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XX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

XX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 (2篇)

XX高校思政课培训交流材料

(2篇)

篇1:

所谓“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构成,因此,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也存在普遍的共生现象,教师、教材、课堂、学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功效,具有不可替代性。上述四维要素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生态。观照思政课课堂运行过程,教学要素个性被忽视,其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以致于思政课课堂难以产生“共轭效应”。因此,亟待厘清四维要素的基本关系、重塑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探索课堂协同教学策略。

一、共生理论下“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客观依据

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客观依据。思政课的课堂由教师、教材、课堂、学生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共生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由基本的要素构成,要素具有多种特性,相同要素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构,要素形成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效用。从课堂教学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来看,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限。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作用体现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系统运筹、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吞活剥”教材,而融入不够。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载体,更需要教师通过加工改造后以形成鲜活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吃透、改造、创造并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二是“固步自封”课堂,而开放不够。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但思政课课堂绝非是经院式学习的领地。一些思政课教师仅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放弃了创新。作为思政课课堂要积极融入社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达到“知信合一”“学用合一”“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2.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此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重复,学生创新受限。不同思政课教材在内容选取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材呈现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容易失去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二是课堂生硬灌输,学生活力不足。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会压缩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和研讨的时间,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进而削减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3.课堂中的“教”与“学”共融共生受限。课堂中的“教”与“学”共融共生受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教材—教师”关系看,教学设计上偏离学情,教材重构异向,师生共融受限。教材作为教育介体,一端连接着教师的“教”,另一端连接着学生的“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使教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事实上,一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盲目偏离学情,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奉为圭臬,忽视所授课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存在严重的教材重构异向问题,从而导致在教学设计中师生共融不够。二是从“学生—课堂—教师”关系看,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生受限。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最理想的课堂状态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向同行。但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教师成了“单向度的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教育信息,获得反馈较少,教学全过程中忽视调控与反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丝毫不考虑学生的获得感,师生无法产生共情。另一方面,教师任由学生自主发挥,课堂演变成了“学生个性化展示”的空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师生共享不够,无法达成师生良性互动、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综上所述,由于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教育信息资源无法畅通流动,教育氛围开放程度低,学生、教师、教材与课堂未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二、构建“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协同创新机制

思政课课堂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构成。思政课教学要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与学生这四大基本要素形成不同的育人机制,探索思政课教学策略,建构兼容并蓄、互利共生的协同创新机制势。

1.构建畅通的教学机制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前提。一是心系教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一方面,教师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所讲内容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教材出发又走出教材,进行教材的重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找出教材与学生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这些情况精准制定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课堂功效。在教学中,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实践课堂仍然发挥巨大功效。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传授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延伸社会大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利用社会资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2.激发学生学习内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关键。一是立足“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个性发展要求。“最近发展区”就是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困惑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好每一个学生内蕴的自主能动因素,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生共长。二是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时代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新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现实关注,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并适当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实现课堂教育过程生动、师与生相互配合、和谐互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理想信念形成。

3.促进教学机制与学习机制协同并驱是“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教学策略的精髓要义。思政课堂教学策略,既要突出教学机制的主导力,又要激发学习机制的内驱力。只有两者协同配合才能构建和谐畅通、共生发展的思政课堂。不容置疑,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引入了诸多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教学表达形式,但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创新、追求抬头率而舍弃思政课堂应有的理论自信与思想魅力。因此,根据思政课程特点、思政课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学生、教师、教材和课堂“四维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第一,创设“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教师将教材承载的理论知识传授给积极求知的学生,以启迪学生智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方面主导着学生知识、觉悟和能力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制于学生和教材。这就表明,教师、学生、教材彼此需要配合、融合。创设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协同创新,实现师生、教材之间的共融共生。第二,创设“教师—学生—课堂”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能动地适应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反应教师传来的信息,才能使学习活动得以进行。同时,学生还必须以信息反馈的形式来与讲授活动形成联系,才能有效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活力。第三,创设“学生—课堂—教材”之间的有机融入机制。学生有机融入课堂和教材,把教材蕴涵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智库,在课堂内外积极思考教材含括的知识并拓宽教材中知识与社会的链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更加“有声有色”。因此,创设“四维一体”协同创新的课堂生态,为破解思政课课堂内部结构存在的困境指明了探索方向。

三、“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要妥善协调共同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促进要素之间平衡运作,提高教育共同体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各个要素之间形成合力,使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功能要远大于要素的功能之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功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发挥“四维一体”思政课堂的整体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共生效应:“四维一体”思政课课堂和谐共生。思政课堂中学生、教师、教材、课堂这几个教育要素具有自身的属性,发挥各自特有的教育功效,四大要素秉承一致的教育目标,遵循一致的课堂教学规范,追求一致的立德树人教育价值,四个要素之间共生成长、共生发展,形成一个相融相通的教育共同体,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共生效应。

篇2:

高校思政课建设交流材料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基建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系统性数字化变革,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新挑战,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1.“信息茧房”使高校教育环境更具复杂性。“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处于复杂境遇中,其要素、结构、过程等呈现出复杂多向性。”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以算力、算法推荐、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信息传播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算力、算法推荐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抓取互联网用户行为日志数据,准确定位其个人喜好,并“投其所好”精准推送受众关注的信息,导致信息传播“过窄”,构成了“信息茧房”。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来说,“信息茧房”固化了他们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视野与认知,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同时,一些不良信息更容易侵袭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是非判断不明晰、立场不坚定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外界不良文化意识形态干扰。因此,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加剧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复杂化,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广度及精度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思政课育人方式、育人过程及育人实效带来重大影响。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影响了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加剧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艰巨性。因此,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2.“网络原住民”使高校教育对象更具特殊性。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其成长环境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密不可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都深受大数据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搜集、接受、传播信息的能力更强,所获信息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且其价值观易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较单一,表现为以教室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以教师灌输式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陈旧单一,难以满足新时代“网络居民”大学生的个性化、时代化、多元化学习需求及心理需求,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难以落地落实。因此,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诉求,难以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3.“互联网+教育”使高校队伍建设更具艰巨性。互联网空间开放性、信息交互即时性、价值诉求多元性等特征相互交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学模式、综合素养等产生更大影响,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各种线上学习平台被广泛用于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过程中凸显了思政课教师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线上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操作及应用技术,尚未建成调动丰富社会资源的模式,社会实践的素材、案例应用进课堂的时效低,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感染力与吸引力不足。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点、痛点依靠传统方式方法难以破解,必须依托教育新基建的技术支撑,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二、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

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的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建设的嵌入融合,系统变革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生态,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的更新,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及思政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育环境新形态和多样态的新要求。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对教育环境的新形态和多样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在高校思政课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系统的技术革命,借用大数据分析、驱动,在大数据研究范式下支持精准决策、精准设计、精准实施,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保障,更多高校建设数字马院、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采用沉浸式、多样态方式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铸魂育人实效。各高校思政课数智化转型力度不断加大,坚持以育人需求为导向,建设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形态和多样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思政课建设数智化转型,可以解决各高校之间思政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弊端,以推动教育公平,可以丰富思政课数字资源,弥合数字鸿沟,实现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现代化智慧教学环境,缩小高校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教育对象“网络原住民”的新要求。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增强思政课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00后”,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有信息时代带给他们的烙印。了解他们的特殊性,提高思政课对“网络原住民”大学生的吸引力,彰显思政课的时代感与价值感,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2022年4月,***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上好思政课的标准与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讲好“道理”,且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对新时代大学生“精准画像”掌握他们的特点与需求,遵循育人规律及学生学习规律,构建高校精准思政体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要有针对性,对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准供给;在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代同步,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准滴灌”,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的精准度与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新要求。“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不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其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新基建背景下,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快捷、量大、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需要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积极探索创新多模态教学模式。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既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基础理论深耕细作,把道理讲深讲透,还需要其对基于教育新基建的现代信息技术活学活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应用素养,重塑教学新形态。

三、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举措

教育新基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要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数智化转型,破解转型过程中的瓶颈,构建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生态。

1.加快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新生态。网络信息环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塑造人的思维、价值观等有深刻影响。高校要优化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安全,为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健康、安全、可持续的教育环境新生态。其一,高校要创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政课教学内部环境。高校要把握变革机遇,跟上信息化步伐,加大新基建的建设力度,在统筹规划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校园一体化建设时,应充分重视思政课改革的需要,加快5G技术的融合和布局。高校要真正把5G技术应用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加快思政课改革步伐,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动5G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打造5G技术示范课程,将思政课改革置于5G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中,创设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新环境。其二,高校要正确看待教育外部环境的“信息茧房”现象。首先,要通过优化算法与平台,改进信息供给侧,消除“信息茧房”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茧房”使新时代大学生思维、观念及价值观固化。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过滤机制,通过算法、平台等过滤机制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掉负面信息。要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督、筛选与控制,抵制低俗、劣质信息的传送,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环境,从网络源头上破茧提质,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茧房”对学生的思维、认知的束缚。再次,高校要利用多维数据体系,做好信息的关联、存储和数据画像,促进各高校、各学科师生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构建起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环境的新生态。

2.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振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学习积极性。依托教育新基建,全面、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及特点,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振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一,AR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思政课教学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模式,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生态,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AR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二,构建思政课教学新场域。依托教育新基建,融合信息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营造新型教育空间的场域,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满足师生教与学的具体需求。其三,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利用学生资源库和数据库,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日常行为的大数据,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精准掌握其学习需求、学习规律及特点,把握其群体概貌和个体细节。坚持问题导向,转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向度“电灌式”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展思政微课等,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