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班学习体会

读书班学习体会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作为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权威著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跨越时空,重读经典,感悟《发展》对理论创新、理想信念、斗争精神的新时代意义,必将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提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继续积蓄力量,发起对资本主义制度再次进攻。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建立,但却遭遇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杜林学说的影响,党面临着思想混乱和组织分裂的危险。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于1876年至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清算,同时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尔·拉法格的请求,将《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而成一篇宣传社会主义的小册子。1883年德文版出版时将这本小册子正式命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展》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标志。列宁认为该书概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第一,回溯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发展》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从运动和理论表现两条线索追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他们是“社会主义创始人”,处处显露出“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其发展的原因;对未来社会进行设计,构想其实现途径,并积极地进行实践。“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第二,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发展》指出,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不再是建立在理性、正义、平等、永恒真理等等之上的空想,而是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因此“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走出了300年的荒原,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发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不相容性”,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必然性因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得以证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在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可能得到解决。

  第四,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变化的基本方法。《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资本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关系并没有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就不可能避免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五,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发展》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国家“自行消亡。……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是对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进一步阐述,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六,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任务。《发展》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理论表现,意味着“两个必然”并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实现人的解放最终要靠无产阶级的主观努力和积极行动。

  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芒

  作为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版本、武装工人群众的武器,《发展》一经诞生,伴随着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和欧洲各工人党相继建立,被翻译成几乎欧洲的所有文字,得以广泛流传,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作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发展》随时代和实践广泛传播并深刻改变了世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勃勃生机,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理论创新光芒。

  一是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实现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关切,推动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发展》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阐述,《发展》本身的诞生和传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于1912年传入中国后,一直被中国共产党列为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必读书,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充分证明,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一刻也没有忽视时代的声音。在不断回应时代和实践提出问题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今天,我们学习《发展》,既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在历史的回望中搞清楚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同时,又要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及时回应时代关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是必须遵循唯物史观基本要求和科学方法。《发展》牢牢构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寻找社会变迁原因的基本要求和“置于现实”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深刻感悟和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提供了钥匙。《发展》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样的要求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扎实更为明显地推动共同富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张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把科学社会主义深深扎根在资本主义的客观事实中。“置于现实”的思想方法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醒认识国内国际各种因素,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改写成易于为工人阶级理解和掌握的通俗读物,《发展》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基本方法,既科学合理使用材料又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德文第一版序言针对德国工人“更多地经常地阅读报纸”,保留了必不可少的外来语,结合德国保留了“辩证法传统”,特别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英文版导言对唯物主义在英国的历史命运进行分析,为工人阶级认清唯心主义和宗教本质、用科学社会主义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打下基础。新时代,必须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掌握群众,从而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三、《发展》奠定了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

  《发展》从历史必然性、革命道路、基本轮廓和历史任务等方面系统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共产主义是现代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规律性和目标性的统一,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一是当今时代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自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在生产力上利用高新技术驱动经济持续繁荣,在国家宏观调控上加大经济运行和生产计划的干预力度,在生产关系上实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催生中产阶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仍然是其价值准则。尤其应该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两极分化也越出国界,成为全球的问题,全球性金融危机频发,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切都说明,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资本主义被先进的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成功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实践的生命力,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动力。二是必须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理论表现,揭示了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所需要创造的条件,实际上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践踏实地的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强调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常修常练、常悟常进,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行动中,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作为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

  四、《发展》点亮了始终保持革命斗志的精神火炬

  《发展》始终保持昂扬的斗争精神,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犹如熊熊火炬,点燃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既把斗争的矛头对准资本主义制度,又自觉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自觉同各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作斗争。

  第一,《发展》始终如一洋溢着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就是在同各种反动势力对共产主义“幽灵”围剿的斗争中、在对“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中构建起来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非科学的社会思潮针锋相对的斗争。《反杜林论》《发展》本身就是斗争的产物,在德国,斗争直指杜林主义,在法国,矛头瞄准普鲁东主义。在对各种思潮的批判和斗争中,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群众深度交融,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工人党实现空前团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第二,《发展》揭示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并非一劳永逸,科学社会主义继续发展仍需进行艰苦的斗争。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来不会自发地产生,更不会自动成为工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资产阶级不甘心灭亡会千方百计利用手中工具,把工人运动纳入可控的轨道;此外,无产阶级政党自身也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因此,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时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勇于纠正党自身犯的各种错误,事关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和方向,事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在同各种机会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两个凡是”的彻底批判中、破除各种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开辟的。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世纪之交,“左”、右之争聚焦于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姓“社”姓“资”问题,党中央对此进行坚决的斗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