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协商民主精神赋能基层治理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安徽省滁州市创新协商方式方法,打造融委员履职、服务群众、凝聚共识为一体的“协商亭好”品牌,提升协商效能,培育协商文化,有效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转化,具有生成逻辑上的一致性、互动性与同构性。
协商民主赋能基层治理具有文化逻辑上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蕴含着丰厚的协商基因与治理智慧。协商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文化内涵,与独具东方哲学气质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等思想一脉相承。凡事商量着办,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式民主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滁州市打造“协商亭好”品牌,取意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思想,契合地方历史文化基因赓续的脉络,因应基层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更与“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价值意蕴深度相融,为人民政协通过协商民主参与基层治理营造了氛围、凝聚了共识,进一步涵养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协商文化,也让新时代的政协协商更有温度、更贴地气、更具活力。
协商民主赋能基层治理具有实践逻辑上的互动性。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稳,全局难安。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是基层治理绕不开的“硬骨头”,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滁州市政协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实施“两项改革”破解“两个薄弱”难题,通过乡镇召集人制度调动基层政协协商积极性,通过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将协商平台搬到基层群众“家门口”,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解决群众困难,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了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效能叠加。
协商民主赋能基层治理具有主体逻辑上的同构性。协商民主和基层治理都具有主体多元性的特征。协商民主尊重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平等地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实现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和各方面力量最广泛的联盟,“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滁州市积极探索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努力提升政协工作质量,借助年度资政会、“社情民意大讲堂”、微协商等渠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最大限度做到“与民共商、汇聚民智、惠及民生、满足民需”,聚焦于民,问计于民。在此过程中,调动基层群众有序理性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总书记指出:“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地方政协在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拥有共生逻辑,需要持续推动协商平台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近,坚持实践导向,壮大协商力量,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联动机制的形成,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