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篇学习塞罕坝精神素材汇编

学习塞罕坝精神素材汇编 (14篇) 目 录

学习塞罕坝精神素材汇编

(14篇)

目 录

1.钟寰平:

传承塞罕坝精神再建生态文明新功……………………………………………1

2.河北日报评论员: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3

3.张全林:

发扬塞罕坝精神,续写美丽中国新篇章………………………………………5

4.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书越:

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快建设美丽河北……………………………………………7

5.河北日报记者:

弘扬塞罕坝精神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11

6.南方日报评论员:

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5

7.新华社评论员:

弘扬塞罕坝精神,共筑美丽中国………………………………………………17

8.承德市委书记董晓宇: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19

9.周卫国:

绿色塞罕坝生态中国范………………………………………………………22

10.康钰波:

让塞罕坝精神再放光彩………………………………………………………24

11.河北日报副总编辑王宁:

塞罕坝: 一片绿色, 一种精神…………………………………………………26

12.榆林市榆阳区委组织部樊蓉: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28

13.王青玲:

当好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29

14.李春雷:

中国塞罕坝……………………………………………………………………31

传承塞罕坝精神  再建生态文明新功

钟寰平

(2021年8月27日)

8月23日,***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塞罕坝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殊荣背后,是一部风雨与凯歌交织、磨砺与坚韧并存的艰苦奋斗史。在物质匮乏、经验有限的年代,支撑实现伟大创举的,是一代代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接续拼搏甘于奉献。为了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誓要荒原披上绿装,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以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续写着人间传奇。

艰苦创业,不畏艰难无怨无悔。零下40多摄氏度的恶劣环境,造林成活率难以突破的瓶颈,接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坎坷历程,都不能阻挡建设者勇往直前。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再难,树都一棵棵种;再苦,工作都一步步干,终于换来林海苍翠连绵。林场要建设好,还要守护好。如今,值守塞罕坝9座望海楼的夫妻瞭望员把家安在远离人烟的林海深处,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坚守生态安全,当好“林海的眼睛”,让位于林场海拔高点的望海楼成为了精神的高地。

绿色发展,不忘初心奋斗不止。从拓荒植绿到守林护林,在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突破中,建设者实干苦干,从未停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林场发展条件的改善,塞罕坝精神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如今,繁茂的森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成为塞罕坝的宝贵财富,引来森林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林场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存的绿色发展之路。

荒原变成林海,林海带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巨变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一代代人生活得更加美好,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一代代人赓续奋斗。而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始终离不开精神的力量。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激励和引导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发作为。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快车道,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随着污染防治攻坚进入“深水区”,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还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传承和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实效造福于民。艰苦创业,就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奋力啃下“硬骨头”,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绿色发展,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征程上,以塞罕坝精神汇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推进绿色发展,续写更伟大的当代传奇。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河北日报评论员

(2021年8月29日)

***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是光荣的使命、神圣的责任,是巨大的鼓舞、有力的鞭策。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在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绿色屏障”的生态修复奇迹中孕育形成的,是三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省委书记王东峰在全省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彰显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省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目前,我省正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努力走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前列,努力开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始终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践行“两山”理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以担当实干坚决筑牢京津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坚持艰苦创业,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只有像塞罕坝人那样不为艰难所惧、不为困苦所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坚克难,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而成大海,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沙”“冰雪”“高寒”,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要深入开展污染治理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要大力推进塞罕坝二次创业,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要大力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快解决华北“大漏斗”问题;要大力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万里蓝天白云游, 绿野繁花无尽头。 若问何花开不败, 英雄创业越千秋。 ”塞罕坝人造就的是绿意盎然的 “美丽高岭” , 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尽享生态之福、绿色之美,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写下绿意盎然的河北新篇章。

发扬塞罕坝精神,续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张全林

(2021年8月30日)

日前,***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人是绿色发展的忠实践行者。几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这是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一片富庶的人间仙境。但在几十年前,这里荒寒遐僻、黄沙漫漫。1962年,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来到这片陌生的荒漠,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种活了树、造成了林。数十年奋斗,老中青三代造出了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活了周边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饶之乡。

绿色发展才能创造永久性财富。塞罕坝人矢志不渝地拼搏,源于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奋斗韧性。塞罕坝几代人接续奋斗,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用实践证明了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科学性。从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的是一条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之路,反映了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创造美好生活的长远眼光。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今年以来,***总书记八次赴地方考察,生态都是关注点。“十四五”开局之年,***总书记频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凸显新时代新阶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十

四五”的发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本质上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最大的系统性民生工程。

树木植于土,理念植于心。此次***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既是对塞罕坝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的再次宣示。让绿色浸染中华大地,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造福后代子孙,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弘扬塞罕坝精神  加快建设美丽河北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刘书越(2021年6月9日)

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塞罕坝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的支撑,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引领。

塞罕坝精神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密码,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的崇高品格,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美丽中国长卷上谱写绿意盎然的河北篇章。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河北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燕赵儿女英勇奋斗,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铸就了一个个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塞罕坝精神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精神不仅是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动力。

一、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历史上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原,宋、辽时期有“千里松林”之称。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朝开始在此举办“木兰秋狝”大典,直到道光年间,塞罕坝一直是皇家的后花园。后来,随着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加之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当年的“山川秀美、林壑幽深”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植被破坏殆尽,常年风沙肆虐,严重威胁着北京、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1962年,国家决定在河北承德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36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积极

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塞罕坝,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几十年来,几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建成面积112万多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培育出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

55万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曾经的高原沙地重现了“美丽高岭”的迷人景色,获得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美誉,演绎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曲感天动地的生态变奏曲。2017年8月14日,***总书记对塞罕坝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

更美丽。 2017年12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 “地球卫士奖” 。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把曾经的高原荒地、京津风沙源变成了“塞外明珠”

“生态屏障”,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在半个多世纪里,塞罕坝人前仆后继、无私奉献,一心一意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美丽高岭”,更是“精神高地”。塞罕坝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的支撑,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引领。

二、创造绿色奇迹的强大精神力量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在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塞外明珠”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形成的,是几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密码,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的崇高品格,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支撑。1962年2月,国家决定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要求塞罕坝“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积累高寒地区荒地造林育林和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管理的经验,做绿化祖国的开路先锋。这就是国家赋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使命。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时刻牢记神圣使命,勇于担当、忠实履责,不畏艰辛、不避劳苦,真正做到了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涵。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史,就是一部

艰苦创业史、接续奋斗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执着坚守、顽强拼

搏,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以铁的决心、纪律、作风和责任,与风沙、严寒、雨凇、干旱等困难作斗争。从“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到望火楼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漫长守望,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塞罕坝人身上彰显着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在造林条件极其艰苦的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成就了辉煌事业、实现了人生价值,谱写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几代塞罕坝人不懈奋斗,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不仅将荒山秃岭修复成绿水青山,还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的塞罕坝,美丽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绿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交易坐地生金。中国林科院评估显示,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机械林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创造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今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三、让塞罕坝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美丽中国长卷上谱写绿意盎然的河北篇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指引。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满

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夯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究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持续艰苦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塞罕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源于塞罕坝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接力坚守、持续奋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们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像塞罕坝人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懈奋斗;要持之以恒,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弘扬塞罕坝精神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河北日报记者

(2021年8月26日)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8月23日下午,***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家表示,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不断提升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省林草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切实承担起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的使命,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凤庭说,近年来,全省林草系统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0多倍,我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全省林草系统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工作者,我一定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于心、付诸行动、久久为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侯日升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将致力于全面推广塞罕坝机械林场“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动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张承地区山水相连,***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张家口市立足首都‘两区’定位,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遵循。”张家口市首都“两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作宇说,2017年以来,随着首都“两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张家口生态环境实现了逆转,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作风,以十足的干劲投入到首都‘两区’建设中来,让张家口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张作宇说,该市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增绿、净土”四大行动,通过整体提升生态环境水平,构筑起首都绿色安全屏障,为成功举办冬奥盛会营造良好环境,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继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后,总书记这次考察中再次强调要传承好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让我们信心更足、干劲倍增。”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冀桂梅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务林人探索出一条人工修复生态环境的路子。唐山是一个重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很重,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该市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继续深化和创建森林城市,“十四五”期间,计划营造林235万亩,确保所有县(市、区)都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努力打造全域绿化美化样板、林业碳汇示范样板、“两山”理论实践样板,让唐山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美丽中国、绿色河北建设中展现唐山的作为和担当。

二、切实履行好生态文明建设职责使命

“***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

念。这要求我们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环境污染宣战,让科学治污、

精准治污、 铁腕治污成为常态, 变治污的成效为撬动民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水务局局长唐凤超说,北戴河区深入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实现了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100%,旅游旺季期间主要海水浴场水质达到Ⅰ类标准。下一步,北戴河区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让绿色成为北戴河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总书记就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作出重要指

示,对我们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者来讲,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又赋予了强大动力。”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建亭介绍,目前,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等已建成开放,基本完成河道清淤、堤顶路贯通等工程,25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确保园博园9月中旬开工。下一步,广大建设者将弘扬塞罕坝精神,全面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全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样板区中实现新跨越。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检察工作中,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中。”保定市检察院代检察长王庆品说,该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检察公益诉讼的重点领域,开展了“护航蓝天碧水净土”“‘走遍保定’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矿山采砂场综合治理”等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下一步,要继续抓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依法全面有效履行生态保护检察职能,为进一步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贡献检察力量。

8月25日19时,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村民沈建辉从村北的“千年秀林”赶回家,在电视里看到***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新闻。“2019年总书记来雄安新区考察时,在‘千年秀林’和我们握手时的情景好像还没有过去多久。”沈建辉激动地说,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作为一名护林员,自己一定担起一份责任, 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和大家一起管护好 “千年秀林” ,向总书记交一份优异的答卷。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总书记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建设雄安新区更需要这种精神支撑。”安新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海泽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新区重中之重的工作,他们要牢记“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嘱托,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扛起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属地责任,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治理,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

时下,邢台西部太行山区的前南峪村,山场上到处都是丰收的喜人景象。层层叠叠的水平沟里,各种果实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绿意盎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总书记再次强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

罕坝精神,是我们新征程上再立新功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像塞罕坝人那样,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表示,前南峪人将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把“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个金招牌擦得更亮,做大做强“红”“绿”两篇文章,推进实施精品林果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深入挖掘抗大红色资源,构建“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让更多的人捧上生态致富“金饭碗”。

弘扬塞罕坝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1年8月26日)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党全社会持之以恒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8月23日,***总书记在考察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塞罕坝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经是遍地荒丘,一派“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种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人间奇迹,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林海即名。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对于生态脆弱、生态退化地区,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让沙地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完全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接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就要坚持艰苦创业,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就要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之道,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和改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总书记赋予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是担当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准确把握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咬紧牙关抓住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奋力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确保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广东。

“万里蓝天白云游, 绿野繁花无尽头。 若问何花开不败, 英雄创业越千秋。 ”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在塞罕坝留下的诗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要向塞罕坝人学习,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弘扬塞罕坝精神,共筑美丽中国

新华社评论员

(2021年8月27日)

林海滴翠,绿意盎然。近日,***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精神锻造史。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用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示范和不竭力量。

从昔日的“高、远、冷”,到如今的“绿、美、香”,被誉为“华北绿宝石”的塞罕坝,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达到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林场积极发展绿

色生态产业,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塞罕坝的沧桑巨变充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塞罕坝林场建设的成功实践,深刻昭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锚定绿色发展目标,在攻坚克难中扎实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发展任重道远,艰巨使命呼唤担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取得新进展,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力求新成效,不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要着眼长远,又要脚踏实地。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记绿色发展使命,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承德市委书记  董晓宇(2021年5月31日)

承德是革命老区,孕育产生的塞罕坝精神,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承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局面。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特别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总书记亲自批示的“塞罕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牢记使命,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担负起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职责。坚持艰苦创业,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思想上的艰苦,紧盯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勇于自我突破、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善于在复杂环境中谋事干事成事。坚持绿色发展,自觉担负起“两区”建设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和“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承德落地生根,坚决当好首都政治和生态“护城河”。

坚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经济发展的“塞罕坝”。承德是***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必须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角色定位,科学研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树立“强产业”思维,以绿色、高端、现代化为方向,坚持“掐尖”发展,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推动产业重构、转型升级,持续加强“3+3”主导产业,铸牢高质量发展基底。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始终把生态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入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向风光储一体化、氢能开发应用领域拓展,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坚持以生态、有机为标准,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优“承德山水”区域品牌,赋予农产品更高生态附加值,让好产品走向大市场、卖出好价钱。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立足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定位,做好“文化+”文章,将承德清文化、农耕草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交融荟萃的独特优势,与林海、高原、雪原、草原等丰富地貌和独特景观有机融合,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体融合,持续打造集休闲游、度假游、康养游、体育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加快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承接优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及承德进入高铁时代新机遇,大力推进“服务京津、借京强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真正把时空缩短的优势转化为经济提速的优势。加快把人缘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立足京承两地一衣带水、人文相亲的实际,加强与国家部委、科研院所、企业院校的联系对接,组建高端人才专家智库,借智借脑,让首都前瞻的理念、开放的思维、优质的资源转化为推动承德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坚持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凡是关系民生的事都要事事在心,凡是惠及民生的事都要事事尽力,凡是符合民意的事都要事事呼应,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推进10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托幼、养老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扎实开展新一周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群众营造舒适舒朗舒心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加强平安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部百年党

史,就是一部我们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我们既要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回望来时的路,更要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抓在手上。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团结就是力量”专题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和“三基”建设年活动,注重在一线和艰苦环境中考察识别干部,全面培养历练优秀年轻干部。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把履职尽责体现在对信念的坚定、对事业的坚守、对工作的坚韧上,坚定不移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坚决向“唱功好、做功差”现象宣战,又科学运用“三个区分开来”,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务实担当、干事创业形成风气。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再启新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以党史洗涤心灵之尘,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绿色塞罕坝  生态中国范

周卫国

(2021年8月30日)

8月23日, ***总书记考察了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深入林区,穿行林海,

登瞭望塔,与林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经过60多年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在不毛之地,由一棵大树到营造百万亩人工林海,将昔日“黄沙漫天,举目无绿”的荒漠沙地,用双手书写“沙漠变绿洲,荒野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并铸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塞罕坝标杆。

其实,塞罕坝林场早就扬名世界:早在2017年12月6日,中国河北塞罕坝林场获得肯尼亚内罗毕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的2017年“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为奖励杰出环保个人和组织颁发的最高奖项。而在当天,联合国还将“终身成就奖”和“商界卓识奖”颁给了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以表彰中国为地球生态环境增加“中国绿”所作的杰出贡献。

60多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种下112万亩人工林,在河北的沙漠与荒漠地区,用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传承接力,打造出百万林海,把荒无

生命的沙漠建设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海洋、鸟的乐园、林的绿海”。百万林海因此成为了北方的“绿色长城”“绿色屏障”,实现了林进沙退、荒漠变林海的环境巨变,创造了地球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典范,成为了中国的奇迹、世界的榜样。它向世界书写传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生态中国、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精彩中国故事、中国传奇。

塞罕坝林场之所以获奖,这奇迹与荣誉背后,是以塞罕坝人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以无比的智慧勇气持续植树造林,修复生态战胜沙化的中国行动;是支撑塞罕坝人不懈向沙漠“宣战”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更是引领创造奇迹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等引领环境建设保护的中国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美丽中国,永远行进在路上。一个美丽的塞罕坝林海,一座中国生态文明地标,见证绿色发展、生

态文明的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榜样、中国精神,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路,走好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之路。

让塞罕坝精神再放光彩

康钰波

(2021年8月27日)

近日,***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是一座精神高地,是如铁的标杆,如火的旗帜。广大青年要发扬塞罕坝精神,补足理想信念之“钙”、铸牢初心为民之“魂”、增强干事创业之“能”,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续写绿色奇迹,在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发扬塞罕坝精神,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从沙石飞走的荒地到树木遍野的林海,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塞罕坝成为拥有115万亩林海的世界最大人工林,这背后是塞罕坝建设者不怕苦、不畏难、不言败的坚定信念。上了坝就扎了根,塞罕坝建设者在“天当床,地当方,草滩窝子做工房”的艰苦条件下,在树苗成活率极低的现实境况下,在严重自然灾害致使林木尽毁的情形下,凭借着矢志不渝的信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地推进绿色事业。古人云:“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干部开创事业的前行坐标,是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接力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誓言,成为忠诚可靠之人,成为群众可亲可信之人,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向时代交出一份亮眼的强国答卷。

发扬塞罕坝精神,铸牢初心为民之“魂”。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上坝,就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让荒山换了人间,让“绿”成为人民群众身边靓丽的风景线,让“绿”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深厚底气。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塞罕坝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的大跨越,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广大青年干部来说,为民奋斗是一种天然的情感,是一种根植于心的宗旨与使命,不是短时的,而是长久的;不是口头的,而是行动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的。我们要以实干的责任与担当淬炼为民之“魂”,以脚踏实地的奋斗造福人民群众,让繁忙有序的工作节奏充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感和满足感,充满诚挚为民的初心和热火

朝天的干劲,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与推动者,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

金山银山。

发扬塞罕坝精神,增强干事创业之“能”。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探索引种、育苗和造林上的科技创新,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模式,在实践历练中攻克技术难题,在艰苦创业中绘就绿色画卷,探索出了“绿进沙退”的成功典范,将荒漠化防治的先进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 新时代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勇于创新的“先锋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要将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有愿干事之“心”,能干事之“劲”,还要有干成事之“能”。要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干事善为、创业有为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厚植“生态绿”底色,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格局,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开掘绿色经济富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塞罕坝:一片绿色,一种精神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王宁(2021年8月27日)

8月23日,在承德考察的***总书记走进塞罕坝这方“绿意空间”,看林

海碧波、蓝天白云,更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这是***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弘扬塞罕坝精神。2017年,他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对塞罕坝精神作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视觉上,塞罕坝是绿色的;精神上,塞罕坝是红色的。近60年来,塞罕坝人用心血浇灌大地,用生命呵护绿色,代代坚守,薪火相传。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他们筑就的不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精神高地”。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内核。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视林场为家园,将绿化当事业——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听从党的召唤,牢记人民重托,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从“六女上坝”无悔选择,到望海楼夫妻漫长坚守,塞罕坝人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曾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为此赋诗:“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每年可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从单一的林业产业到生态旅游、绿化苗木、森林碳汇等多业并举,塞罕坝人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山河承载岁月,生态护佑生命。作为“国之大者”,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

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是一盘着眼长远的“山水大棋”。

2005年,***在浙江安吉县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似两难之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步履更加坚定有力。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2015年,“绿色”列入新发展理念;2017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对燕赵大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满怀深情。 在唐山, 他要求 “在治理污染、 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在雄安新区,他强调“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他希望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这一次,***总书记亲临塞罕坝考察,既是对塞罕坝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再一次明确宣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更明、标准更高、力度更大。弘扬塞罕坝精神,勠力同心、久久为功,定能使河北更美丽、中国更美丽,定能让人民更幸福、民族得永续。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榆林市榆阳区委组织部  樊蓉(2021年8月27日)

近日,***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党员干部要读懂“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

孕育对党忠诚、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塞罕坝林场几代党员群众听从党的号召、响应党的召唤,他们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托,在荒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永葆革命理想

大于天的坚定信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心血、汗水、生命践行对党忠诚、为民负责的光荣使命,书写青春无悔的动人篇章。

涵养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面对高寒、高海拔恶劣环境的困扰,塞罕坝人没有被困难所击倒,而是选择直面困难、苦干实干,不仅克服了吃、住、行、医等生活难题,还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让塞罕坝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党员干部要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主动到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矛盾面前不退缩,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

培植久久为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从茫茫荒原到绿色海洋,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是一曲忠于使命、无私奉献的壮歌,更是一部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传奇。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艰苦创业,创造出“人间奇迹”。我们要像塞罕坝人一样,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当好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

王青玲

(2021年8月25日)

近日,***总书记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在全党上下发出号召,这是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部署,也是对传承塞罕坝精神的指示要求。

依托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贫到富,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背后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统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绿色发展的理念支撑、能力支撑。年轻干部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生态文明的绘就者,必须当好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

扛起“以民为本”的绿色发展使命。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在乌江关注治污、在福建回忆西湖清淤工程、在广西询问整治非法采石情况、在河南要求节水、在青海了解禁渔、在西藏强调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书记始终关注生态环保、始终牵挂百姓生活质量改善,释放出保护生态环境之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政治高度、战略意义。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生态观,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扛起“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使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到工作的具体实践,凡是从老百姓的幸福感出发谋划工作、推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把绿色惠民当做最大的民生工程。

炼就“实干担当”的绿色发展魄力。生态文明,不只是造绿,更是发展。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然而,面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一些党员干部畏手畏脚,产业转型不敢趟路子,守着安稳裹足不前;有的不懂不会,抱着“绿水青山”换不出“金山银山”,资源盘不活、产业推不动。绿色要保护,发展靠实干。练就“实干担当”的绿色发展魄力,需要我们统筹发展与保护,瞄准绿色发展路线,在实干担当中提高培育新优势、发展新经济、走出新路子的硬功夫,练就以绿生金、点绿成金、添绿增金、守绿换金

的真本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保持“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定力。塞罕坝精神是一代一代机械林场人的坚守,杭州富阳用220余亿元年产值换来一江清水,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靠的都是一股子韧劲儿和定力。当看到,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绝非朝夕之功,尤需人人参与、久久为功。现实生活中,一边抱怨上游环境差水质污染,一边粗放生产随意排放;盯着快速见效的GDP不放,拖着欠下的生态旧账不理……在绿色发展方面,一些地方缺乏系统思维、战略定力。保持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定力,要以“功成不必有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追求,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当好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在工作中扛起使命、练就魄力、保持定力,方能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名片”,按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快进键”。

中国塞罕坝

李春雷

(2021年8月28日)

很多人知道,现在的塞罕坝,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是北京最主要的风沙屏障,是引滦入津后天津的另一条“母亲河”——滦河的主要源头,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但很少有人知道,半个世纪之前,这块如今绿意盎然的坝上山地,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茫茫沙丘。

几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大学生和林业工人,用汗水、泪水和血

水,浇灌和培育了这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编者按: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

23日下午,***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他来到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远眺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这既是对“塞罕坝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再一次明确宣示。

塞罕坝,***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2017年,***总书记专门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而这一次,***总书记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总书记高度肯定“塞罕坝人”长期以来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为

塞罕坝精神深情点赞。让总书记动容的塞罕坝,背后是时代的风云变迁和一代

代务林人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

一、大坝沉浮

塞罕坝,是一个蒙汉合璧的名字。

“塞罕”是蒙语,表示美丽;“坝”则是汉语了,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美

丽的高岭”。

这块特殊的高地,位于北京之东北、内蒙古高原的南缘。说起来,它的海拔比内蒙古高原还要平均高出500米,恰似床沿的一个枕头。

历史上,塞罕坝及周围地区曾经森林茂密、禽兽繁集。1681年,康熙皇帝“立马一望,千峰万峰俱在足下”,遂设“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

从康熙、乾隆到嘉庆皇帝,曾在此举行百余次猎狩。

鸦片战争之后,国运式微,外债日剧。1863年,清政府被迫开围放垦,对塞罕坝地区森林进行掠夺性采伐。到清末,官伐、商伐、偷伐加上山火,原始松林已经所剩无几。民国之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这里沦为土匪的巢穴,更是山火频频,把残存的次生林也基本烧光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一带已经彻底荒漠化。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内蒙古高原大漠横亘、沙海相连。世界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呈扇形围据在北京的北面,构成3000多公里的风沙线,而距北京最近的就是东北方向的浑善达克沙地,直线距离只有180余公里。浑善达克沙地的海拔高度在1400米左右,北京的海拔呢?只有43.71米。

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那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

扬沙。而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就是塞罕坝。

塞罕坝,就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塞罕坝地区,方圆150万亩,除了在阴坡地带残存着零星的天然次生林之外,全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裸露的沙丘与沙丘之间,是松松散散的浅根草皮,在勉强地维护着脆弱的生态。如果生态进一步恶化,浑善达克沙地对北京的威胁,不堪设想。

必须扼住这个风口,无论多大代价!

从1955年开始,仅在塞罕坝一线,各级政府就建起阴河、大唤起、山湾子等六七家林场。但由于气候条件过于恶劣,各家林场难以立足,奄奄一息,几

欲下马。

1962年,国家再次调集数十名干部、专家和140多名大学生,专门成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带领二百多名职工,雇用数万名(累计)农民,开始在这一片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的高寒地带植树造林,向极限挑战。

二、山上无风景

当年上山时的情景,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刚刚40岁的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住在承德市竹林寺街专署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家里有电灯,有水管,能洗澡。国家要在坝上建林场,动员他担任党委书记。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仿佛又回到了守阵地、打冲锋的战争年代。没说的,把房子交出去,带领老婆孩子一起上山。

张启恩,1920年8月生, 河北丰润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塞罕坝上马后,缺少技术人员,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从北京的暖巢来到了这里的冰天雪地。

这一年,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有108名毕业生,其中47人分配到塞罕坝。

同时分配来的,还有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省白城林业技术学校等院校

的97名学生。

1962年秋天,塞罕坝的荒山野岭上,一下聚集了140多名大学生,应该算得上全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了吧!

大学生上山后,被分配到五个分场。每个分场只有三五间土屋,那是场部

和办公室。住处呢,只能是地窖和羊圈。

随着冬天的到来,他们的热情一下子被冻结了。塞罕坝的严寒,让他们目瞪口呆。

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变成了冰窖。头天晚上烧的开水,第二天早就冻成了冰坨子;下雪了,三尺厚,推不开门,只好从后窗出去。

室外室内温差太大。从外面回来,进屋前,必须用雪洗脸,使劲洗,把脸

搓红。如果直接进屋,脸上会起一串串水泡,小的像黄豆,大的像鹌鹑蛋。

1963年春天来了,但春天带给他们的却是黑漆漆的绝望。

这一年,他们拿出全部热情,精心造林1000亩。可成活率不足20%。夏天时,

再次进行雨季造林,仍然不成活。

面对荒漠,大家呆呆无语。

冬天又来了,另一件事的发生,直接把大家的心扔进了冰窖。

从张家口林业干部学校毕业的孟继芝和凌少起,被分配到阴河分场。年底的一天下午,两人骑马回总部,突然天降大雪。20多公里路程,正常情况下,骑马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可雪太大了,大风把散雪吹到低洼处,使得有些路段积雪过深。因为雪深,没过马的肚皮,无法行走。就这样,两个人在雪地里挣扎着,彻底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两个人走散了。

凌少起回到总部后,久久不见孟继芝。大家分头寻找,发现他已经冻昏在雪地里。虽然马上把他送往医院,可是他的两腿已经完全冻僵,没有办法,只能从膝盖处截掉双肢。

三、决战马蹄坑

第一年造林全面失败,加上孟继芝事件,人们的失望情绪无限发酵了。浓

浓的愁雾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塞罕坝。

失败,虽令人沮丧;失望,但没人退却。

新中国成立前,王尚海就在这一块土地打过游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围场第一任县委书记。他坚信,不是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历史上松木参天,现在为什么就栽不活呢?

春节刚过,王尚海等人骑着马,在坝上周游了十多天,终于选出了一个好地方——马蹄坑。马蹄坑位于总场东北部大约十公里处,地势平缓,三面环山,形如马蹄,共有760亩。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精心挑选了120名干部职工——这恰是打仗时一个尖刀连的兵力。

马蹄坑决战打响了。

寒风呼号,春光清寒。大家面对红旗,举手宣誓。

四月的塞罕坝, 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 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

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像一个个威武的将军。

大家默默无语地按程序工作着,满脸严肃,只用眼神说话。晚上呢,就睡在提前挖好的地窖里。天太冷了,被窝里冰冷似铁。不知谁发明了一个好办法,找一些砖头和石头,扔进火堆里烧热,然后捡回去,放在被窝里,抱在怀里,暖暖地入睡。

大干三天,终于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20天后,成活率达96.6%。

看着这一片幼稚的绿色,王尚海等人泪流满面,嚎啕大哭。马蹄坑决战后,

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

下面是他们历年种树面积的统计:

1964年,4000亩。1965年,3万亩。1966年,5万亩。1967年,6万亩。1968年,5万亩。1969年,5万亩。1970年,6万亩。

……

到1983年,塞罕坝的造林地面积已达110万亩!

四、共同的归宿

塞罕坝上,第一位去世的大学生是高瑞斌。他来自吉林农业技术学校,黑

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

1962年,高瑞斌就被分配到北曼甸分场。没有房子,只有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窖。他在那里一住三年,由于饮水污染,患上了肝炎。1965年9月,肝炎恶化的高瑞斌去世了,年仅24岁。对于张启恩来说,从北京到坝上,工作和生活环境实在是天壤之别。

在北京可以随时洗澡,在这里不行啊,只能在夏天下雨时让老天爷帮着冲洗一回。电影、音乐会、电灯、收音机、新华书店、自行车等,全部退出了他的生活。

家里只有一间房,全家五口人挤在一起。屋内没有地方,就在地下挖一个深洞,把粮食和土豆放进去。墙壁上靠几根桦木杆,杆子与杆子之间钉几个木板,那就是书架。

昏黄的煤油灯下,他在梳理着造林的经验与教训。两年后,他写出两本书《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术要点与规程》《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术与规程》,从地理、气候、植物学等各个细节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技术总结。

1968年春天,张启恩在拖拉机上卸树苗。年轻的司机有些莽撞,猛然开车,他猝不及防,摔下来,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从此,张启恩一生与拐杖为伴。

临终之前,张启恩最愧疚的是家人。他的三个孩子,本来正在北京市上小学和幼儿园,来到这里后全荒废了。他和妻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三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考上大学。

李兴源,1937年生,抚顺市人,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他被分配到大唤起分场,负责育苗工作。

当地育苗全是土办法:遮阴育苗,费力费料,效率又低。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一个全新方案:全光育苗。全光育苗不仅大大提高苗木质量,更使育苗产量提高十倍。

李兴源对塞罕坝的最大贡献,在于引进了一个新的树种——樟子松。

塞罕坝的乡土树种主要是落叶松和云杉,属于浅根系,耐干旱能力差。李

兴源想,东北有一种更加耐旱的品种——樟子松,是否适合这里呢?

樟子松的家乡在大兴安岭。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曾引种到辽宁的彰武台地区,南移了5个纬度,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塞罕坝位于彰武台之南,何止5个纬度。而且,教科书指出樟子松怕风。塞罕坝地势高耸,更是大风口,引种能不能成功呢?

1965年春天,李兴源开始试验。

在他多年努力下,樟子松育种终于全面成功,被推广到塞罕坝。

刘明睿,吉林市人,也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清清瘦瘦、文文弱弱。在大学时,他喜欢小提琴,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骨干。他被分配到北曼甸分场。这里条件最差,海拔1800多米。他住在一个叫高台阶的地方,共六户人家。地下水位高,红红的,用白矾沉淀半小时,煮过后,锅底留一层红粉。他的主要工作是育苗。

刘明睿善于动脑筋,琢磨出许多小发明。比如植树时在泥浆里加些氮肥,树根浸泡后,长势会明显加快。植树用的科罗索夫锨比较笨重,他和几个铁匠师傅一起进行改造。几番试验,一把新式植苗锨出炉了。

由于常年高寒、寂寞,本来文静儒雅的刘明睿也染上了喝酒、抽烟的习惯。大口抽烟,没钱买卷烟,就抽土烟;大杯喝酒,喝当地的烧刀酒;野外无菜,盐巴配饭;没有水,就熬雪水,喝地沟水。

长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的身体早早发生了质变。

1978年,他被查出肝硬化。1984年,刘明睿抱憾去世,年仅47岁。

……

据统计,坝上人的平均寿命比山下人低15岁,青壮年人死亡率比山下人高

28%。

1962年上山的那一批大学生,中年去世者达31%。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还能

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曾祥谦、李应胜、刘炳南、杨纪实、王学才、王贵、聂

春林、李希义、李宗瑞、石德山、阎石、范林……

他们去世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2岁。

1989年12月24日,王尚海因病去世。塞罕坝人遵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在

马蹄坑,并命名这一片树林为“尚海纪念林”。

五、自有后来人

让我们再说一说塞罕坝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的故事吧。

戴继先,男,沧州献县人,1952年12月生,河北林业学校毕业。

戴继先在总场林业科工作,对塞罕坝的科学营林工作深有研究。他倾尽全部精力,编写了一本书《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全书77万字,对建场以来育苗、造林、营林,以及森林保护、多种经营、森林旅游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成为全场干部职工的必读教材。

另外,他深入研究樟子松,写出一篇论文《樟子松苗木木质化因素数量化

分析》,得到国内业界的肯定。

有一次,戴继先在当时的河北省林业厅开会,谈到引进油松的设想。从此,

他又多了一个课题:要把油松引上山。

2005年,他感觉吞咽困难,去医院检查,已是绝症晚期,但妻子瞒着他。从医院出来后,他竟然没有打听病情,以为自己只是咽炎。这时候,塞罕坝正在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是主申请人,要准备各种材料。

戴继先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但还是日夜工作。妻子只得委婉地告诉他真实病情,希望他配合治疗。他十分激动且焦急,更加忙碌地找场领导和有关人员,交代工作。第三天脑出血,已经不能说话,只能喝苞米面粥,想沟通只得靠笔写。他交代工作人员,与北京林业大学王教授联系,进一步商谈引进油松的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王教授终于来了,两人用笔商讨着油松引进中的技术细节。

戴继先写道:“我不服气,这是我最大的心事,最大的遗憾!”

临终前,他疼痛得说不出话来,但眼睛一直不闭。妻子王晓英哭着说:“你放心吧,我还让儿子搞林业,把油松引上塞罕坝!”他终于闭上眼,平静地走了。

邓宝珠,男,1956年生,围场大唤起乡人。初中毕业后,邓宝珠到塞罕坝林场当临时工,一干就是15年。这个时期,塞罕坝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基本结束,

只剩下难以造林的石质山地。

1994年,邓宝珠到莫里莫营林区担任主任。这个营林区域内有林4万多亩。

他上任后,除了对这4万多亩森林进行精心管护之外,还把山沟里的边边角角全部栽树,竟然多栽了2200多亩。最艰难的仍是在石质山地造林。邓宝珠发明了“干插缝造林法”:在石质地上挖坑深度为半尺,加营养土栽植,而后每隔半月浇水一次,直到苗木扎根抽枝。

为了提高石质山地造林的成活率,他又发明了“十行补一行双株”植树法,即在植树时,每十行中,其中一行栽种双株。这样,可以对伤亡树苗进行最及时的补栽。阴雨的时候,把备栽树带泥坨取出,就地移栽。这样,可保证移栽树苗直接成活,连打蔫的过程也没有,大大提高成材率。

于士涛,男,1983年生,河北省定州市人。2005年,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林场。刚开始,他感觉哪里都新鲜,可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考验,超过了心理预期。梦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无法承受。他几次收拾行李,准备辞职回老家,重新找工作。

2006年春节过后,他被调入生产股工作,跟随顾殿江师傅。顾师傅被称为林场“活地图”,无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他都能脱口而出。这种对森林的酷爱,一下子把他镇住了。更有老一代林业人的故事,从深层震撼着他。

正是在老一代务林人的帮助和带动下,他和许多大学生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从一年四季的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他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一个小班、每一块林地。

一年后,他变黑了,脸上布满了坝上“高原红”,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为了真正扎根这里,他精心、耐心、苦心地做工作,把女友也迁了过来。

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八岁了。他们的根,永远扎在塞罕坝!

六、人类的奇迹

几十年后的今天,塞罕坝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塞罕坝人到底种了多少树?如果把人工林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

12圈!

中国林科院曾对塞罕坝的巨大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不仅有效地承担着阻挡

风沙的任务,而且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

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释放萜烯类物质10475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专家认定,塞罕坝目前的植被情况,已经达到或超过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奇迹!

……

2021年8月23日,***总书记视察塞罕坝,走进了尚海纪念林。

这些年来,塞罕坝人倍加珍爱尚海纪念林。1985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枝清理;1987年进行了首次抚育间伐,林分每亩155株。以后,又进行了五次间伐。截至目前,林分每亩30株,平均胸径达到32厘米,树高24米。

如今,尚海纪念林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草本和灌木茁壮成长,忍冬、稠李、野玫瑰、碱草、薹草、地榆等植物种类达30多种,已经形成了乔、灌、草、地衣苔藓相结合的、优良的立体资源结构,成为塞罕坝最典型的示范林。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一种大境界。

是的,他们远去了,却留下了一座青山、一片森林——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人工森林!

谨以这一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为祭坛,祭奠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一群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远去的英灵,那一种永恒不朽的民族精神!

塞罕坝,永远化作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

目录 学习塞罕坝精神素材汇编 (14篇)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