问题整改,提高两定机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医保经办服务管理。提升医保法治化水平,开展全市医保行政执法案件评比,全市行政处罚数量占处理定点医药机构数比例达省定要求。

2.强化基金监管手段。开展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加强基金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持续深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比对分析,强化案情通报,推进联合执法,完善一案多查、一案多处工作机制。规范举报线索办理流程,畅通举报渠道,兑现举报奖励措施。落实省局医疗保障信用监管实施细则,继续推进“监管帮扶+诚信激励”,开展“医保诚信医院”评比,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

3.发挥智能监管作用。完成省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定点医疗机构接口改造全覆盖任务。切实强化三县一区智能监控分中心建设,实现省局与我市智能监管系统“两路并行”,把通过省智能监管系统追回医保基金的比重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4.加强异地就医监管。落实就医地医保部门监管责任,将异地就医费用一并核查、统一处理。加强市外异地就医监管,签订异地协查协议,各地要开展5万元以上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联审互查专项活动。

四、切实提高医药服务质量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国家DIP功能模块落地应用,基本做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年内实现实际付费。加强DIP付费后各环节运行监测,动态调整层级系数、病种分值等事项。推进全市基本医保康复类疾病患者住院按床日付费试点。探索普通门诊按人头总额预算支付方式改革。协同推进其他支付方式改革。

2.加强医药服务管理。做好国家新版药品目录落地使用工作,完善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开展动态监测。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及时跟进调整。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及价格确定工作。开展医药服务价格执行情况调研。按照国家、省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新要求,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和疫苗接种费用保障工作。

3.推进药耗集采落地惠民。严格落实国家、省药品耗材集采要求,圆满完成集采任务。开发全市“集采产品智能监测系统”,加强过程监督,严把采购和配送环节,坚决杜绝虚采、虚点、虚送等违规行为。规范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继续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代理、统一报量、统一审核、统一论证、统一招标),10月底前完成全年医疗设备采购任务。按月统计监测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及配送情况,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网外私采专项检查,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4.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梳理全市新增院内制剂、中药饮片使用情况,争取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指导并协助全市中药企业将新生产的中成药、中药颗粒申请国家医保编码。在DIP支付方式改革框架下,对中医药予以付费倾斜,助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五、有效推进医保精细化管理

1.加强基金绩效管理。加强常态化医保基金绩效管理,季度编报全市医保基金运行分析报告,半年召开基金运行分析会,强化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严格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专款专用、避免浪费,提高使用效率。按规定拨付县区医保基金,督促医共体及时下拨成员单位。做实全年医保专项审计及问题整改。

2.提升经办服务规范化水平。严格医保协议管理,依据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范本,做好协议修订工作。年内严格落实定点医药机构协议“云签约”、“云管理”。持续强化全市医保系统行风建设,每季度开展业务培训、每半年组织业务擂台赛,提升医保服务能力。拓展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医保服务APP等渠道应用,进一步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刷脸办”,做实“好差评”系统及OCR智能录入系统应用,提高经办信息化水平。开展示范点创建,每个县区至少创建成1个省级示范点。大力推动“春暖行动”等医保服务下沉,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保经办队伍建设,继续打造15分钟服务圈,擦亮医保服务品牌。持续规范经办大厅建设与服务,强化经办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规范统一“意外伤害”调查管理模式,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3.优化异地就医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待遇政策和业务经办规程,各县区城乡居民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亳州市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根据国家、省局统一安排,扩大门诊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巩固职工基本医保门诊个人账户跨省直接结算。

4.改进慢特病服务模式。依托医保信息平台和慢特病管理系统,化被动为主动,探索重点人群、重点慢特病“免申即享”。提升多病种慢特病患者保障待遇。推广职工慢特病线上认定模式,实现网上申请、“即申即办”。慢特病申请材料造假者,一经查实,立即终止待遇享受。

六、大力夯实医保基础工作

1.强化医保信息化支撑。落实医保目录更新和医保信息编码贯标实施,跟进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的动态更新,及时组织开展贯彻执行和跟踪问效工作。深入经办一线调研医保信息平台使用情况,定期收集县区问题建议,研究解决措施。各县区要加大医保电子凭证推广使用力度,确保使用率不低于30%;不断优化移动支付应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移动支付率不低于30%。

2.推进法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做好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公平竞争等合法性审查备案工作。强化干部职工法治思维,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医保服务能力提升e站”推广应用,各单位参学率、合格率不低于85%和90%,提升医保从业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3.做好医保信访工作。完善“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坚持信访办理“六字”工作法,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完善信访登记台账,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结合,排查化解医保领域矛盾纠纷,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4.加强医保工作宣传。落实全省“健康生活医保相伴”主题宣讲,认真做好“医保暖心惠民”案例征集和材料上报。每季度开展进机关单位、进包保社区、进定点机构“三进”活动,广泛宣传医保最新政策。开展全市年度医保“十佳好信息”“十佳好新闻”评选活动,提升医保政策宣传品质。持续加强政务信息报送力度,提升采用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坚持依法保护、高效利用、科学治理、精准服务,扎实开展“两保两提两争先”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两大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篇章和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一、开展“两保两提两争先”行动

强化用地指标保障。实施精准化、预算式指标配置,统筹调配各类新增用地指标,确保重点急需项目资源要素应保尽保。配合做好项目立项层级提升,争取国家、省专项用地指标支持。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通过批次指标盘活、消化批而未供及处置闲置土地等举措,全力争取“增存挂钩”等政策奖励。全年落实市及市以下各类新增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

加大资源要素供给。严格执行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区域平衡”机制,完善差别化供地政策,提高供地计划的执行率。全年计划供地1.3万亩以上。强化用海用岛保障,重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用海。做好甬舟高铁、六横大桥、甬舟高速复线、佛渡物流岛开发和衢山南部矿地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采矿权设置和工程性开采报审。

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创建。加大资源盘活力度,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000亩以上,低效用地再开发2000亩以上(其中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0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500亩以上,处置闲置土地500亩以上。

加强重大项目服务保障。研究制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深化重大项目统筹审批服务工作机制,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切实做到“四个早”(指标早下达、配套早跟上、审批早介入、服务早上门)。

二、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编制全市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陆海统筹规划理念,进一步衔接各类“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优化空间蓝图,通盘考虑全业态布局。4月底前完成并上报市、县(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6月底前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统筹做好专项和详细规划编制。启动主城区道路红线和蓝绿空间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定海古城、高铁新城、XX未来智创城和新城勾山、甬东片区等重点发展片区的详细规划。结合“小岛你好”,创新推进乡村规划,完成重要海岛村庄规划编制12个。

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出台“城市风貌管控管理办法”,完成城市地标规划研究,推进新城海天大道发展带城市设计和金鸡山公园、入城口公园等方案设计,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方案审查,确保城市风貌整体和谐。健全规划统筹管理机制,规范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推进市区规划一体化。

稳步推进海岸带规划和海底管廊规划编制。积极对接省海岸带规划,梳理划定海洋基本功能区,更新完善无居民海岛、海岸线、潮间带分区分类及管控要求,落实资源要素管控要求,编制完成海岸带规划。摸清全市海域海底管线底数,合理确定电力、输水、输气、输油、通信等行业海底管线及重要海底管线的选址及廊道布局,建立海底管线廊道管控制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规划体系统一管理。

三、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耕地保护。加快编制耕地保护利用规划。深化“田长制”,迭代升级“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完善耕地保护“人防+技防”闭环管控机制。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定实施方案。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持续推进垦造耕地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六横小郭巨垦造耕地项目。

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聚焦乡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等,制定五年工作方案,形成“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统筹项目”的管理模式。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谋划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深化“森林XX”建设。推行海岛特色“林长制”,全面应用“林长智治”应用场景,新增国土绿化800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7900亩(其中建设美丽生态廊道7300亩,战略储备林600亩)。推进“花海彩林”行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主通道两侧森林精准提质为突破口,实施森林景观提升5000亩,打造一批森林景观示范点。加强松材线虫病除治,建设健康森林2.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推进公益林和天然林管理场景建设应用,完善公益林区划界定,确保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稳定在65.27万亩。实施生态红线差别化管控政策,落实“占一补一”动态平衡。开展古树名木救助复壮保护行动,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探索林业共富发展新路径,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建设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个。

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蓝色海湾”项目及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努力打造具有XX辨识度的海洋生态修复标志性成果。强化管控海岸线利用,严格落实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加大海岸线保护力度,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和保有量指标符合要求。加强海岸线附近、海岛废弃露天用石料矿山的边坡综合整治、植被重建、自然恢复等生态修复。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绿色矿山质量再提升行动,在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率达到100%,绿色矿山建成率90%以上。推进“绿矿智用”场景应用贯通,加快构建“数字化”矿山建设“142”体系,探索设立电子界桩,建设数字集成中控平台,并纳入采矿权出让条件范围。

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重要规划修编。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完成年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项目建设和救护任务。谋划创建中华凤头燕鸥省珍稀濒危动物重点保护基地,继续办好海鸟保护论坛,打造具有XX特色的“智慧鸟岛”和生物多样性样板。

五、加快国土空间数字化改革

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新体系。建设“数字国土空间”数字底座,支撑自然资源多跨协同场景和“数字国土空间”门户。推进内部数据资源整合,规范空间数据的共享、汇交和更新,建立数字国土空间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数据共建共享。

完善海洋智慧监管应用。完善“海洋智管”场景应用,开发海岸线变迁、海底管线管理、全周期监管等模块,构建XX海域空间治理数字化系统,提高海洋资源要素调控能力。

深化不动产登记数字化改革。推进“不动产智治”应用建设,拓展“总对总”多跨业务协同应用和关联信息共享集成,开展存量电子证书(证明)生成及多跨场景应用,推广“二手房带押过户”、预告登记、居住权登记等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登记财产”指标水平。推进登记窗口数字化升级转型。有序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

推进执法领域数字化改革。全面应用XX特色的自然资源“云账簿”系统,进一步推进“天巡地查”场景应用。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系统应用,全域推广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应用,开展双随机抽查和“综合查一次”,纳入执法监管平台实施的行政检查事项通过“掌上执法”完成。

做好“地信智服”应用场景建设。开展“地信智服”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创新测量标志保护管理机制,提供测量标志巡查、维修(护)实现测量标志实时、动态和智能化管理、监管、统计、辅助评价等功能。

五、全面夯实基础工作

抓好国土变更调查及自然资源监测。高质量完成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推动地理国情监测向自然资源监测转换,全面完成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争取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和调查监测应用场景建设试点,为全省提供试点经验。拓展调查监测成果与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的共享应用,实现共享应用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

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有序开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改革,引导用地单位在交易平台上公开转让存量低效土地,实现二级市场线上转让零突破。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完善地下油气仓储、地下粮食仓储用地保障政策。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农房。

完善用海政策体系。全面推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海域使用权联合出让,实施海域使用权分层设权、分层开发。深化“标准海”出让,完善投资、产出等控制性指标体系,实施“标准海+承诺制”用海审批模式。

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支撑能力。推进基础测绘,实行部分区域全要素更新和陆域重大要素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模式,组织实施1:500数据更新。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开展三维(地上)高精度实景数据库更新,探索重要公共建筑室内定位引导。完成地下市政设施普查及三维可视化建设。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开展公众版地理信息制作。探索建立“多测合一”和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充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加强自然资源监管。进一步完善“大综合一体化”综合执法体制,扎实开展卫片执法工作。实施用海用岛全周期监管,推进海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对乡镇(街道)履行自然资源属地管理职责的督察。

六、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守安全生产底线。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应急响应等制度。强化对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督导,确保基层责任落实。加强测绘、林业等行业监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活动。

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健全“三区一点”风险隐患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分区、分类、分级、分责管理措施。围绕加强风险识别和提升预警预报精准度,重点开展1:2000乡镇风险调查10个、新建地质灾害降雨报警器100处、新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实验点9处。落实“即查即治”要求,及时开展新增隐患分类治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控,坚持汛期“六问”和“叫应叫醒”等工作机制,积极应用“地灾智防”数字化防灾工具,科学研判地灾风险,精准发布风险预警,及时提交防控清单,指导相关人员转移避险。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完善城市地质风险一张图,建设中心城区三维地质模型,探索建立XX标准地层。

抓好海洋防灾减灾。推广“海灾智治”场景应用,实现海洋灾害智能感知、智能评判和智能防控,海洋观测网数据有效率达到90%以上。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准确率,确保24小时海洋灾害(风暴潮和海浪)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推进全市63个测站海洋生态基础监测,提升生态预警监测水平。开展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调查监测评估,加快推进岛群特色海洋碳汇试点。

抓好森林防火。持续开展森林防火五大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森林防火数字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森林防火巡护、火情早期处理、引水灭火、林火阻隔等能力。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夯实基础保障能力。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淬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践行市委“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部署,围绕重大部署、改革创新、项目保障、涉企服务、为民服务、破解难题六大领域,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切实转作风、重执行、提效能,在帮企业群众纾困解困、助项目加快推进上走前列、树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建立干部人才库、后备库,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好用好干部。注重干部综合素能和专业能力提升,针对性开展干部集中轮训,办好干部培训班和“大讲堂”。开展业务能手大比拼活动,提升业务能手培育质量。建立健全重要环节、重点部位、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制度。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清廉自然资源建设五大行动,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常态化开展纪法教育、警示教育、廉洁教育,盯住“关键少数”和重要岗位、关键环节,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2023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3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省、州、县工作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工作,全力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咸丰“两山”实践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现代化贡献人社力量。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人社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政治定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过硬政治能力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落到实处。加强意识形态管控,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把人社系统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从严治党再深化。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思想根基,夯实组织基础,健全制度约束,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协同机制,努力形成横向协同协作、纵向压力传导、定期督查检查的管党治党新面貌。高标准推进巡察整改和审计整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州委和县委系列作风建设要求。

提质增效强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深入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带头维护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亲清”政商关系。坚持反“四风”与树新风并举,持续整治人社领域“躺平”“点卯”“内卷”“老好人”和“脚踩西瓜皮”等作风问题,进一步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树立实干导向、营造创业氛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经常性纪律教育,通过常态化开展讲党课、学理论、学政策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用足用活就业资金,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企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不断培育就业新的增长极。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全力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重大决策、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机制。2023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全面落实企业留工用工各项举措,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资金政策兑现,全力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全县“零工驿站”覆盖面,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积极盘活全县人力资源存量,形成多渠道保障用工格局。深化省内劳务协作,依托山川协作加大与东西湖区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健全用工保障输送网络,抓好脱贫人口就业服务保障。发挥网络招聘等多渠道线上平台作用,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就业对接平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全年计划开展招聘活动70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

支持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行动,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见习“不断线”服务。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跨区域有序流动,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全力助农增收。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行动,加强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

着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在全州引领性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提质增量。深化“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平台。以创业典型为代表,选树一批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引领作用,鼓励更多人员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组织选拔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创业项目参加省、州创业创新大赛、“双创”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等活动。2023年计划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扶持创业300人以上,带动就业400人以上。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培训机构围绕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特色产业等优势按需错位设置培训工种,打造“咸丰辣子鸡”“咸丰麻糖”“咸丰泡粑”和“咸丰工匠”等具有咸丰地域和产业特色的劳务品牌,壮大劳务经济。强化培训监管,开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对评定等级较低机构实行亮牌警告。加大电子商务师和叉车等市场紧俏工种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计划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以上。

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态精准掌握脱贫人口、监测户务工就业信息,提供精准服务,抓好政策落实,确保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整体稳定。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扎实做好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加强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建设和帮扶,保持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及带动脱贫人口就业人数总体稳定。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就业,加强对全县公益岗位的监管,确保总体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持续组织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加强就业失业形势监测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三、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

巩固提升社保统筹层次。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做好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精准扩面,推动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省州下达的目标任务。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落实落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向省级统收统支模式过渡。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和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纳入工伤保障。继续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协调发展,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逐步推进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健全社保待遇调整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州统一部署,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支持,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4月30日。落实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机制。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衔接,及时足额拨付代发项目资金。推进社保卡发放社会保险待遇。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参保人多缴长缴,提高个人账户积累,改善待遇结构。

发挥社保兜底保障作用。做好被征地农民新老政策衔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持续推进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使更多困难群体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加强基金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内部协同,持续开展社保基金运行风险分析研判,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业务、财务及银行三方对账机制,保证各项基金账实相符。继续加强与卫健、民政、法院、司法、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协同,坚持落实死亡人员、刑事涉案人员、未参保企业等信息共享机制,增强数据稽核力度。持续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欺诈骗保等违法行为。

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人社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深化“看得懂、算得清”社保宣传。深入推进信息比对为主、远程自助认证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模式,确保认证全覆盖。

四、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源

建强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围绕县内急需技能人才的重点产业及企业,引导优质企业、优势产业与技工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落实技能恩施行动工作部署,组织申报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积极申报设立州级、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新职业群体职称评审,拓宽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加强职业鉴定体系建设,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培训工种的技能鉴定结果反映培训成效。

加强专技人才引育留用。加快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继续做好“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和考核聘用服务工作。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扎实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大对基层一线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政策倾斜力度,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根据上级部署,稳慎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实施工作,为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坚强人事要素保障。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工作,推动职称评审权放得下、接得住,确保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才能直接入位。

优化人事考试工作机制。稳慎组织好2023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推进招聘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考试安全、稳定、有序。加强人事考试全过程监管,强化人事考试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现场管控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考试环境。

规范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持续做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套改工资工作。加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管理,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情况开展适时抽查。适时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严格规范事业单位各类津贴补贴发放,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发放制度化、规范化。

五、构建新时代劳动关系

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加大对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及时发布工资指导价位。大力开展电子劳动合同的应用和推广。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健全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坚持预防在先,健全劳动关系矛盾监测预警机制,做实用好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和“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等活动,妥善处置劳资纠纷。

构建根治欠薪体系。贯彻执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法规,在建设工程领域严格落实“五项制度”,全面应用恩施州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系统监管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建筑项目和企业劳动保障监督员,扩大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压紧压实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加大企业重大欠薪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惩戒力度,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挂牌督办,确保查实的欠薪问题按时全部办结。落实欠薪预警、劳资纠纷调处等常态化排查整治,做到劳资矛盾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确保案件按期结案率达100%。

提升劳动仲裁效能。持续开展“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活动,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金牌调解组织培育选树工作,选优配强一批优秀仲裁员、调解员。依托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法院+工会+人社”劳动人事争议对接工作室等平台,积极探索多元化治理方式。加强乡镇(区)调解组织建设,引导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在乡镇(区)属地的基层调解组织协调解决,提高劳动仲裁效能建设。探索做好速裁先行区创建工作,力争要素式办案新模式达到全年处理案件的50%。确保全年调解成功率达到85%以上,按期结案率达到100%。

六、构筑高品质服务体系

开展行风建设提质行动。持续推进“清、减、降、放”和“人社快办服务行动”。落实落地“打包办”一件事,推进政务服务提速办、简便办。进一步完善乡镇(区)、村(社区)办事服务承接能力。深入推进“局(股)长走流程”活动,定期开展窗口单位明察暗访,持续开展业务大培训、技能练兵比武等活动,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拓展就近办、上门办、免申即享等服务,持续改善群众办事体验。

深入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强化正面宣传、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保密审查规定,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人社系统良好形象。

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应用。按照第三代社保卡建设要求和总体规划,全面发行加载多项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全面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人手一卡、一卡多用、全国通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2023年全州教育和体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积极践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大力推进教育质量攻坚年、干部素质提升年、体教融合推进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为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关键之年,全州教体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为加快推进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质量目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2%、普惠率达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5.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5%,中职学校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5%,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入学率达100%;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8%。发展目标:完成3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质建设;加快推进中职学校达标工程,办学条件达标率80%以上;实施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57%;培养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400人。建设全民健身站(点)30个,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100场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体育彩票销售6000万元以上,国民体质健康率达91%,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0%。改革目标: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覆盖率达95%,建设100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州县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配备率达100%,中心完小以上教育科研普及达标率达90%;印发义务教育16个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26个各学段质量攻坚指导意见。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争创全国体教融合示范区。

三、重点工作

(一)强化政治建设,加强党对教体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定不移以党建高质量引领教体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党建“1+1”系列活动,确保教体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全面深化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设置、理顺关系、配强班子、壮大队伍,重点补齐农村学校、民办学校、体育协会等党建短板。健全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机制,发挥关工委和“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工会、妇委会、老干、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压实校园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教辅教材、讲堂论坛、课外读物等进学校的审批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管控,优化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机制,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网络舆情隐患。加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出现舆情访情第一时间畅通舆情,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第一时间正面回应,第一时间引导舆论。严格实行“三审制”,办好管好校刊校报、网站、公众号、简报快讯等宣传平台。召开全州教体宣传工作会议,建设一支好队伍、评选一批好新闻、表彰一批先进、构建一套好机制。

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正风肃纪反腐,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清廉教体建设积厚成势。压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五小”问题,做好巡查整改“后半篇文章”。

(二)全力提升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筑牢“‘一体两翼’攻坚体系,构建三位一体、三全育人格局,锻造‘四有’好教师,培养‘五育并举’好学生,锁定六大主攻目标,突出七个板块,实施八个攻坚工程,遵循‘九个坚持’,厘清十个辩证关系”的攻坚路径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攻坚目标,系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持续破解教学常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编制管理、教育布局、教师减负等六大方面短板弱项。加强与中国教科院的深度合作,推进“未来学校”试点建设。发挥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作用,常态化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广泛开展教学比武、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认真组织参加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中心,建立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认真分析研判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各项结果,注重成果转化运用。认真组织全州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参加德育、科学、劳动三门学科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作为有关评价考核、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的重要参考。

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推进农村幼儿园提质,优化县域普惠性资源布局。抓好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登记工作,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攻坚行动,推行《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规范保育教育行为,建立完善“正面清单”,治理“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探索“双减”背景下教学常规管理的教学视导,完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巩固消除“大班额”成果,推进“大校额”消除计划。推行集团化、联盟校和学区制办学模式,不断缩小区域、城乡间、校际间、学段间的差距。

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县域高中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充分挖掘和利用属地教育资源提升县域高中质量。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规范跨区域招生工作,完善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指导。支持县域高中特色发展,扩大特色高中办学自主权,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推进县域高中托管帮扶工程,指导龙山县高级中学、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与XX大学、中山大学的帮扶衔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职教改革发展高地建设。坚持就业和升学并重,推进普职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普职融通,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办好综合性高中。统筹推进中职学校专业优化、公共课普测、质量检测等工作,公共课普测合格率达省平均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促进教师队伍提质培优,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30%以上。

促进特殊教育提质发展。深入推进特殊教育优化布局、融合发展,加强普特融合学校建设,实现县市全覆盖。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责任,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提高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水平。依托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依托湘西职院建设特教部(班),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源中心,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普通学校建设残疾学生资源教室。

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健全民办学校资金监管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变更流程,优化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做好民办学校决策机构成员集中备案。抓实民办义务教育常态化规范管理,巩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成果。落实民办学校财务预决算报备制度,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实质性融入吉首大学,推进湘西开放大学构建完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湘西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双高”院校,支持吉首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

(三)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推动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构筑“三全育人”体系,达到以文化人、思政育人的效果。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育人作用,深化拓展思政“大课堂”。推进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上思政课工作制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破“五唯”、举“五育”。突出德育实效,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强化体育锻炼,保障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实现学校劳动基地全覆盖,帮助孩子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彰显劳动育人价值。科学规划中小学研学教育资源,遴选建设一批学校劳动实践示范基地。严格落实体育、美育、心理健康、劳动等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优化专业教师配备,强化艺体学科监测监管。举办第二十届全州独唱独舞独奏比赛、第八届全州建制班合唱比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阅读工程,倡导教体系统干部职工和师生将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公共交流语言,推动全州普通话普及率达80%以上。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持续加强“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实现校内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家长经济负担和焦虑情绪。抓好校外培训管理机构建设,实行独立办公,充实社会监督员、执法队伍、教研员队伍力量。加强校外培训常态化监管和专项执法,严防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把家长学校办成学生的家、家长的家、大家的家。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落地,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坐实家长主体责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推进家访机制常态化,重点关注留守、单亲儿童,加强沟通交流、协同教育,提升家长主体责任意识,形成学校、老师、家长育人共识、合力和机制。畅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渠道,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耽误一个家庭。

(四)坚持正向激励,激发队伍建设内生活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干部教师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干部教师队伍。采取下派挂职、跟班学习、轮岗交流等方式,将行管干部培养成爱教育、懂管理、强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推进“双带头”“双培养”“青蓝工程”等发展项目,实施“1358+”培优工程,让成长激励和价值追求贯穿教师从教生涯。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采取落实新课标教学比武等方式,将勤学习、善钻研、敢创新的教学能手吸纳到教研员队伍中来。抓住关键少数,采取举办新任校长任职资格认定、卓越校长培训、校长职级制、名校长工作室、优秀校长评选等方式,建强校长队伍。

构建教师高质量发展体系。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解决实际问题之风,有效解决干部教师队伍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探索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教师教育体系,优化教师入口端。整合国培、省培及各类研修培训资源,接续举办教师封闭式全员集中培训,覆盖面达100%,开展全州校长轮训,选派20名校长跨县市交流任职,遴选行政管理人员和名优校长各50名举办高端培训班。积极推进教师“减负”立法工作,州和县市教育部门成立减轻教师负担办公室,设立学校“开放周”,统筹、协调、审批各类检查活动进校园事项。开展第39个教师节表彰活动,加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力度,表彰在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持续提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绩效管理,核定教师每周课时标准。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交流激励、教育科研成果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制度,提升广大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发挥教育督导的督政职能,督促县市全面启动“县管校聘”工作,探索教师编制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聪明才干和互联网思维。印发《全州教体系统人才管理办法》,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创设“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环境,让各类教育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召开全州教体系统人才工作会议,将人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驰而不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首要任务,建立中小学教师正、负面清单,对师德失范“零容忍”,实行评优评先、职称晋级、年度考核等“一票否决”制。深入宣传“人民教育家”、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组织先进事迹宣讲、师德专题报告、交流座谈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举办大型思想政治教育、警示教育和师德标兵巡回演讲3场次以上。

(五)聚焦协同育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擦亮体教融合名片。以创建全国体教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恢复业余体校,融汇“打造品牌,让群众体育活起来;彰显优势,让竞技体育强起来;擦亮名片,让体教融合亮起来;做强产业,让体育经济兴起来;培养人才,让体育水平高起来”的发展思路,深化“三互派”“五融合”“六进校园”等融合举措,构建州有龙头、县有领头、校有拳头的发展格局,打造体教融合“湘西模式”。用活“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特色大课间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因校制宜开发“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项目,组建学校体育代表队。将学校体育工作划归青少年体育和竞赛训练科(股)室管理,实现青少年体育一揽子规划、一盘棋推进。

打造竞技体育王牌。推进“四强”“四名”工程,做强举重、攀岩、体操、摔跤、拳击、柔道等优势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举重之乡”“攀岩之州”“体操之城”。完善家校社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联动机制,申报省级、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提升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水平。统筹赛事备训机制,做好承办第十三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备战第十二届全国民运会、第十届省民运会(第二阶段)、第五届省中学生运动会、省青少年锦标赛等赛事,举办湘西州第十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规划实施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整合场馆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场馆有序向社会开放。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组织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五进”活动,选派名教练员、名运动员、体育指导员进校园开展专业授课和训练。组织各类全民健身赛事100场以上。举办“红色百年·神秘湘西”百里万人越野徒步接力赛、全州社区趣味体育运动会、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等系列群体赛事活动。

推进“体育+”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引进体育产业项目投资,发展体育制造业,打造产业链条。依托湘西州生态资源优势,规划储备潇湘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智慧健身房、户外营地等项目建设。推进“体育+”新业态建设,举办或承办全国、国际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全域旅游高度融合。拓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建设。申报体育旅游示范城市,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

完善体育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州县市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体育工作机制,推动体育强州建设。推进州人民政府与省体育局省州共建体育强州战略合作。健全完善教练员培训、考核、训练、补助及职称评定等保障制度。完善体育人才名录库建设,健全退役教练员准入机制,设置“育苗奖”。制定出台职称申报向体育教师倾斜、免费师范生增加体育类比例、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等倾斜政策。规范赛事审批制度,加强对体育场馆和赛事安全管理。召开全州体育工作会议和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表彰大会。

(六)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厘清教体领域行政执法程序。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全面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法治副校长每年在任职学校上法治课不少于4课时。完成学法考法任务,组织好“青少年法治宣传周”和第八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教育活动。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长牙齿”功能,建立健全长常态化的督导机制,强化督导通报和问责制度。开展2022年度县市人民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将县管校聘和教育科研作为督政重点内容。做好省对县市“两项督导评价”实地考核。指导9所普通高中接受省教育督导评估实地考核,开展新一轮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配齐配优督学队伍,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实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五全五办五公开”,推进窗口办、网上办、自助办、一次办、就近办、预约办、帮代办等审批服务方式,推进湘易办、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的网上可办率和手机可办率达95%。开展多元化审批服务,形成教体政务办事公开和政务服务多元化办事格局。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完善在线教学平台。推进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提高校园安全防护数字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扩大“双师”课堂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程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普及网络学习空间。

(七)强化底线思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39.持续推进“三园”创建。创建升级平安校园。充分发挥学安委、校车办职能,完善协调联席制度,组织开展全州教体系统平安建设和安全生产考评,深入开展消防、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防暴力伤害、禁毒和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和整治行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2次以上;巩固中小学幼儿园安防建设“四个百分之百”成效,督促县市落实学校安保经费;抓好教育领域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规范校车管理,确保交通安全;推进校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安全工作深度融合。创建升级文明校园。对标文明校园创建标准,建好活动场所、宣传载体、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持续开展“无烟校园”、文明公约、爱国卫生运动等系列行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在行动”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纪念日等组织道德讲堂,举办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遴选州级文明校园100所。创建升级清廉校园。坚持“七个突出”深入推进清廉机关、清廉学校建设,将清廉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和重要内容,全年专题研究部署清廉建设工作4次以上;加强基建、招生、人事招聘、招标采购、科研经费使用等重点领域监督管理,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关口前移;开展清廉文化进机关、进学校系列活动,推荐创建州级清廉教育文化基地2个、州级清廉学校单元建设样板校8个、省级清廉学校示范校2个。

30.强化校园卫生健康管理。科学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结核病筛查、中小学生近视筛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托校园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疏导,增强学生受挫抗压、适应环境能力。

31.保障国家考试安全公平。持续推广运用高考组考“八个到位”经验作法,规范各类国家考试。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打击有组织高科技作弊和替考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32.规范学校后勤管理。健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采购程序、质量、价格等事项的监管。推进学校智慧食堂信息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春秋季校园食堂食品安全检查。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障农村学生营养质量。规范校园超市(小卖部)管理。

(八)优化教育供给,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座

33.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计划投入1.91亿元完成3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质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实施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质、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教育强国工程、徐特立项目校、义教薄改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

34.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守住保障底线,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完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教育投入优先向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倾斜,优先向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倾斜,优先向薄弱学校功能改造倾斜。认真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着力纠治教育乱收费行为。规范教育基金管理,拓展基金募集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深入推进教育振兴乡村。实施重点高校面向农村招生专项计划,统筹协调三大专项,增加农村考上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人数。推进乡村教师、基层医卫、农技特岗等基层专业人才定向培养项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职业教育“订单”人才,培养一批发展所需、企业所急、基层所盼的“能工巧匠”和适用性人才。加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实行“一人一策”分类帮扶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

36.精准做好学生资助。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加强同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研究完善资助范围、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

37.加强机关事务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等内控制度,打造效能务实机关。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后勤保障,盘活国有资产,规范政府采购、来访接待、公务用车等管理。做好乡村振兴、建议提案办理、政务公开、信息报送、教体年鉴、机要保密、信访维稳、美丽湘西等工作。

2023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之年。省直机关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线,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以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建设为抓手,以创新活动为牵引,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扎实推进“机关党建促先行”成势见效,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强保证。

一、突出政治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1.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持续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落实党的XX大战略部署,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认真解决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机关落地见效。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丰富主题党日形式内容,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质量。

2.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采取中心组领学、培训深学、支部研学、基地践学等方式,用好学习强国、干部在线等学习平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紧扣重点任务,细化推进措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抓好“四史”宣传教育,用好荆楚红色资源,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3.做实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认真落实《湖北省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办法(试行)》,围绕“五个聚焦”重点内容,突出“关键少数”,细化研判标准,完善工作流程,着力构建分析研判、问题整改、纠偏正向的闭环机制。将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与民主生活会、述责述廉有机衔接,加强沟通协调、调研督导,对敷衍应付、推进不力的及时约谈提醒、督促整改。

4.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部门所属刊物、网站、新媒体等意识形态阵地,做好预见预警、分析研判、舆论引导,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深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做好2020—2022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考核推荐工作。

二、大抓强基固本,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5.实施机关党建“质量提升年攻坚行动”。优化基层组织体系,严格规范换届工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评选表彰第五届省直机关“红旗党支部”,推进“支部评级、党员评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大新兴领域党建攻坚力度,召开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会,深化省级社会组织示范型党组织创建,探索省级社会组织党建联盟试点。加强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做实机关党建协作区,每个协作区全年至少开展1次联动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树活动。

6.建强党务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机关专兼职党务干部,分层分类举办示范培训、专题培训,积极落实定期轮训、任职培训制度,锻造“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推进机关党务干部与行政、业务干部的双向交流,保持党务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加强工委党校省直机关基层骨干培训基地、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基地、党建研究智库建设,发挥好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

7.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政治审查,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强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推进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拓点扩面、规范管理,组织党员到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深化党员干部身心健康工程和关爱帮扶行动,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党员工作。

三、激励担当作为,深化拓展“机关党建促先行”

8.聚智赋能先行区建设。坚持讲政治看忠诚、讲作风看担当、讲发展看成效,组织“我为先行区建设献一策”大讨论、党员干部技能大比武、“机关党建促先行”优秀项目大评选,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建功先行区。加强党员干部多元化培养、多岗位锻炼,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服务群众标兵等创建活动,推动先行区建设在机关的具体化、项目化落实。适时举办“机关党建促先行理论研讨会”和“长江经济带党建工作协作交流会”。

9.促进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增强全局意识,强化系统观念,用好统筹方法,找准服务中心大局的切入点、突破口,一体推进大党建、大融合、大发展。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的运行机制,把党建和业务融合成效作为评先表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党建、业务“一盘棋”。

10.群团联动激发活力。坚持党建带群建,健全群团组织联席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振精气神、勇担新使命。加强机关工会建设,持续打造“春送政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品牌,丰富职工疗休养、全民健身、爱心助农等活动。广泛开展“学习XX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持续推进“青年读书会”、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化“巾帼建功”“爱心妈妈”“最美家庭”活动。做好机关统战工作。

四、务实为民服务,持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11.全面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用好共同缔造试点成果,健全完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优化“以奖代补”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激发参与热情,办好实事项目,确保群众受益。

12.做好党员下沉社区工作。常态化推进省直单位对口联系社区,组织机关党员就近下沉社区,健全“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党员个人专长,认真办实事、解难题。按照“乙类乙管”要求,做好机关疫情防控工作。

13.助力乡村振兴。落实“联县驻村”工作机制,履行驻村帮扶责任,通过政策宣讲、产业扶持、资源下乡、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学习联抓、组织联建、队伍联育、资源联动、乡村联治。加强与驻村帮扶点、结对帮扶社会组织沟通衔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推动省直驻村帮扶点党建工作交流。

五、强化清风护航,纵深推进清廉机关建设

14.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带头整治文件多、会议多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疲劳厌战。对拈轻怕重、推诿卸责、不思进取等“躺平”“佛系”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15.深入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硬措施,采取政策解读、主题党日、自查自纠、谈话提醒、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查问题、正作风、强队伍,与推动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相结合,促进标本兼治、长效常治。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廉政提醒,严肃查处以电子红包、快递物流方式“隔空送礼”等问题。

16.开展“清廉机关·护航行”主题系列活动。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家庭家教家风同发力、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遴选清廉机关建设工作法和指导案例,推动抓在日常、融入经常。开展“清廉窗口”创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第24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举办省直机关第九届“清风颂”廉政书画展。针对机关年轻干部特点,开办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廉政课堂。培育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机关文化,选树一批特色鲜明的廉洁文化品牌。

17.严格监督执纪。精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紧盯重点岗位、关键环节、重要节点,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查补漏洞、强化监管。做好被问责、受处理处分党员的教育帮带、回访教育等工作。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强省直部门机关纪委建设的意见》,更好发挥机关纪委职能作用。

六、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

18.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实施清单管理,开展“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党建巡察相结合,对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机关党建重点工作和重要制度情况进行督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约谈问责。深化对市州工委工作联系指导,加强联动协调,促进共同提高。

19.强化示范引领。选树先进典型,依托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开展“党组(党委)书记话机关党建”访谈,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鲜明导向。设立“机关党委党建创新榜”,在湖北机关党建刊物、网站打榜展示。巩固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清廉机关建设联系点,打造示范点。

20.注重调查研究。把准时代脉搏,紧贴党员需求,深入研究机关党建理论和实践重难点问题,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加强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机关党建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创新。

2023年市级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要点

2023年市级机关党的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机关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聚焦精塑“紫薇花开”机关党建篇章、激发“四化”同步机关党建动能、聚力“多作贡献”机关党建支撑三大任务,实施四项行动,以干部敢为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一、实施思想引领行动,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把党的XX大报告和党章作为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全覆盖,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密切联系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研究阐释,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永葆市级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鲜明本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机关党组织定政策、做决策、抓落实前首先学习领会***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标“三个表率”,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严从实抓好巡视巡察问题整改落实。强化政治监督,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恪守“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线,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总结以往主题教育务实举措和经验做法,将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力戒“空对空”“两张皮”等问题,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分层分类抓好学习教育。发挥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举办中心组学习秘书专题培训,推进巡学旁听全覆盖,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创建活动。实施“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攀登”计划,在市级机关普遍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分片开展联学联建活动。深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打造诚信机关、志愿机关、书香机关。

抓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三链三化”意识形态管理工程。把握重大时间节点,科学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积极稳妥处置风险隐患。落实主管主办责任,加强对部门单位所属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适时组织专题培训,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舆论斗争能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实施强基提能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落实“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基层党建“紫薇花开”强基固本工程,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建好党建阵地,提升阵地功能。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抓细抓实党支部和党员积分管理、评星定级,深入开展党支部分类达标定级。优化机关党建片区“四联共建”,以“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为牵引,培树一批示范支部,打造一批党建阵地,创新一批工作案例。

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突出忠诚、担当、能力三个核心,抓好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实施发展党员“浚源”工程,突出政治标准,建立重点培育对象信息库,注重从市级机关各领域代表性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中发展党员,持续提升党员发展质量、提优党员队伍结构。突出主题谋划,创建活动载体,让党员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实效。落实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建设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突出培强、培优、关爱三个关键,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严格党务干部配备,优化队伍结构。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练就做好党建工作的宽肩膀、硬本领。加强和改进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分层分类开展机关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培训,做到培训全覆盖。

提质党建引领统战群团共建工作。坚持以党建促统战,牢牢把握团结奋斗时代主题,立足机关职能特点和工作特色,统筹做好统战、群团等工作,推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推进群团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组织参评五一劳动奖、三八红旗手(集体)等,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

打造智慧党建。以提升机关党建数字化水平为目标,主动融入全市党建数字化建设系统,建设“机关智慧党建”数字化平台,运行机关党建工作即时管理、考核评价等应用场景,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与机关党建工作的融合与优化,让数字化成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鲜明标识和内在要求。

严密机关党建制度体系。深入贯彻、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提高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围绕履行专责机构职责、党建工作督查、考核评价,以及落实好政策保障等方面,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研究,围绕党的XX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积极探索机关党建新思路新办法新载体,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实施党建融领行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增添机关党建动能

打造机关党建融领“四化”先锋。落实“把支部建进小区”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双联双促”,着力构建精准承接、高效落实的机关在职党员“接单”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效。构建“党建牵引多维联动”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先锋服务队”,开展“百支联百企携手攀新高”活动,通过部门融进、力量融入,推动机关党组织把战斗堡垒建到“链”上,让先锋力量扑在“点”上,用“党建链”串起“创新链”“产业链”。

实施党建项目“托举工程”。坚持以精塑项目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党建项目化、项目精准化、推进责任化。以深化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为牵引,加强指导督促,高质量推动实施机关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打造一批跨单位、跨领域、跨条块的深度融合项目。组织动员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主动到发展主战场选“党建课题”、到攻坚最前沿抓“党建项目”,重点围绕“党建+产业链”“党建+基层治理”等,培育“党建+”创新项目。发挥理论指导实践作用,开展机关党建服务宿迁现代化建设课题研究。

深化党建资源下沉机制。坚持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组织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一线争先创优。加强部门联动,整合党建资源,推动机关党建资源力量向一线汇聚、问题到一线破解、工作在一线落实。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拓展省级机关党组织、省级机关文明单位与宿迁企业、村(社区)等结对共建成效。

深化创新打造党建活力之源。把创新思维贯穿机关党的建设始终,对标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更好激发机关党建新动能。在基础工作强规范、重点工作谋突破、特色工作创品牌等上用劲发力,对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及时总结提升推广。重点围绕机关党建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发挥推动作用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发挥保障作用提升党员干部精气神,发挥攻坚作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谋创新求突破,充分彰显“第一动力”。

四、实施“四敢”护航行动,激励机关党员干部担当敢为

激励机关党员干部敢为善为。推动党员干部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使命担当,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严管厚爱促敢为、减负赋能促敢闯、亲清有为促敢干、为民惠民促敢首创”,开展“四敢四拼”实绩晾晒,组织“优作风促四敢”宣传引导,选树护航“四敢”先进典型,进一步弘扬“三真三实”作风,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改进调研方式,办好为民实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不断完善作风建设体系。集成作风建设办法举措,统筹推进作风建设。狠抓正面引导和负面纠治,依托作风督导员、监督员、联络员三支队伍,开展靶向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常态督查四类督查,发挥“两单一袋”、“小切口”项目整治、“亚健康”问题监测、“啄木鸟”行动、模块化管理考评等制度机制最大张力,推动作风问题查改落实,凝聚护航“四敢”行动合力。

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日常监督,紧盯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不作为等问题,深挖根源、精准纠治。坚持开门抓作风,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整改,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有力发挥监督执纪问责作用。加强机关纪委建设,强化机关纪委职能。做细做实日常监督,综合运用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约谈提醒、督查检查、列席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处置问题线索等方法,主动发现问题,推动监督下沉。扎实做好案件审理和评查工作,切实发挥审核把关、监督制约、执纪平衡作用,巩固市级机关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认真履行统一领导责任。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认真履行统一领导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党的工作、指导督促党组(党委)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职责。加强对市级机关党建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优化党建工作片区等工作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对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等监督督查力度。优化机关党建和机关作风考评体系,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严格落实党组(党委)抓党建主体责任。党组(党委)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年内至少听取2次机关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党组(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年内按要求开展1次机关党建专题调研,发现问题、抓好整改。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对分管领域党建工作指导。制定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工作年度具体措施,指导支持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开展工作,加强力量配备,强化基础保障。

2023年水利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十四五”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局上下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即墨高质量发展中心工作目标,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发展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努力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即墨水利力量。为明确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现提出水利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治水思路,从“重建设”向“强监管”转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部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全面达标提升,河湖长制、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对上考核力争进档升位,完成全区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年度任务,智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不断拓展,行业安全生产无事故,保障全区安全度汛。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区域水网规划建设。继续推进宋化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组织实施水库帷幕灌浆、新建东侧防护堤、引水渠、汇水渠以及大坝加固等项目,按期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满足即墨区客水调蓄需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责任科室:宋化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专班)配合青岛市开展官路水库-宋化泉水库-蓝谷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组织开展宋化泉水厂工程及五龙河调水工程前期规划论证等工作。(责任科室:发展规划科)

强化水资源主客联调。争取提高大沽河分配水量指标和三座中型水库许可水量,充分利用宋化泉水库调节功能,将大沽河水、引黄引江水引入宋化泉水库,全面增强当地水源调蓄能力;要最大限度争取黄水东调工程客水指标,结合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官路水库建设,争取将我区水资源输配体系纳入青岛市配置网络,有效解决即墨高质量发展用水短缺问题。(责任科室:水资源科)

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准绳,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做好城乡供水原水调度,制定城乡供水水源调度方案,保障城乡供水安全。(责任科室:水资源科)

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完成流浩河水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改善提高断面水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掌握各水源地水质变化;配合环保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环保断面稳定达标;组织各管护单位做好水利管理范围日常管护,结合河长制工作开展,会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做好水源地上游区域环境排查整治,减少污染物进入。(责任科室:水资源科)

加强取用水监管。加强自备水源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取用水行为及管理秩序,提升自备水源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即墨区小型农业农村取水工程的整改提升。(责任科室:节水服务科)

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宣传引导,推广普及《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提升全民节水意识,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优先举措,贯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化节水载体建设,推动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小区等创建工作。严格计划用水管理,落实用水定额管理,加大重点用水户监管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农业农村、工信、住建等部门沟通,发挥节水协调机制作用,推进节水工作协同发展。(责任科室:节水服务科)

(二)抓实各项防御措施,筑牢水旱灾害防线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大信村和豹山2座小型水库维修加固。实施移风店镇防洪排涝应急工程,重点实施河道疏挖,骨干排涝沟疏通,拆除重建涵闸、管涵,整修XX管理路等项目,切实提高农村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完成皋虞河、社生河挡潮闸拆除重建工程建设以及小型沟塘治理工程、2022年应急度汛和水毁工程、水库维修养护等项目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责任科室:水旱灾害防御科)

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落实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和防御队伍,组织水旱灾害防御汛前检查,开展山洪演练和业务培训,编制《即墨区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人、山洪灾害“包保”责任人。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水利工程调度运行,确保工程安全。(责任科室:水旱灾害防御科)

做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快构建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落实全覆盖管理责任,实施全周期动态监管,强化全要素目标考核,确保每项水利工程管得住管得好。根据水库、中型水闸标准化达标要求,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确保通过标准化复查验收。深化“8+N”管理模式,每月会同镇街对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及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改,为镇街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责任科室:水旱灾害防御科)

(三)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考评机制,压实镇村级河湖长履行河湖治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职责,突出抓好各级河湖长巡河督导。持续开展河湖清违治乱,加大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和拦河工程整治工作,聚焦河湖“四乱”问题,紧盯“一河(湖)一策”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加强排查整改,强化巡查督导和“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及时彻底、不反弹。(责任科室:河湖管护科)

实施全域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围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主动融合水质提升、文化发掘、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多元素,提前编制实施方案,对温泉河8.97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继续打造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对60条河道进行美丽幸福河湖达标建设。(责任科室:河湖管护科)

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强化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对全区新开工项目做到监管全覆盖,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及时掌握有关施工许可、立项备案等项目信息,逐个核查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情况。从严、规范审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会同税务部门做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工作,及时互通信息,掌握征收情况。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对上级下达的遥感监管任务,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对账销号,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做好全区年度水土保持考核工作,对照上级下达任务,及时对有关部门和镇街项目建设情况汇总数据,不足部分,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完善任务数据,确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责任科室:水保中心)

(四)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监管能效和水平

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找准“突破点”,瞄准“发力点”,走进企业主动服务,对涉水违法行为主动出击,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扭转被动执法局面。加强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深化地下水集中整治,开展“回头看”,对洗车、洗浴业取用水户规范管理,定期复检,加大对印染、纺织等高耗水企业监管力度;主动巡查各辖区内的涉水事务,对重要河道、易发生非法采砂点位、重点水利工程、饮用水源取水点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做到关口前移,预防和减少涉水违法行为发生。(责任科室:水政监察大队)

持续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修订相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制度。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突出整治重大风险、重大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水利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责任科室:工程管理科)

严格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水利工程招投标监管,严查水利建设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维护水利建设市场秩序。以质量安全为主线,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巡查,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工程项目开工备案管理。(责任科室:工程管理科)

做好重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对大沽河和石棚、王圈、宋化泉、挪城四座中型水库实行标准化管理,提升重点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能力。做好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自评工作。修订完善工程调度运行方案,切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物资管理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度汛。(责任科室:大沽河管护科、灌区管护科、石棚水库管护科、王圈水库管护科、宋化泉水库管护科、挪城水库管护科)

(五)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夯实民生水利基础

加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工程提升改造,对自来水公司片区15个村庄供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铺设村外管网8.4公里,铺设蓝村水厂给水管道6.5公里,根据计划实施超设计使用年限或出现漏损的村内外管网维修养护。强化农村供水管理,对具备接入供水主管网条件的单村供水村庄,协调供水单位尽快办理接入手续,利用考核机制督促更多村庄接入供水主管网,进一步提升规模化供水接入率。对仍然使用单村供水村庄,充分发挥县级统管机制,会同相关镇街做好村庄供水日常运行管理,积极开展水质检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责任科室:农村供水服务科)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组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回头看”,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做好该项工作的收尾,并逐条、逐项、逐个落实,及时补充完善资料。(责任科室:农村供水服务科)

做好库区移民扶持工作。完成移民人口核查和直补资金发放,做好三峡移民信访工作。按计划实施12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及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基金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切实改善提高移民生活水平。(责任科室:水利移民服务科)

(六)深化改革创新突破,拓展“智慧水利”业务应用

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对照区委、区政府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围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本着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有利于统筹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水事问题,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构建一个部门主管、一个主体运营、全区供排水实现“一体化、一张网”的运营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抓节水“五水共治”。(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财务科、农村供水服务科、水资源科、节水服务科)

开展全员岗位创新活动。促进和引导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岗位创新项目质量,确保课题项目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创新项目推广应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干,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和干劲。(责任科室:发展规划科、机关党委)

拓展“智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依托“智慧水利”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供水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果,实现运行管理事项的信息化、流程化,及时掌握工程设施运行动态,全面提升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河湖和中小水库管护平台优化提升和应用维护,做好平台数据补充、信息更新,不断优化完善系统设计细节,提高平台预报分析的准确性和操作使用的便捷性。(责任科室:办公室、农村供水服务科、河湖管护科、水旱灾害防御科)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务实高效水利队伍

抗牢管党治党责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经常性开展政治体检。牢树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班子成员定期到基层党支部讲党课,抓紧政治理论学习,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筑牢一线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责任科室:机关党委、各党支部)

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切实做好“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复审工作,激励干部职工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舆论引导水平,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维护水利行业安全稳定。(责任科室:机关党委、各党支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干部素质能力和担当精神,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利干部。推进党员干部专业培训、实战历练和服务锻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主动协调相关水利院校,拟定培训方案,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综合素质,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定期开展水利大讲堂活动,召集年轻人才参与交流学习,传承水利经验。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整体效能,确保水利事业后继有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责任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委)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扎实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注重经常性教育,强化针对性教育,筑牢干部职工拒腐防变防线。坚持廉洁自律,一严到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强化监督检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健全提醒约谈、谈心谈话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统筹抓好党建文化和廉洁文化建设,引领全局干部职工形成遵规守纪、尚德守法的浓厚氛围,确保水利行业山清水秀、风清气正。(责任科室:机关党委、各党支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创文明典范城市。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线,以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复审为契机,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行业文明新风,提高行业文明程度,为治水兴水新篇章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和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将水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融入到全区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工作中去,坚定信心,攻坚破难,全面梳理水利工作中的不足,查找工作中的短板,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改进,抓好抓出成效,为我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贡献水利力量。(责任科室:机关党委、各科室)

2023年信息中心工作要点

2023年是贯彻党的XX大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信息中心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盘棋布局、一张网建设、一体化发展,以提质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统筹、融合、变革和赋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更高起点、更深联通、更优体验上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基本社会服务便捷化水平。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的民政工作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开展党员过“政治生日”等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积极健康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化对党的XX大精神的学习领悟,开展好主题教育,推动民政网信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学习,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发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示范作用,举办“青年学堂”,用好“红色家园”,多措并举提升理论学习实效。深入推进对党忠诚教育,持续开展“学思想、悟指示、强政治、践使命、促发展”专项行动。

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四齐”工作法的实践运用,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全面提升党支部的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深化“四强”党支部创建,严肃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夯实“一支部一特色”工作法,持续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做好新时代群团工作。

二、坚持“一盘棋”布局,不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水平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涉及民政部任务落地见效,大力推动民政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跨省通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任务持续深化并取得丰硕成果。

深入开展民政数字政府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按照中心贯彻落实分工方案,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履职能力、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安全保障等体系框架建设。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宣传力度,开展民政数字政府建设技能培训,强化统筹协调和评估问效。

推进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和标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完成“民政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项目立项,深入开展技术调研论证,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开展2023年度民政信息化行业标准立项,加大标准规范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对地方标准编制工作的指导。

加强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成果应用推广。深化民政社会安全时空大数据和基础信息平台应用推广,完成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项目(民政部分)竣工验收。完成“金民工程”财务竣工审计和项目竣工验收。

三、坚持“一张网”建设,不断提升“系统通”“数据通”“网络通”水平

提升政务系统联通协同能力。建立健全全国统一、规范高效的民政业务协同机制,迭代升级各类政务系统,实现部级统建系统与省级自建政务系统高效协同。全面推广应用协同办公系统,支撑机关办文、办件、办事“网上办”,移动端协同工作“掌上办”。完成全国养老服务、全国儿童福利、流浪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等系统优化升级,做好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技术保障。加强政务系统运维管理,健全完善系统运行情况通报机制,定期开展工作调度,提升运维保障能力。

有效促进政务数据纵向贯通。提升多元化数据采集和主题化数据汇聚能力,有效归集管理各级各类民政政务数据资源。拓展数据资源对接方式,通过接口实现部统建系统政务数据“按需回流”“实时回流”,形成数据跨层级、跨区域高效流通的交换体系。根据典型应用场景,逐步建设高频需求数据的查询、核验接口和隐私计算方法,为地方民政部门提供共性基础数据服务。

推进民政统一视联网络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雪亮工程”国家共享交换平台等,初步构建民政统一视联网络,推动各级民政服务机构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有序接入,制定视频资源共享使用管理规范,打造视频数字资源融合共享平台,支撑民政服务机构动态监管、疫情防控、指挥调度等应用服务。

四、坚持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民政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优化升级民政全业务支撑平台。发挥平台横向拓展、纵向支撑的作用,构建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政务系统及协同工作平台(含移动端)各级用户统一账号管理,增强用户认证及权限控制的统一管理能力,为各政务系统提供公共服务。应用电子地图、视频监控、视觉识别等信息技术,优化政务系统地理信息空间展示功能,图形化、可视化展现民政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空间分布特征。

推进新技术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民政政务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加强数据分析、知识图谱、人脸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视频理解等能力建设,并在决策支持、机构监管、人员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民政领域数据安全、有序上链,深入开展慈善捐赠区块链典型应用示范,深化试点经验应用推广。

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效能。强化信息与服务多渠道集约整合,深化政务服务平台与门户网站共享互通,持续加强“民政通”品牌建设。加大服务资源供给能力,推进业务服务专栏上线,推动地方更多高频便民服务应用对接,健全完善地方民政专区服务矩阵。不断强化电子证照、地图服务、数据开放等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一体推动民政领域业务场景创新应用。

创新提升民政网络宣传能力。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集约化发展,推动门户网站政民互动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加强网络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提升民政典型宣传网络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精准民政”宣传策划能力,开展新媒体调研学习与交流合作,深化民政信息化宣传推广和解读引导。

提升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云网一体、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和安全可靠的新一代民政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网力、算力和承载力。集约整合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资源,推进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的统一运维管控平台建设,提升态势感知、监测预警、智能防御、事件处置和灾难恢复等于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控能力。优化门户网站“两地三中心”部署,完善数据容灾备份体系,稳步有序推进IPv6改造,保障民政电视电话和云会议系统稳定高效运转。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严密防范网络攻击渗透。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信息通报机制,开展网络安全实战演习、等级保护和宣传教育。加强对部属单位和民政系统督促指导,做好全国“两会”等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加强安全保密管理,提升密码管理水平。

五、坚持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大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民政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持续健全民政大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据目录清单化管理,建立“目录-数据-系统”关联关系,与国家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有效对接。不断完善时空一体化的民政政务数据“一张图”,提升数据质量,挖掘应用场景,提高服务品质,释放数据价值。加大跨部门数据共享协调力度,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深入推进民政政务数据精准高效安全共享。

提升民政数据资源治理能力。加强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优化完善电子档案库,持续推进民政电子档案归集,不断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数据质量监测,促进问题数据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持续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可用性、可得性。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机制建设,依法依规确定民政重要数据、核心数据目录,初步形成制度和技术手段相衔接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体系。

优化完善民政大数据服务体系。促进数据服务与业务应用深度融合,深化民政社会安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推广,聚焦低收入人口、养老服务等形成大数据分析产品,为司局、地方民政部门等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数据产品服务。深化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服务应用,建设全国慈善组织参与“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慈善组织、救助对象等多方面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整合共享。加强行政区划代码、村(居)委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并动态更新,为民政政务系统提供统一、权威的区划代码基准服务,拓展对外服务渠道,提升赋能服务水平。

六、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能力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切实发挥中心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强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更好发挥中心纪委专责监督作用,持续抓好巡视整改走深走实。

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持之以恒强化正风肃纪。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持续夯实中心基础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健全和完善中心制度体系,加强中心文件、档案、保密、资产、项目、财务、文印等管理。加强业务工作督办,推动实现工作目标可量化,分析评估更客观,工作落实更有力。持续加强财务管理,夯实内控机制建设,强化项目绩效评价。加强文印生产、人员和保密管理,优化文印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推进文印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2023年XX县统计局工作要点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我县“四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局将围绕国家、省、市决策部署,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继续按照“夯实基础、提升水平、激发活力、树立形象”的工作思路,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努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统计服务。

一、抓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

一是持续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关于统计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以“党建红”引领“统计蓝”,始终确保统计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全面提升机关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做好统计业务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加强与乡镇、企业党组织的结对帮扶,进一步发挥好后盾单位职能,为助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和县域经济活力贡献统计力量。

二、抓统计服务,服务中心大局

(一)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工作。一是紧盯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经济形势的预判以及对潜在风险的预警能力,向县委县政府提供月度经济运行监测信息及经济形势分析资料。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发挥统计“智库”作用。二是主动融入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围绕“四区”建设,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联合调研,努力提供有深度、有份量、可操作的调研分析精品。

(二)加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坚决贯彻省、市、县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密切关注各项统计指标,精准化靶向献策,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三)加强数据解读发布工作。深入分析解读经济运行的新亮点新变化新特点,及时撰写、整理、编印《统计年鉴》《统计信息》等统计资料,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统计数据、普查资料、统计信息和分析研究成果,按时更新门户网站统计数据,强化舆情监测和有效应对,不断推进统计公开透明。

三、抓经济普查,摸清全县家底

2023年是全国“五经普”调查基年,关系到以后五年区域经济结构和总量基数,县统计局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全局上下将锚定目标、细化任务、厘清责任、倒排工期,全力以赴开展好普查宣传动员、“两员”选聘和培训、绘制电子地图、摸底清查、正式登记等各阶段工作。同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好党的XX大召开后的首次全国性经济普查工作。

四、抓巡视整改,厉行统计法治

主动积极作为,扛牢业务主体责任,写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始终把巡视整改工作作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行动上,要逐一对照整改要求,认真分解,细化责任,确保巡视整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要以本次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着力加强统计法治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法治水平。一是加强对《意见》《办法》《规定》等文件的再学习再领会,巩固深化国家统计督察整改、省委巡视整改成效;二是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强化统计管理,开展统计执法“双随机”抽查工作,完成统计执法工作任务;三是继续抓好领导干部、乡镇企业统计员两个关键群体,紧扣“9.20”“12.4”“12.8”等关键时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普法水平。四是积极做好统计监督与各类监督方式统筹衔接、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更加有效发挥好统计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难点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一)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继续从工作任务、制度管理、业务流程、统计服务、人员配备、教育培训、办公场所、经费保障八方面全面加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着力强化乡镇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乡镇统计工作考核赋分办法,督促指导乡镇完善统计组织、强化统计业务、提升统计服务、深化统计法治。

(二)加强名录库建设。加强名录库与各专业统计的对接,严格把关入库资料,确保基本单位真实可靠,强化部门之间交流联动,及时与名录库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和更新。促进项目库总额、结构、个数合理化,客观反映我县工作实际。

(三)狠抓“纳规入统”。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有序进行,加强项目推进落实,紧盯投资序时进度,力促实现“四上”单位入规跨越式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指标及五经普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做好样本轮换数据衔接。加强与省、市的及时对接,密切关注基础数据差异,集中培训新一批辅助调查员,为今年五年工作打好基础。

六、抓队伍建设,打造统计铁军

(一)强作风建设促真抓实干。以全县“作风建设年”为抓手,继续推动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要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带头,坚持学干并重、查改贯通、建治结合,全面查找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出台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把能力作风建设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嵌入工作。

(二)强能力建设促提质增效。持续打造“学习型机关”,紧密结合统计事业发展目标、工作特点、干部队伍实际,着力提升政治素养、理论政策水平、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常态开展集中学习、统计讲堂、兄弟单位借鉴交流等活动;二是持续以赛促学,开展统计台账竞赛、分析材料竞赛等;三是深入一线调研,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项目现场走访调研,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经济发展特点规律。

七、抓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一以贯之地推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科学、全面、规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管人管事,促使管理上水平、工作上台阶。一是要继续推行干部绩效考核管理,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规范干部行为,鼓励创先争优;二是要继续推行业务标准化管理,按照《XX县统计局统计基础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在2022年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落地;三是要继续推行乡镇、部门、企业规范化建设管理,吸取规范化示范点创建的成功经验,要求乡镇、园区对标对表创建,如期实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四是推行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在财务管理、办文办会、后勤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管细管好,使机关运行更高效,办公室服务更暖心。

2023年XX市教育保障服务工作要点

2023年,教育保障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全面融入以“三高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新XX建设和“品质教育”建设,牢牢把握“树立‘品质教育’新品牌,为建设现代化新城市贡献教育力量”的要求,唯实惟先、善作善成,有力服务保障教育发展大局。突出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航聚魂,以更强的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团结奋斗合力。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关注民生、服务师生”,以市教育保障服务中心队伍为龙头,辐射带领区县(市)后勤办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主动作为、高质发展,锻造出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良、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队伍。创新开展党的XX大精神宣讲学习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夯实政治安全。

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抓实抓好党员全员轮训,组织好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规范党员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党员日常管理、党费收缴使用、党员走访慰问、党内统计分析等工作;完善主题党日“3+N”模式,提升机关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强省会战略、清廉学校(机关)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一把手”监督和领导班子监督,把“关键少数”管住用好。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和运行监督制度,强化红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健全学校后勤工作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二、实干担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

全力确保校园食品安全零事故。落实桂英书记对包保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工作调研精神,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学生营养供餐管理。持续巩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果,盯紧春秋季开学、“三考”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督导检查,配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校外托护机构(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学校行政、教师、家长代表陪餐制。在市食安办调度下,每季度对各区、县(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暗访暗查并实行差异化计分,每季度对市教育局局长包保主体(XX财经学校、长郡天心实验中学、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XX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幼儿园、开福区满庭春摩码幼儿园)进行一次督查。督促各级各类学校食堂、食品配送企业及师生全面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最大程度降低食安风险。

持续强化学生食堂问题专项整治力度。一是学校食堂要压实落细“两个责任”,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二是继续开展多部门联合行动,强化执纪问责,督促区县、学校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及上级暗访督查线索为导向,加强随机督查和自查自纠。三是进一步指导学校设定招标门槛,实行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严格履行招标程序;建立健全引进和退出机制,推进工作落实;规范学校学生奶进入校园的销售管理工作。四是开展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食堂的专项调研,切实解决学生及家长关切的问题。五是继续开展以“化解食安风险,提倡诚信经营”为主题的餐饮服务企业负责人约谈机制,更好地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深入推进“营养改善行动”。一是实施营养健康计划,广泛开展“三减三健”、营养均衡配餐工作;推进营养师培训计划,每所学校配备专(兼)职营养师,为学生制定带量营养食谱,开展学生营养调查分析,每学期出具营养分析报告;严格落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每年开设不少于10课时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课程。二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开展反对餐饮浪费、“光盘行动”,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三是积极参与营养健康学校创建验收工作,全市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50所市级营养与健康学校的创建目标。

继续开展薄弱学校食堂扶持工作。重点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规模500人以下的)开展食堂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工作,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满足学生安全就餐需求,并逐步向XX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倾斜。对已评定的学校开展资金使用情况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发挥效益。

三、深耕主业,有效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不断加强校园饮用水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的通知》(湘卫监督发〔2021〕14号)文件精神。加强农村学校饮水安全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检测,着力提高水质达标率、供水保障率,切实保障农村学校稳定、安全供水。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及时反馈,与市卫健委联防联控,确保安全。推动市直学校直饮水项目新一轮招标,指导学校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规定和流程开展采购。

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优化资产处置、配置预算程序,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根据根据长财资产〔2022〕71、75号文件要求,建立市直单位不动产管理整改问题台账,分类落实各项问题清单。二是科学合理做好资产配置预算、调整、处置工作。三是出台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专用资产配置标准。四是根据市教育局项目投资计划,现场审核各单位上报的设施设备类投资项目。五是指导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按时完成资产折旧及资产月报工作,及时处理各单位资产特殊调整事项。

切实加强校园风险防控。进一步完善保险保障工作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组织风险管理顾问有序进入市直学校开展风险演练及培训活动,组织区县、市直学校风险管理员开展校园风险防控演练培训。二是做好对承保校责险和学平险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顾问的考核评估。三是按季度统计区县、市直学校校责险和学平险投保理赔数据。

持续优化物业管理服务质量。规范市直学校物业管理工作,加强学校物业、安保管理考核。一是全面梳理并掌握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安保和物业项目情况。二是规范审核市直学校物业合同,初审上报市直学校物业管理费资金。三是采取查阅资料、现场查看、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的方式,组织对部分直属学校的安保和物业项目现场检查。

严格规范文印服务管理。一是根据市直学校文印服务政府采购上报情况,建立市直学校文印服务定点采购台账。二是督查部分直属学校文印服务采购合同履行情况。三是开展对部分直属学校的文印项目现场检查。

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以对师生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防疫物资的统筹调配工作。严格按要求做好防疫物资出入库登记、领用和台账管理工作,确保购买和接收的防疫物资去向清楚、有据可查。

四、高效统筹,加快推进校外教育发展转型

稳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做好2023年度劳动与实践教育试点学校申报工作,开展好现场评定工作,力争创建更多劳动与实践教育试点学校。培育20所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不断推进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加快推进公办素质教育基地发展转型。推进公办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公办素质教育基地经费使用和日常管理监督工作,开展好公办素质基地现场考核工作。积极协调推动各素质教育基地转型为劳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拟定推进全市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文件。

五、精准举措,推动重点工程建设落地落实

逐步实施后勤服务智慧监管。为促进教育后勤管理工作更加智慧、规范、便捷,积极推进后勤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及运行工作。在不断优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好全市平台试运行工作,力争上半年全市各中小学能正常使用后勤管理平台,推进后勤管理智慧化、规范化。

聚力推进食堂标准化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XX市教育系统食堂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创建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建设与管理。2023年创建50个以上的市级标准化食堂;各区、县(市)稳步推进域内学校标准化食堂创建与评定工作,完成25%中等规模公办中小学校、20%民办学历教育学校的创建工作。

全面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动落实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全覆盖。通过网络监管平台全面公开学生食堂的操作过程、后厨环境等信息,实时监控、巡视食堂管理工作,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实现远程、动态、全过程监管与社会监督。

六、凝心聚力,提振新时代干事创业精气神

继续采用片区管控和评价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工作活力。对业务范围内的食品安全、资产管理、物业服务、校园保险、文印服务等工作按季度、分片区开展督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制定年度考评细则及办法,组织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全市阶段性情况通报中,纳入区县(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中,以促推学校履行主体责任,企业规范服务行为。

扎实开展教育后勤理论研究。一是继续开展教育后勤论文评审工作,将优秀论文推荐到省教育学会和省勤工俭学学会参评。二是力争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现场调研,组织开展子课题单位课题讨论会,撰写课题调研报告、开题报告,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组织各子课题单位做好课题前期研究工作。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保障服务水平。

加强教育后勤队伍建设。定期组织职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学习培训,引导后勤管理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拓展工作视野,提升后勤队伍业务能力和监管、服务水平,打造一支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育后勤队伍。

XX市教育保障服务中心

2023年2月16日

2023年XX市信访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和“十四五”时期信访工作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信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坚守人民情怀,坚持底线思维,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信访工作的决策部署,突出控新治旧防变,以贯彻XX大、落实新条例、开创新局面为主线,忠诚履行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项职责使命,切实抓好信访机关政治建设、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化解信访积案常态化、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为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XX信访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交流、学习研讨等形式,组织开展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运用党的XX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认识党的XX大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加坚定地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开创未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XX市信访工作。

2、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学习研讨、宣传解读和教育培训,引导广大信访干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九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信访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新时代全市信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全面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立足把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益补充,持续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要求,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领导体制、工作格局、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推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在信访工作中有机统一。

二、聚焦基层基础,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

4、积极推动信访工作融入基层党建网格。积极推动全市2.3万余名信访代办员融入基层党建网格,依托“一格一干多专多群”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做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处理信访事项等工作,推动实现“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结、难在基层解”,帮助引导信访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推动“枫桥经验”XX化。

5、及时化解新发生的信访案件。在平时接访及办理群众来信、网上信访过程中,及时交办处理,督促协调化解。紧盯信访“三率”指标,实行案件办理情况日监测、日通报,对临期案件及时通报提醒、对1个月内未化解案件发提醒函、对久拖不决的案件进行实地督导,深入调查研究,持续跟踪问效,争取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6、持续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按照国家信访局、省信访局工作要求,聚焦源头治理和前端化解,制定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各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加强统筹指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过程控制,加大对基层信访工作的督促指导保障力度,确保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7、建立健全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探索在县级信访接待中心建立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县级综治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联动,整合信访矛盾化解资源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和“网格化+党员联户”优势,组织老干部、老党员、专家学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参与信访矛盾调处化解,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矛盾纠纷多元治理共同体。

8、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统筹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治理资源力量,做实信访矛盾化解实战化平台,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健全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判化解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的信访问题;矛盾突出的地方,相应增加会商研判的频次;对重大突发问题,随时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化解责任和措施。

9、深入推进“零上访”村(社区)创建。推动信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树牢强基导向,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信访矛盾。

10、高标准推进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坚持高位推动,督促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经常过问指导、安排专班推进,发挥县级信访工作基础支撑作用,完善源头预防、矛盾排查、纠纷调处、多元化解的信访综合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基层信访工作质效整体提升。

11、开展好“大督查大接访大调研”活动。加大对基层一线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化解信访积案的督查指导力度,及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的意见建议。加大对领导接访处访的视频检查调度通报力度。健全市局联系基层制度,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信访突出问题调研。

三、聚焦业务办理,努力提升信访工作水平

12、加强信访业务规范化建设。落实“13710”工作机制和首接首办责任,加强日常跟踪督办,对每起信访事项盯紧盯牢、一抓到底,坚持以过程规范,促办理规范,保结果公正。加大抽查评查通报力度,加强对职能部门受理办理信访事项的指导。按照国家信访局部署,开展“微笑服务满意窗口”创建活动,热情细致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工作,引导群众依法有序文明走访。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解决。强化复查复核程序和实体性审查,实行“谁复核,谁负责”。

13、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全面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严格落实诉访分离制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持续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健全信访部门与有权处理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做到归口清楚、责任明确,避免空转。完善复查复核制度,细化操作规程,切实履行审查、纠错等职责,推动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模式转变,不断提高复查复核规范化水平。

14、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落实好中央、省关于建设“智能好用”信访信息系统的安排部署,统筹用好“12345”热线电话和“郑好办”APP等线上平台,形成“AI赋能、系统分类、自动派单、限时办结、督办落实、绩效生成”的闭环工作机制”,结合我市城市大脑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情况,探索打造集数据收集、研判分析、自动登记、催办回访等功能于一体的信访智能化系统平台,全方位提升我市信访工作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四、聚焦重点领域,依法分类化解信访问题

15、积极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分析研判方面的作用,探索实行市级分管领导主导、行业系统牵头、涉及部门配合的行业联席会议(专项工作组)制度,推动研究解决行业系统内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积极协调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重要信访问题和异常、突发信访事件,通过明责、定责、履责,推动问题解决;定期开展大数据分析、典型案例解剖、综合分析研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16、坚持重复信访积案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健全源头预防、排查梳理、综合施治、积案攻坚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梳理交办信访积案,定期通报化解情况。严格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推动信访问题“案结事了”、信访群众“事心双解”,有效避免和减少重复信访。

17、开展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围绕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抓行业必须抓信访责任,采取上下联动、市县对接、责任捆绑等措施,梳理城乡建设、劳动社保、涉法涉诉、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自然资源6个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纳入治理。市联席会议统筹指挥,成立市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相关市直单位牵头成立专项工作攻坚组,落实市、县级领导包案,台账动态管理,专班强力推进,严格督导问效。

18、加强疑难案件会商研判。不断充实市、县、乡三级“信访专家人才库”,组织邀请各行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特殊疑难信访案件的研判会商,通过召开专家研判会、评查会,为问题依法依规化解提供思路、方案。在全市信访系统定期组织开展业务“练兵”,相互交流学习接访、办案经验,通过共商共研,不断提升全市信访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提高信访案件的办理质效。

五、聚焦责任落实,压实各级信访工作责任

19、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传承弘扬***总书记大力倡导并实践的“四下基层”“四个万家”优良作风,认真执行中央文件有关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通知要求,健全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机制,将领导干部接访融入工作日常,采取到信访接待场所接访、预约接访、带案下访等方式,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制度化、常态化接访下访。严格落实《XX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信访包案工作实施办法》,发挥领导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主动受理处理信访问题。

20、加强跟踪督查问效。统筹督查力量,聚焦信访工作责任落实、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抓督查,推动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列入督查范围。严格落实“三星督办”机制,对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领域,及时发提醒函、督办函,组织督导、约谈,提高信访督查精准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21、健全考评奖惩体系。不断完善信访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聚焦控制访量和化解问题,结合年度重点任务和信访基础业务短板,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推动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推动源头防范化解,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清单,制定明责、履责、督责、追责闭环落实机制,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责任的,依程序进行责任查究。

六、聚焦队伍建设,打造一流信访干部队伍

22、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主题教育,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广大信访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3、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大兴“提高效率、转变作风、服务基层和群众”之风,严格落实“13710”制度,弘扬甘于清贫、勤于学习、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XX信访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强化实干担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4、加强业务素质建设。开展精准化的理论、政策、业务、法规培训,通过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挂职交流、岗位练兵等方式,提升信访干部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综合技能。开展新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和联席办主任培训。加强信访干部交流使用,让信访干部队伍始终凝心聚气、保持生机活力。

2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加强对信访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守牢纪律底线,巩固拓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XX教育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盟教育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启动实施教育体育提质七项行动工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

一、实施党的建设引领工程,把准教育高质量发展航向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全盟教体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通知》,抓好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学习教育。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自治区、盟委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发挥盟教体系统宣讲团职能职责,分层次、有侧重精心组织学习宣讲。通过学校党组织牵头、教师团队集中指导、学生骨干集体备课等形式,打造一支以学生为主角的宣讲团体,推动党的XX大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持之以恒加强教体系统党的建设。持续挖掘“三亮两创两服务”品牌内涵,按照“一学校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思路,深化“红烛先锋”“微光筑梦”“科创先锋”等品牌创建,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体系统党建展现新气象。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深化“双培养”机制,做好党员纳新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三)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严格落实盟委行署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工作要求,重点聚焦精文减会、厉行节约、规范因公出国出境等方面内容,着力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回头看”工作,持续巩固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成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实施五育融合赋能工程,擦亮教育高质量发展底色

(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北疆教育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组织开展“书香校园”青少年读书行动,打造“风华少年”阅读品牌,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助力价值观塑造。

(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推进德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德育品牌培育和创建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推动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良好文化育人氛围。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德育内容融入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实践精品线路、精品课程,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小我融入大我”实践引领和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创精品、强技能”“三方同步教研”“名师送教”等活动,提升统编三科教师教学水平。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年内创建率达到10%以上。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广泛开展各层面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实践活动,协调相关部门统筹落实好语言文字各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我心中的中国红”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有形有感有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四)加强学校体美劳教育工作。加大体美劳教育全盟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使每一名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技能。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结合实际调整考试项目和分值,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扎实推进全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开足开齐美育课程,丰富教学资源,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持续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舞蹈、器乐、合唱及艺术展演活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和基地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实施好年度学生军训工作。

三、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科学推进小学和幼儿园有效衔接,完善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举办幼儿园帮扶共建成果交流会暨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着力加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

(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强校带弱校、旗域联盟等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在共学共研、教师交流培训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实行“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启动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落实年”活动,通过出台精细化管理规程、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干部驻点督查、清理不合规进校园活动等方式优化教学管理,打造轻负高效课堂。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实施“十四五”旗县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做好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县域优质高中创建工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集团化办学试点改革,将盟域内高中与区内外名校嫁接,推进管理互通、资源共享、研训齐动、优势互补,激发普通高中深层潜力。

(四)推动特殊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完善送教上门、随班就读保障机制。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职业高中开设特教班。

(五)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进一步加强办学定位评估,打造特色品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支持学校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四、实施教育改革破冰工程,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效能

(一)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效。创新推进课后服务,在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坚决严肃查处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深入推进全国监管平台使用,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流程监管,强化校外培训执法,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

(二)深化中高考改革。建立健全新高考模式下教学组织管理质量评估、考核监测、教研培训等工作机制和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工作推进机制,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启用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出台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综合考查科目等实施细则,多渠道全覆盖开展中考改革政策解读工作。积极稳慎做好2023年中考组考、阅卷、录取等工作。指导各学校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选修课程开发、学分认定、选课走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等各项工作。

(三)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不断加大对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的督导力度,重点围绕“双减”、校园安全、统编教材推行使用、教师待遇保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开展教育督导业务培训,提升责任督学政策理论水平和教育督导评价能力。

五、实施队伍建设培优工程,涵养教育高质量发展活水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开展最美教师宣传推介活动,深入挖掘、宣传身边的师德好典型。做好第39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引导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科学施教。

(二)强化教师队伍引育。制定《XX教体局2023年引进高层次教育紧缺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内育外引力度,继续通过公开招聘、预约引才等途径招聘高学历优秀教师从教。用好用活教师“周转池”,推动优秀教师、校长向农牧区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均衡城乡、区域、校际间师资配置。继续实施“点单式”送学培训模式,分层次、分批次、精准系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轮训实训教师4000人次,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培育力度。

(三)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化、专家型教研队伍建设,补充短缺学科教研员,提高教研人员水平,支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遴选骨干教师组建送培团队,深入学校开展课堂诊断、课例研磨、示范教学等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落小落细。

(四)发挥“三名”工作室引领作用。着力发挥各学科领军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以提升学科教育素养为核心,协同教研部门指导“三名”工作室制定年度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教学研究、专题论坛、理论学习、常规活动等,做到教学、研究、评价一体化。

六、实施教育供给保障工程,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要加快教育基础项目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工程,续建阿左旗第五幼儿园、第六幼儿园,新建阿左旗第八幼儿园,新建额济纳旗第二小学,续建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综合场馆,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落实资金750万元用于新建阿左旗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体育馆和阿拉善第五小学特殊教育教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持续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以“查问题、找隐患、促整改”为重点,针对全盟各中小学、幼儿园保卫力量、防护装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设施等开展经常性的隐患排查。持续强化校园“三防”建设,确保如期完成校园专职保安员配备、护学岗、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护学岗设施率等“四个100%”达标任务。扎实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大对校园周边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网吧、游戏厅等重点行业场所的清理整治,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校园周边交通设施,持续推进校车、实验室、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防灾救灾工作。以微型消防站建设和打通消防疏散通道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治一批重大消防安全隐患。

(三)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专项行动,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全力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认真实施《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及操作指南,加强中小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提高学校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强化学校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知识,树立师生良好卫生习惯。

(四)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互联网+教育”大发展,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行政执法和普法宣传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法治教育针对性、时效性,继续办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拓宽“法治进校园”活动覆盖面,加大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力度。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行义务教育“一键入学”和公办园“一键入园”,推进以“一放三减”为目标的“两优”专项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七)实施体育赋能增效工程,激发体育高质量发展动力

(一)全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练员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业余训练模式,壮大业余训练队伍,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做好冬、夏训工作,鼓励、组织优秀训练队外出集训、参赛,进一步完善训练督导机制。积极派队参加全区十五运等赛事活动,以比赛为杠杆,带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综合素养。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发展平合,规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形成合力,促进体育项目发展与普及。

(二)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动“15分钟健身圈”提档升级,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积极派队参加第十届全区民族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性与参与度,实现“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扎实开展走基层送健康“六进”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健身达人”,开展“体育云课堂”,引导群众积极健身、科学健身。

(三)持续深化体育产业发展。支持额济纳旗环胡杨林自行车赛等体育项目建设,协助推进阿左旗体育休闲小镇等发展,牵线引导优质体育企业或项目入驻。通过赛事冠名,现场宣传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体彩工作,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和安全监管,加大体彩责任彩票建设和服务体育事业的力度。

2023年全区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要点

2023年全区工贸行业安全监管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落实国家、省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工贸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管控重大安全风险,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贸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坚决防范和遏制工贸行业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力争一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为推进迎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一、紧盯企业“关键少数”,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聚焦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牢牢抓住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一“关键少数”,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履行第一责任人法定安全生产职责开展全面“体检”和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能力水平,严格保障生产安全。

(二)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根据企业岗位的性质、特点和具体工作内容,明确所有层级、各类岗位从业人员(含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等)的安全生产责任、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管理考核和严格奖惩等方式,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

二、强化安全专项整治,管控重大安全风险

(三)持续开展工贸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按照市安委会“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工作要求,3月底前,聚焦涉及我区建材轻工等行业钢结构筒形仓、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重大隐患和重点检查事项,组织开展工贸企业岁末年初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持续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和“百日清零行动”成效,在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工贸行业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排查重大安全隐患,重点整治三年行动以来专项治理标准不高、重大隐患治理不彻底的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确保专项整治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动态“清零”。

(四)组织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加大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行业领域专家指导服务工作力度,对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成效开展“回头看”,持续推进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和应急救援试点成果推广应用。督促企业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改闭环管理,不断提升防控重大风险的能力水平。

(五)坚持事故导向,狠抓“反三违”。深刻汲取近年来全市“三违”行为引发多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强化典型事故案例常态化警示教育,从严查处“三违”行为。认真分析工贸企业事故发生规律和特点,紧盯检维修、异常工况处置、外包外委、相关方作业等环节,狠抓作业现场管理。严禁以包代管,违法分包转包。

三、加强工贸企业基础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六)全面调查工贸企业基础状况。组织对全区工贸行业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及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工艺设备等重点调查,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区应急局将联合经开区经发局组织辖区内工贸企业在省信息化平台应录尽录,并对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填报情况审核把关。

(七)严格落实“三同时”,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工贸行业(不含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通知》(省应急〔2021〕145号)和《安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等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庆应急〔2019〕105号)规定,加强对工贸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主动与发改、经信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掌握辖区工贸企业新、改扩建项目信息,确保依法依规落实“三同时”。对未落实“三同时”的小型及以上存量企业,通过安全现状评价或安全设计核查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对已建成的非高危小微企业项目未经正规设计的,督促开展安全现状评估,提出安全防范措施并落实整改。

2023年,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执行率100%,小型及以上存量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完成率达90%。

(八)扎实推进工贸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按照《XX省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安庆市工贸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安庆市工贸行业(轻工、机械、建材、纺织)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扎实推进企业建立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在2022年我区培育“双重预防”机制标杆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指导、强化培训、示范引领等工作方式全面推进工贸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落地见效。督促指导企业依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着力解决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质量不高、不能有效运行等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安全管理上台阶。根据标准化三级企业定级实施办法,加大对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的监督指导力度,强化抽查核查,严把企业标准化达标创建质量。

2023年,中、小型以上企业、我局重点监管企业、涉及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重点领域企业健全完善并有效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全覆盖。

四、强化执法监督和服务并重,创造优良营商环境

(九)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班,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我局将加大对属地乡街、经开区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结合工作注重学以致用,持续提升工作能力。强化对工贸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压实工贸行业监管人员责任,切实提高全区工贸监管人员依法监管、狠抓落实能力水平。

(十)严格规范执法。按照工贸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规定,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履行监管职责。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隐患和事故多发领域,规范开展执法检查。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由相关专家依法依规提供安全咨询和整改指导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既不能以安全生产名义乱罚款破坏营商环境,也不能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名只执法不处罚、执法“宽松软”,做到鼓励合法合规、打击非法违规,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创优营商环境。

(十一)强化事故管理。对工贸行业企业典型事故及时印发警示通报,剖析工贸企业典型事故,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每季度印发警示单,督促工贸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减少一般事故。

五、科技支撑保障安全,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

(十二)强化工贸企业“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省信息化平台的使用,确保我区工贸企业在省信息化平台应录尽录,全面核清工贸企业底数,确保动态更新,督促企业核实完善平台基础信息,从抓企业信息填报率向抓信息准确性、时效性、高质量过渡,全面掌握工贸企业安全管理动态。

(十三)开展“互联网+”网上巡查。常态化开展“线上”巡查,坚持现场执法检查和线上巡查“两条腿”走路,积极拓展非现场监管执法手段及应用,增强监管实效。督促企业主动规范填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加强平台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利用。将平台信息作为开展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工贸行业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2023年全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

2023年全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及省、市实施意见,严格落实“三个狠抓”要求,聚焦“一防三提升”,巩固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成效,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化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由事后向事前、由防事故向控风险、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转型,力争实现危险化学品领域“不起火、不冒烟、不死人”的目标。持续保持烟花爆竹零事故,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开展安全风险集中治理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及时跟进中办国办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及省、市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推动解决一批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二是做好迎接国家验收评估延伸检查。对照国家、省、市集中治理实施方案,全面检视和梳理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标对表开展验收自评,建立健全集中治理工作档案,形成完整资料备查。三是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印发相关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安全风险集中治理。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协调作用,全面梳理日常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和堵点,定期会商研判、协调解决。

二、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管控。对去年开展了设计诊断的企业要根据诊断结果落实整改,同时对诊断结果进行复核,确保设计诊断质量。二是指导精细化工企业建立未清零问题清单,照单整改销号,强化执法检查,对未按期清零、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

(二)加强老旧装置安全风险管控。一是突出高和较高安全风险老旧装置整改复核,动态化排查整治老旧装置安全风险。二是完善老旧装置“一装置一策”台账,以高、较高安全风险老旧装置为重点,组织抽查整治落实情况,建立线上督促提醒和线下精准执法机制,推动现有问题彻底清零。三是推动滚动实施老旧装置安全风险排查整治。

(三)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安全风险管控。深化化学品储罐集中区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化学品储罐区评估整治“回头看”,深入排查整治各类问题隐患,依法查处非法储存、超范围经营危险化学品行为,持续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四)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风险管控。一是组织开展经营企业全覆盖专项安全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常态化排查治理问题隐患。二是针对元旦春节、全国“两会”、高温汛期、经营旺季等特殊时段,加强形势分析和风险研判,督促各地落实针对性安全管控措施。三是持续强化烟花爆竹“打非”工作,会同公安、市场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储存烟花爆竹行为。

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开展精细化工“四个清零”质量核查。坚持以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减少危险作业场所人员数量为主攻方向,推动各地对照精细化工“四个清零”工作要求全面核查,确保全面落实反应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自动化改造彻底并投用、人员素质达标,提高“四个清零”工作质量,推动提升精细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二)开展装置设备带“病”运行排查整治。一是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标准要求,突出涉及易燃易爆、剧毒物料装置设备管线,以打“卡子”等带“病”运行安全隐患为重点,组织开展全面排查评估,建立台账清单,实施分类整治。二是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带“病”运行隐患未及时治理消除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隐患久拖不决、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未经地方监管部门复核不得擅自恢复生产。三是推动提高装置设备设计建设标准,全面加强设备完整性管理,动态开展带“病”运行排查整治,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三)提升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质效。一是推动党政领导责任落实。督促各级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省、市实施细则,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二是狠抓安全监管责任落实。落实严把许可审查审批关、重点任务质量关,严格高风险项目准入和安全许可全覆盖现场核查,突出检维修、承包商及动火、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监管,层层传导压实监管责任。三是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严把一线作业人员、新上岗员工、班组长安全技能培训质效,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四、提升人员素质技能水平

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基础工作。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人员安全资质达标,督促指导化工和危化品企业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人员安全资质达标导则(试行)》,对现有不达标人员逐岗对标,通过内部调整、人员招录等方式完成达标,同时企业对新入职人员严把达标关,确保新入职人员学历资质符合要求,确保年底前达标率达到100%。

五、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

推进危险化学品登记系统推广应用。开展化学品登记和鉴定分类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对登记信息全覆盖核查检查,对化学品鉴定分类情况进行抽查,落实行政执法和问题整改。

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一)深入开展年度执法检查。创新执法检查方式,提升行政执法质效,采取重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交叉互查等多种方式,严格执行年度执法计划。充分借助执法终端创新执法方式,及时公开相关执法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提升监管执法工作质效。依法严格规范执法,处理好服务和监管关系,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加强典型监管执法案例收集整理,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警示示范。

七、提升专业技术支撑保障能力

(一)提升专家队伍技术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市、县级化工专家专业技术支撑作用,提升辅助决策、评审咨询、监管执法、隐患排查等方面专业水平。

(二)发挥安全评价、设计单位技术支撑作用。结合实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设计诊断等工作。

XX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2023年教育法治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教育法治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聚焦“十四五”时期怀柔区教育事业发展行动计划,立足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市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部署,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怀柔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治建设

1.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XX市怀柔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的规定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严格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和动态清理工作,坚持有件必审、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职责,严格落实“未经合法性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集体审议”的决策要求。根据《怀柔区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方案》的规定,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要求,确保行政管理依据合法有效。

2.全面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教育行政检查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执法检查力度,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和全过程记录,有效减少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数量,降低纠错率和败诉率。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行政执法全过程。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全年确保A岗人员参与执法检查率100%。

3.强化领导干部法治理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按照区委教育工委《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工作制度》,组织本单位领导干部开展年终述法工作,将述法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年终述职报告中,通过年终述法工作,接受监督、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推进领导干部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责任人职责,进一步推动述法与年终述职考核深度融合,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4.加强依法行政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推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服务实现全覆盖,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重要协议、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矛盾化解等工作中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5.依法预防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畅通信访反映渠道,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处理各类教育纠纷,明晰法制部门、业务部门职责分工,形成统筹协调办理,规范办理流程,增强办理实效,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依据行政调解职责清单,健全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工作运行机制,运用行政调解手段,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段化解。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的答复、答辩工作,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6.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反馈整改和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全力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反馈整改工作,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督察整改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切实做到整改工作务实、整改过程扎实、整改结果真实。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争创区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为目标,探索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激发法治政府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加强依法治校,提升治理能力

7.加强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学校法治化进程,提高我区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强化学校主要领导依法办学、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一步督促指导我区中小学依据章程办学,加快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

8.加强学校依法治理能力建设。推进落实《XX市中小学依法治校基本标准》,做好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实际问题,引导学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推进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突出法宣重点,加大普法力度

9.持续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坚持将学习宣传***法治思想作为教育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将***法治思想作为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教师等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学法考法述法的重要内容。增强教育系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全面宣传贯彻实施宪法。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加强宪法实施案例的宣传,不断强化教育系统对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法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事实认同。组织各中小学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中开展礼敬宪法活动。积极开展2023年“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宪法深入人心。

11.突出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坚持将民法典学习宣传作为重点工作,继续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机关、学校、家庭,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融入主题班(团、队)会、社团活动中,通过民法典宣讲、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法典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2.突出围绕服务教育发展做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提升教育系统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宣传推进学校规范学校办学、依法民主管理、维护师生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惩戒实施、安全管理等推进依法治校相关规章文件的学习宣传,规范和保障学校、教师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秩序。

13.强化干部学法用法。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干部带头示范作用,落实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每年安排办公会会前学法不少于4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不少于2学时,每季度组织法治培训不少于2学时,行政一把手每年至少要以***法治思想为主题讲1次法治课,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14.深化教师学法用法。督促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全员如期完成年度学法考法任务,达到以学促用的普法目的,进一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15.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依托法治课程,提升课堂法治教育实效。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继续与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联合开展“庭审观摩”活动。进一步优化以公、检、法、司为主的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每名法治副校长每学年至少入校(园)开展2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对法治副校长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做为评优评先的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防范校园欺凌等相关方面法治教育,在校园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开展法律诵读、法治宣讲等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积极整合和动员社会力量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

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XX市委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首都发展和治理所需、紧贴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开展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按照中央决定部署和市委实施意见要求,坚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

2.严格落实加强党的领导各项制度和要求。贯彻“看XX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把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贯彻好、落实好。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要会议、重要立法、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常委会党组全面履行领导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机关党组、专委会分党组和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委会组成人员、全体党员和人大代表都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意识,自觉贯彻党的主张和意图,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3.大力加强常委会机关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定期听取机关党建工作汇报,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务干部专题培训,开展党建工作督导检查。进一步巩固市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涉常委会议题的舆情分析研判,定期通报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支持驻机关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二、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确保首都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丰富立法形式,统筹立改废释,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4.推动宪法法律在首都有效实施。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国家宪法日活动,严格落实宪法宣誓制度。认真执行备案审查条例和工作规程,听取和审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提升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应用效能,做好公民、组织提出审查建议的研究、处理和反馈工作。根据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立法修法进程,及时开展相关法规清理工作。

5.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坚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科学谋划,围绕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跟国家立法修法进程,将总体确定性和必要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安排五年立法任务。五年立法规划按程序报请市委批准后实施。

6.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制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实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外商投资条例,修改审计条例;对可再生能源条例开展立项论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制定传染病防治条例,继续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修改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动物防疫条例开展立项论证。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制定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对修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开展立项论证。围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修改实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对制定供热采暖管理条例、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条例,修改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开展立项论证。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改常委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对修改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开展立项论证。做好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法规议案审议办理工作。

7.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增强牵头起草、论证评估、组织协调、审议把关能力。完善“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调研起草机制和“四前四方”会商工作机制,健全常委会工作机构牵头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规草案机制,深化立法论证、评估、公众意见采纳反馈等工作。积极开展立法协商。加强和改进立法调研。坚持法规通过后的新闻发布会制度、“送法上门”机制。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直通车”作用和立法研究基地的智力支撑作用。

三、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严格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深化持续监督、联动监督、协同监督,推动法律法规有效执行,促进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正确行使。

8.增强执法检查刚性。坚持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执法检查、来京开展执法检查的相关工作。充分运用“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查三边”等调研检查机制,加大联动检查、问卷调查、暗访的力度,加强对检查反馈问题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

9.加强政府专项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2022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绿色交通发展情况、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情况、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情况、推进“双减”工作情况、做好新时代XX宗教工作情况等报告。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中小企业发展情况、《XX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报告。结合听取和审议绿色交通发展情况、推进“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适时就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开展监督。严格落实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问题和措施部分不少于50%的要求。

10.深化财经领域审查监督。听取和审议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市202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市202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市2022年市级决算草案报告并批准2022年市级决算;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2022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2年度本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健全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继续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11.加大司法工作监督力度。听取和审议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金融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关于经济犯罪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健全人大对执法司法工作监督的机制和方式。

12.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完善与市信访办及“一委两院”信访部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做好重点信访事项的交办落实工作。加强网上信访平台建设。加强对信访突出问题的综合分析,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四、依法开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工作

13.贯彻落实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实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要求,加强对决议决定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情况的报告并作出决议;审查市2022年市级决算草案,批准2022年市级决算并作出决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批准市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议案并作出决议;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

14.认真履行人事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人事任免工作程序,做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工作。依法组织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加强对选举任命人员的监督。

五、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15.提升代表培训工作质量。适应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履职需要,抓好代表初任培训,加强政治培训和履职基础知识培训。通过组织实体班、开设线上专题等方式,组织代表全面深入学习党的XX大精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结合常委会重要议题和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小班制、专题化”培训。继续办好XX人大网上课堂,丰富线上学习内容,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和人大工作特色,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16.健全代表联系机制。严格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推动联系常态化。健全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联系相关专业领域人大代表的机制。建好用好代表家站等平台载体,丰富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完善代表征求意见机制,重点就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等议题,广泛征求市、区、乡镇三级代表意见。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监督议题,组织开展代表下基层活动。

17.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落实“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着力做好议案建议提出、交办、督办、审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强化代表建议办理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办力度。加大对代表提出议案建议能力的培训力度,加强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前的沟通协调,为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做好服务保障。加强对代表议案建议的综合分析,增强交办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完善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机制、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机制,提升办理实效。建立代表“开门提建议”和承办单位“开门办建议”机制,扩大代表对建议办理的全过程参与。建立办理代表建议答复承诺解决事项台账。做好代表建议及办理结果公开工作。

18.做好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加强代表的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建设,引导代表站稳政治立场,模范遵纪守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健全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制度,深化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加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坚持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制度,推进代表履职档案规范化建设。做好代表资格审查工作。

六、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19.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记政治机关属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联动学习制度,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及时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央和市委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

20.抓好纪律作风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和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有关要求,保持良好文风会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围绕议题、聚焦问题、依托代表、广纳民意的调研机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经常化调查研究。

21.强化基础工作。完善工作制度机制,提升会议组织、公文流转、财务管理、安全保密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干部队伍。加快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为各方面工作提供高效服务保障。加强立法研究基地、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建设,发挥法治建设顾问、预算监督顾问专业优势。做好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换届和有关工作。统筹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办好《XX人大》、XX人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做好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

22.密切沟通协作。健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强对口部门协调联络,做好议题衔接和工作联动。服务保障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来京调研,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与津冀人大的协同联动、与兄弟省区市人大的联系交流。根据需要和可能开展常委会同国外地方立法机构的交往交流。

23.加强联系指导。健全市区人大联系机制,落实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常委会制度,加强定期和专项沟通联系。加强对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指导。坚持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深化市区人大工作联动。

XX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XX市委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首都发展和治理所需、紧贴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开展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XX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按照中央决定部署和市委实施意见要求,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

严格落实加强党的领导各项制度和要求。贯彻“看XX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要会议、重要立法、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常委会党组全面履行领导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机关党组、专委会分党组和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委会组成人员、全体党员和人大代表都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意识,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大力加强常委会机关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定期听取机关党建工作汇报,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市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支持驻机关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二、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推动宪法法律在首都有效实施。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国家宪法日活动,严格落实宪法宣誓制度。认真执行备案审查条例和工作规程,听取和审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提升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应用效能。及时开展相关法规清理工作。

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围绕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跟国家立法修法进程,将总体确定性和必要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安排五年立法任务。五年立法规划按程序报请市委批准后实施。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制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制定传染病防治条例等。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制定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围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改常委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等。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完善“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调研起草机制和“四前四方”会商工作机制,健全常委会工作机构牵头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规草案机制。积极开展立法协商。加强和改进立法调研。坚持法规通过后的新闻发布会制度、“送法上门”机制。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和立法研究基地作用。

三、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增强执法检查刚性。坚持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执法检查、来京开展执法检查的相关工作。充分运用“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查三边”等调研检查机制,加大联动检查、问卷调查、暗访的力度,加强跟踪监督。

加强政府专项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绿色交通发展情况等报告。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等的报告。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适时就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开展监督。严格落实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问题和措施部分不少于50%的要求。

深化财经领域审查监督。听取和审议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市202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等。健全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继续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加大司法工作监督力度。听取和审议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金融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关于经济犯罪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健全人大对执法司法工作监督的机制和方式。

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完善与市信访办及“一委两院”信访部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做好重点信访事项的交办落实工作。加强网上信访平台建设。加强对信访突出问题的综合分析。

四、依法开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工作

贯彻落实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实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要求,加强对决议决定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情况的报告并作出决议;审查市2022年市级决算草案,批准2022年市级决算并作出决议;等等。

认真履行人事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人事任免工作程序,做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工作。依法组织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加强对选举任命人员的监督。

五、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提升代表培训工作质量。抓好代表初任培训。通过组织实体班、开设线上专题等方式,组织代表全面深入学习党的XX大精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结合常委会重要议题和工作,开展“小班制、专题化”培训。继续办好XX人大网上课堂等。

健全代表联系机制。严格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健全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联系相关专业领域人大代表的机制。建好用好代表家站等平台载体。健全完善代表征求意见机制。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监督议题,组织开展代表下基层活动。

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强化代表建议办理过程管理和跟踪督办力度。加大对代表提出议案建议能力的培训力度。加强对代表议案建议的综合分析,增强交办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完善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机制、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机制,提升办理实效。扩大代表对建议办理的全过程参与。

做好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加强代表的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建设,引导代表站稳政治立场,模范遵纪守法。健全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制度,深化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加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坚持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制度。

六、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记政治机关属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联动学习制度,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央和市委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

抓好纪律作风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和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有关要求,保持良好文风会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经常化调查研究。

强化基础工作。完善工作制度机制,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加快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加强立法研究基地、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建设。做好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换届和有关工作。统筹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办好《XX人大》、XX人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做好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

密切沟通协作。健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强对口部门协调联络,做好议题衔接和工作联动。服务保障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来京调研,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与津冀人大的协同联动、与兄弟省区市人大的联系交流。根据需要和可能开展常委会同国外地方立法机构的交往交流。

加强联系指导。健全市区人大联系机制,落实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常委会制度。加强对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指导。坚持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深化市区人大工作联动。(根据原文有删减)

2023年XX市体育产业与行业管理工作要点

根据2023年首都体育工作目标任务,XX体育产业与行业管理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提振体育市场信心,加快恢复和健康发展,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推动首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XX“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政策引领,全力服务体育行业复工达产

(一)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任务实施。研究制定2023年体育领域助企纾困政策,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对全市和属地助企纾困政策的归集和推送服务,推动普惠性政策落地,帮助体育企业应知能知、应享尽享。鼓励有条件的区制定出台体育产业扶持、体育消费促进政策。

(二)注重开展体育金融服务。实施体育领域设备购置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联合XX银行制定发布“京彩体育贷”6类专属金融产品和4项服务方案,计划3年授信50亿元。进一步会同相关商业银行加大对体育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组织建立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加强体育信贷融资培训和指导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