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篇关于2023年6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关于2023年6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56篇) 目 录

关于2023年6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56篇)

目 录

一、党委

安阳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治理营商环境综述  1

咸阳市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综述  4

河南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班综述  8

张掖市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10

四川省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综述  13

汉中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16

运城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  19

赣南市城市住房服务中心打造模范机关工作综述  23

陇东市双拥工作综述  25

岐山县纪委监委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综述  27

中卫市书写文明城市创建新答卷综述  29

湘潭市住建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综述  33

西峰区民族工作综述  35

巴州深入推动双拥工作发展综述  38

15.2022 年漳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综述  40

凤翔区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综述  45

郴州市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工作综述  48

乌海市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综述  53

定西市档案工作综述  56

三、政府

吕梁市全力打造九个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发展综述  59

海勃湾区安全生产工作综述  63

广西江苏两地深化交流合作综述  66

郴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69

鹤壁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综述  75

铜仁市中心血站 2022 年工作综述  80

珲春市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综述  83

咸丰县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85

宜宾市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

发展综述  88

云南省教育工作综述  93

相山区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96

巴州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99

陇东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101

石家庄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103

十堰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综述  106

珲春市防汛备汛工作综述  109

宝山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111

上饶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114

日喀则市第十一批驻村工作综述  118

39.2023 年六五环境日大同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121

四、政协

云南省各州(市)、县(市、区)政协机关以制度“固廉”情况综述  126

五、政法

珲春市新安街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128

新余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综述  130

陕西省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综述  135

西藏自治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综述  138

滁州市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141

鄢陵县人民法院重点工作综述  144

朔州市公安工作综述  149

海东市公安机关打击“两卡”集中收网行动综述  152

六、统战

重庆市侨联五年工作综述  155

八、群团

西藏共青团五年来工作综述  158

朔州市少先队工作综述  160

新余市总工会五年工作综述  164

五年来共青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综述  167

珲春市妇女事业发展综述  173

共青团深入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综述  175

五年来共青团巩固扩大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186

“清风护企”纾困解难打造“安阳最安心”营商环境

安阳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治理营商环境综述

(2023年6月15日)

推动项目建设,提振企业信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关键。

今年年初,安阳市吹响全力“拼经济”打赢“十大攻坚战”号角,全市上下凝聚强大合力,争分夺秒拼起来、干起来。市委书记袁家健反复强调,要打响“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

在这场必须打赢的战斗中,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冲锋在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治监督的“头号工程”,紧盯各种影响决策实施、阻碍政策落地、缺乏服务意识、破坏市场秩序等突出问题,靶向发力、综合施策,以最硬的措施、最严的纪律、最高的标准,全力保驾护航,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让企业安心谋发展。

一、疏通堵点、规范执法,确保惠企助企政策落实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无事不扰、有事上门,让惠企助企政策落实落地,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

“这条路搁了两年,现在终于开工了,真是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安阳市万熙达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朱涛感动地说。

原来,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留言板收到了一封诉求信,企业反映通过招拍挂获得地块后,周边一直没有一条可以通行的市政道路,严重阻碍企业开发项目正常进展。今年4月19日,市纪委监委有关领导带领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专班的同志对该问题进行实地督导调研,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协调解决,市、县纪委监委监督治理工作专班跟踪督办项目建设情况,困扰企业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为破解惠企政策知晓率低这个难题,市纪委监委将市直各涉企职能部门助企惠企政策汇编成册、统一发布,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红利”;组织市工信、财政、人社、环保等涉及惠企政策的23个局委,遴选专家深入县区宣讲, 3500多家企业参加并受益。

今年5月,市城管执法中队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执法时,递上了一份《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治理重点涉企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告知书》,提醒企业若遭遇不规范执法,可以立即“扫码”向纪委反映。这一举措让执法人员感叹道:“这

相当于纪委就在身边,咱的言行举止都得严谨再严谨。”

如今,这项制度在全市涉企行政执法工作中已成为常态。

围绕税费减免、财政贴息、金融扶持、稳岗稳产等助企惠企政策的贯彻落实,市纪委监委组织7个督导组开展专项监督,对政策棚架、措施不力、责任空转等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核实,督促各职能部门切实扛起责任。

二、明察暗访、公开公示,助力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政务服务事项是否全部入驻?”

“窗口工作人员有没有迟到早退、岗位空置现象?”“遇到过业务不熟、推诿扯皮的吗?”

为监督推动全市政务服务环境持续向好,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专班成立9个察访组,通过实地暗访、查阅资料、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下沉一线听呼声、问意见。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针对政务服务中心(大厅) 开展明察暗访共156次,察访发现问题186个。

市纪委监委认真研判,将明察暗访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涉企、纪律、服务分为三类,分类交办整改、统筹推动提升,共整改问题187个,印发营商环境监督治理问题交办函97份,督促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涉企职能部门认真整改落实。

在安阳比亚迪项目工地前,一块巨型“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治理重点建设项目公示牌”格外醒目。牌子上详细列举了在项目建设中易发的“吃拿卡要、擅自设立审批项目、重复检查”等诸多问题,所有企业和群众发现类似问题可立即“扫码举报”。

“这么大的公示牌树在这里,对我们项目来说又多了一个定心丸。”企业负责人说。

向企业公开监督治理范围和问题反映方式,这项举措不仅提醒相关责任主体履职尽责,也让企业看到了纪检监察机关“实意护航”的良苦用心。

三、网络监督、直面诉求,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今年年初以来,市纪委监委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办的

《营商环境看亲清》节目备受关注。

安阳钙瑞益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留言反映,该企业的钙果项目在育苗大棚建设、育苗培育技术上遇到了困难和瓶颈,希望林业等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

面给予支持。

《营商环境看亲清》节目上,市林业局副局长秦玉亮当场表示,将与该企业有效对接国家林业产业有关扶持政策。节目结束后,他第一时间带领相关负责人和林业专家,前往该企业实地跟踪调研、解决问题,受到该企业的称赞。

《营商环境看亲清》节目采取网络直播问政的形式,以通报典型案例、曝光“四风”问题、解读惠企政策、回答企业疑问、帮助解决难题为主要内容, 邀请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涉企职能部门参与,搭建起了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政务监督互动平台。

节目自去年8月开播以来,近40位一把手带队业务骨干参加问政,累计100 多个企业来到直播现场反映诉求。政府职能部门和经营主体就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面对面、红红脸、出出汗,帮助经营主体解决问题2000多个。

市纪委监委对损害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大起底”,澄清问题线索底数。对涉企问题线索及时分办、优先处置、挂牌督办,通报经营主体反映强烈、对政商关系影响恶劣的重大典型问题118起,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65份,精准督促整改案件暴露出的制度建设、权力配置、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监督、整改、治理有效贯通。

八方英才聚逐梦兴咸阳

咸阳市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综述

(2023年6月10日)

人才兴,则事业旺。

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

人才沃土咸阳,自古群贤毕至。商鞅徙木立信、范雎远交近攻等历史典故均发生在这片沃土上。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更离不开人才的助力。

“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兴咸计划,厚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强大人才支撑。”2022年11月9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夏晓中为新时代人才工作锚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咸阳深入贯彻中省人才工作决策部署,坚持政策、机制、环境三管齐下,育才、引才、用才一体贯通,人才工作格局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留才“强磁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如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为此,我市创新人才制度,优化人才服务,出台了一批具有咸阳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强化党管人才,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招引贤才。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工委,增设1个业务科室和增加12个人员编制,在市区县设立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强化投入保障,投资10.3亿元建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创新港“零距离” 相连的跨渭河大桥。投资约200亿元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供8万平方米孵化基地、4.5万平方米专家公寓、2.5万平方米众创空间, 为西安交大3000名学生提供教学、住宿场地,打造人才“栖息地”和创新“策

源地”。设立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亿元的科创种子基金、1.4亿元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加大政策的支持引导力度。

强化制度建设,主动融入秦创原,制定了《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实施意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和《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聚焦“九个先行”,明确先行区建设的思路方向。出台了《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推动企业“小升规、规做优、优做精、精上市”,以更优惠的引才政策、更有效的聚才良方、更贴心的人才服务,吸引高端人才会集咸阳核心区创新创业。

在此基础上,我市打出了聚才引才的“组合拳”:

——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形成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张敏团队、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巴宏波团队等组成的75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三年来,驻咸科研院所累计转化各类科研成果79项,孵化了一批企业。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在特种橡胶密封制品研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其带动下,孵化了100多家橡胶类企业。陕西地矿区研院发现了陕西省公馆汞锑矿等100多个矿床,其中在彬州— 旬邑地区发现超大型油页岩矿1处。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并主持了国家重点专项“工业及城市大宗固废制备绿色建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已与49所高校院所签订《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85所高校院所选聘195名“科技大使” 作为产学研合作桥梁纽带,共吸引高层次人才2104名。2022年,西安、杨凌高校院所向我市推荐科技成果941项,实际转化168项。邱爱慈院士团队的“强电磁脉冲检测及防护综合实验室”项目、房喻院士的“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实验室”项目、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试验测试中心等一批高能级项目落地咸阳。

——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咸阳),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共签订32 项意向协议,合同金额1340万元。举办中国西部人才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论坛, 搭建共话平台,强化人才交流,推动创新驱动,助力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举办第一届“咸阳科技大使智享会”,促进高校创新链与咸阳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做实见效。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构建了引才“强磁场”,最大限度优化了咸阳人才发展环境。

二、平台赋能锻造聚才育才“新引擎”

入驻秦创原咸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后,让陕西通瑞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王鹏感到非常吃惊的是,一个月招了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一下子解决了过去招不到工人的大难题,他说,咸阳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真是投资兴业的沃土。

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破解人才困局。

实施“兴咸人才计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名(个),培育300名行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发展人才。

建立科研“飞地”引才,实现共享人才资源,加速高端人才智力的承接转化,助推产业发展。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地处兴平市交通不便、人才难留, 通过在秦创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走出一条人才研发在“飞地”、生产在兴平的高端引才新路子。陕西正泰集团与西安交大联合建设的智能电气创新中心, 聘请产业顶尖人才团队技术攻关,承担了44项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1项通过省级鉴定,新产品创收17.5亿元。

聘请“科技顾问”引才,向咸阳之外的院士发出招贤帖,集中聘请35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向咸阳籍在外院士伸出橄榄枝,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常态化联系咸阳籍在外院士15名。市财政每年为每名院士提供调研经费,鼓励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

搭建合作“金”桥引才。在全国地市一级率先召开“人才兴咸创新发展” 大会,与119家高校、76家科研院所和31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人才交流。签约合作科技项目371项,总投资642亿元。坚持一年一主题,聚焦电子信息、中医药等产业,连续5年举办高端学术论坛。

实施揭榜挂帅引才,面向全市300多家企业征集筛选确定37项技术难题,形成难题“榜单”悬赏4116万元,单个项目悬赏金额最高700万元,对外招引全国科研团队联合技术攻关,实现“难题攻关在高校(院所),技术升级在企业” 的协同发展。同时,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揭榜成功者。

去年以来,新增16位科技大使,科技大使总数达到195位,优秀大使的奖励

金额提升到15万元;争取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12个,执行省市外国专家项目22 个,支持外国专家280人次;新增科技经纪人220人。

一个个引才措施,敲开了人才愿意来咸阳、愿意留咸阳的心门。

三、尊贤敬才培育育才“厚沃土”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我市始终秉承爱才惜才的理念,倾力塑造人才服务品牌,让更多千里马在咸阳大地竞相奔腾。人才服务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做到家,就要为人才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我市坚持把做好人才服务作为留才重要手段,出台系列人才工作政策,在全市上下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坚持“月沟通、季拜访、年慰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一对一联系高校院所,邀请西安交大、空天院等校所领导专家来咸阳考察28次。

给予省级“产业领军人才”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招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放5万元生活补贴。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

出台《咸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细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事项。

开展暖心服务,修订《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管理办法》,将专家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到500元。

在咸阳高新区建立高层次专家人才之家,开展政策宣传、成果展示、会议洽谈、交流联谊等活动。

在咸阳市中心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专人陪诊服务,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专家人才。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动,择热土而栖。今后,咸阳将通过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引才政策等措施,邀请八方英才汇聚咸阳,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 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河南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班综述

(2023年6月7日)

“这次‘集体充电’,理论解读深入浅出,党性教育发人深思,交流研讨碰撞思想,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整个培训干货满满。”5月29日,伴随着学员代表的生动发言,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二期学习班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圆满落幕。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省委组织部机关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连续举办两期理论学习班,旨在以专题培训为抓手,促进部机关党员干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固本培元

强化理论武装

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为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此次培训设置了多场层次高、观点新、见解深的理论课程,省内外知名理论专家学者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主题进行授课,引导组工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持续提升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

“通过培训,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逻辑体系、科学方法等有了更深理解,方向更明了、信心更足了。”青年组工干部收获满满地说。

重走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感悟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此次培训紧紧依托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红色资源,精心设计现场教学路线,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党性实践活动。在郁郁葱葱的焦桐树下,在水波安澜的黄河东坝头、在巍峨崎岖的太行山下、在人工天河红旗渠畔,以及在史料丰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学员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追寻榜样足迹。

大家时而驻足观看、时而凝神思索、时而低语交流。“以焦裕禄、杨贵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怕牺牲、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赢得了民心,成就了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我们更要时刻对标先进典型, 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参训学员充满信心地说。

学有所成

凝聚奋进力量

对思想的领悟,在思索中深化;对规律的认知,在归纳中升华。

“参训学员中,既有老组工干部,又有组工新兵,也有从事理论研究或具体业务的党建专家,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学员通过交流研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人事处)有关同志精神奋发地说。

此次培训班还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安排了个人自学和分组研讨。学员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原著原文,为深入交流研讨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省委组织部将在学研内化、学思深化、学用转化上下功夫,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的新收获,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服务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实践,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优秀组工答卷。

砥砺奋进新时代 谱写兰台新篇章

张掖市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9日)

档案无语,薪火相传文明史;兰台有情,无私奉献天地宽。近年来,我市各级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不断强化担当作为,扎实推进“四个体系” 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获评“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中国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市档案馆被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 档案工作经验做法两次在《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报道,甘州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国家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2022年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 我市荣获全省第一。今年3月,全省档案业务培训班在我市举办,张掖档案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一、党管档案,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以听取汇报、工作调研、作出批示等形式关心指导档案工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对档案工作指方向、明路子、提要求,为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市、县区全部建成档案馆新馆,全市所有乡镇全部达到规范化档案室标准,80%村和社区、机关单位建成规范化档案室。

二、局馆协同,提升档案治理效能

坚持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将档案工作纳入市党政督考一体化平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季度评价,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档案法治建设,严格档案行政执法, 大力开展档案普法宣传,深入推进《档案法》《甘肃省档案条例》落地实施, 全市档案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局馆联席制度,坚持办局一体、局馆联动,重要事项提前协商、重要工作协同推进,切实做到工作一盘棋、分工不分家,全市档案工作步调一致、协调推进,市县区上下贯通、互动共进, 档案治理效能有力提升。

三、加快转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抢抓张掖被列为全省档案信息化试点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转型发展。2022年5月,张掖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立项,12月开工建设,计

划今年底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争取通过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验收。甘州区数字档案馆建成待申请验收,民乐、高台、山丹、肃南县档案馆建立计算机中心机房,正在积极筹建数字档案馆。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推动传统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转变,推动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大提升、大跨越。

四、盘活资源,用档案讲好张掖故事

树立档案“大资源”理念,积极加强红色档案史料和民间档案文献、地方特色档案、音像多媒体等特殊载体档案收集,改善资源结构、提升资源层次, 有力促进全市各级档案馆藏资源结构多元化。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能吸引观众、适应现实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市档案馆编纂出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丛书》

《张掖人物》《张掖市档案志》等图书20余种,其中《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张掖市档案馆卷》待终审通过后将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六县区档案馆编纂《甘州记忆》《沙河望春》《文化里的高台》《我的艾黎情怀》《韩正卿与民乐》

《祁连英魂——红西路军在肃南》等图书资料40种。拍摄《守护历史的记忆》

《存史鉴今·资政育人·服务三农》《镌刻历史·资政惠民》《万水归库》《肃南裕固族口述档案》等档案专题片12部。精心策划争取档案项目,“张掖市档案馆抗日战争档案史料编研”被国家档案局批准立项,“河西走廊红西路军档案史料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被省档案局立项。积极举办陈列展览,精心制作布展“永远不忘来时的路”党史资料展、“百年风华忆初心、凝心聚力开新局”张掖市党史资料展、张掖市发展成就展、馆藏珍品档案展、“甘州荣誉”“记忆民乐”等线上线下展览12个,策划推出档案特色红色研学系列活动,接待参观、考察2万多人次,档案利用服务达到新水平。

五、锚定方位,主动服务中心大局

聚焦“一屏四城五区”建设,及时跟进归集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档案,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的归档指导和验收工作,全面收集生态建设、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城市改造和党的建设等有关资料。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要工作,积极打造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试点,建成脱贫攻坚及疫情防控“两类档案”专题数据库。市档案馆与省档案馆、兰州大学课题组合作,完成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祁连山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档案调查与叙录》张掖卷的档案梳理与编写工作,建

成祁连山生态保护档案专题数据库。跟进全市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加强红色档案收集保护,建成红西路军档案史料陈列展和专题数据库。

和美家风润天府

四川省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综述

(2023年6月7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2022年6月8日,***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

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一年来,四川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如今,在广袤的天府大地,时时处处充盈着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一、使党员干部成为家风建设的带头人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5月18日,省委书记、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王晓晖率省级领导干部赴

眉山市开展主题教育实地学习时指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讲,家风不仅关乎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

省委一直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将其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谨记***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办法路径,通过学习教育、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廉者,政之本也。”培育清廉家风,是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关键所在。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坚持每年举办“510”(我要廉)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在今年国际家庭日, 230名去年以来新任职省管干部的配偶,在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妇联的组织下,走进天府家风馆,参加“倡家庭助廉·树清廉家风”警示教育活动, 并现场承诺守住一尘不染的“廉洁关”、过好一视同仁的“亲情关”、严把一言一行的“小节关”,切实当好一个“廉内助”。目前,以天府家风馆和省法

纪教育基地为核心基地,全省已构建起“2+2+32”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群,为分层分类开展党员干部廉洁教育提供了重要阵地场所。

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充分运用文艺的力量引导党员干部建设清廉家风。从以清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为原型创作、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廉洁文化川剧《草鞋县令》,到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周永开》,再到以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著名散曲家黄峨夫妇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廉洁主题历史川剧《青山依旧在》,一部部优秀文艺作品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呈现、感人至深的故事表达,切实起到“以史为鉴、正风尚廉”的重要作用。

二、让广大家庭都有自己的“传家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我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特别是结合传承创新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深入挖掘古圣先贤的优良家教家风,精心组织开展理论研究阐释、文艺作品创作、主题读物出版、社会宣传教育等,引导人们自觉传承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和睦兴家、崇德治家、廉洁齐家等传统美德。针对广大青少年,广泛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历史名人家风故事会、书画传习大会等活动,引导孩子从中汲取丰厚道德滋养,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最近,我省新推出三苏文化系列丛书19种416卷/册,其中《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小学版、初中版)受到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青睐。

四川独特厚重的革命文化资源,是弘扬红色家风、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实依托。我省持续加大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力度,深入实施革命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家风、增强家国情怀。去年以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共举办1000余期主题培训班,参训人员达5万余人次,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重读革命著作、讲述红色家风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学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目前,我省已建成2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63个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朱德、陈毅等革命前辈故居陈列馆和纪念馆,还是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红军飞夺泸定桥、彝海结盟等纪念馆和博物馆,都已成为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家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接受红色家风洗礼的“打卡地”。

去年10月,省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征集评选展

播活动,评选出的100件优秀作品通过言简意深的家规家训或深情感人的家风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今年5月,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启动开展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举办“家和万事兴——四川省家风家教主题展暨家风故事分享活动”,各市(州)也组织开展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很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好家教好家风才真正是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力

好家庭好榜样,引领社会新风尚。近日,全国妇联揭晓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四川38户家庭榜上有名,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无数人:成都市简阳市施劲松家庭十余年来咬定“科技助农”不放松,义务为万余名村民培训农业农技知识; 巴中市南江县唐元和家庭倾心投入公益15年,组织参加各类公益活动1000余次, 受益群众达数万人;阿坝州汶川县朱学英家庭自掏腰包拿出20万元,办起“梨花缘”牌月饼厂,带动近百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我省坚持把培育先进家庭作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积极开展“书香家庭”“和谐家庭”“绿色家庭”等特色创建,各地各部门涌现出一大批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广大农村地区将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有机融入先进家庭的培育中,有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少地方还常年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好公婆、好儿女、好媳妇等评选,吸引广大家庭踊跃参与。很多基层群众表示,无论评哪类先进家庭,他们都挺看重,如果自家评上了就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目前,我省共有36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248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这些家庭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令人感动,在全社会树起了榜样和标杆。

全省各地精心组织主流新闻媒体、充分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重要阵地,广泛开展家风故事宣讲、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家庭美事、家风美德、家教美育,激发人们建设家庭文明的内生动力。在今年家教家风主题宣传月活动中,各地开展先进典型家庭事迹网络展播1000 余期,组织家风故事巡讲3000余场,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广大家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弘扬延安双拥运动光荣传统  谱写新时代军民共建新篇章

汉中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2023年6月6日)

80年来,“军爱民、民拥军”这一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革而弥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创造着新的更大辉煌。

我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双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分别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汉中这片红色热土上赓续传承,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合力。

一、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双拥工作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机关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 形成了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拥办,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和办公地点,驻汉部队明确了双拥工作联络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统筹抓、成员单位配合抓、军地领导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常态化推进工作实施,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现场办公会、军地联席会,及时解决双拥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落实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推进措施。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体系,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376个,安排专人负责双拥工作,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机构保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拥军活动,双拥学校、双拥公园、双拥酒店、双拥影院、双拥门店等先后签约授牌,受理完成11.4万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业务,2022年12月公布汉中市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清单目录(第一批),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惠优待服务。

二、全力保障部队促进战斗力提升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聚焦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积极解决驻汉部队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优先保障国防建设支出,持续加大驻汉部队经费投入, 投入资金2.5亿元(其中市本级1.04亿元),用于驻汉各部队国防信息指挥系统、官兵住房、文化器材、武器装备仓库、执勤设施维护建设以及官兵生活补助等, 建成了汉中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和汉中市征兵大厅,助力提高部队装备信息化水平。安排双拥工作经费支出1974万元,其中用于驻汉部队、海军“汉中舰” 的春节

和八一拥军活动经费1937万元。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汉中市关于推行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基础上,2022年8月制定出台《汉中市带编入伍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办法(试行)》,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557名,从源头上改善提高军队人才素质结构,以优秀人才引领和支撑强军事业。召开专题会议,协助部队完成三处净空障碍物的整治工作,解决随军家属调动36人、驻汉部队官兵和汉中籍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入托449人。

三、用真情实举诠释尊崇军人理念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完善优先、优惠、优待的褒奖措施,全面做好优待金、抚恤金发放和退役军人安置、就业等工作,全力保障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优抚对象及时、足额发放抚恤生活补助31760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8898.99万元。组织开展“关爱烈士父母活动”,为全市45名烈士父母开展健康体

检和疗养,赠送3.5万元医疗慰问礼包。组织慰问942名边海防官兵,为859 名荣立“三等功”以上官兵送立功喜报、功臣牌匾和奖金;高质量安置16名转业军官和248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384人,常态化提供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75场,参与单位、企业970家,提供岗位27839个,签订意向协议354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退役军人60人。加大纾困帮扶力度,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4459人,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伤病残退役军人等重点人员3559人,共计帮扶慰问8018人、慰问资金280.3万元。关爱基金共计援助帮扶困难退役军人50人,援助61万元。表彰市级“最美退役军人”53名、“最美军人家庭”28个、“最美拥军人物” 30名。

四、急难险重当先锋支援社会建设

驻汉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冲锋队”、支援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为汉中建设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16名现役干部担任学校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为22所学校军训学生1.47万人,为汉中市实验小

学、汉中市幼儿园等4所学校捐赠教学器材和学习用品,发动官兵向受灾群众捐款约24.62万元;圆满完成了勉县“8·21”特大暴雨、略阳“8·26”特大洪灾、镇巴“9·9”山体垮塌救灾等抢险救灾任务及“两站一场”和高速路口疫情防控、专机警卫勤务、“十四运”安保等大项遂行任务,确保了社会平安稳定;累计投入扶贫经费360余万元,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2次,捐赠

化肥、苗木等价值10万元,开展医院专家到贫困村巡诊8次,帮扶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好传统、好氛围在天汉大地生动展现。

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双拥工作的形势任务,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弘扬双拥优良传统,不断挖掘新载体、新内涵,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厚植文明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运城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

(2023年6月1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城市文明、社会和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主线,聚焦“融注价值教育、融合文化传承、融通阵地体系”,突出“立德树人” 精准化、“春风化雨”立体化、“青春护航”常态化,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培根铸魂

树立崇德新风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贯穿于全局工作始终,不断强化未成年人文化阵地建设, 根据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坚定远大理想、筑牢信仰之基。

以德育人,让未成年人时时处处接受教育和启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理念,早已渗透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阳光心理健康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未成年人爱党爱国、阳光自信、茁壮成长。同时,依托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承活动,用红色革命文化、河东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一系列品牌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在全市积极开展“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故事我来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唱经典歌曲、讲红色故事,聆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家乡发展变化、身边未成年人榜样故事等内容,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全面展示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先后评选“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手抄报优秀作品50幅、“童心向党”优秀合唱歌曲“云”展演作品32件。全市54万余名中小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网上“向国旗敬礼”和寄语点击率达百万,有效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优秀家风传承”、文明城市创建、“四严禁五倡导”活动相结合,由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会,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立德树人

培育正确价值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滋养着每一朵“鲜花”的绽放。我市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突出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实践,引导未成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我市不断深化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结出了累累硕果,让每朵“花儿”都在文明的阳光下灿烂绽放。实施“大思政课”教育计划,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系列读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读本——德与行》等本地教材,统筹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环环相扣,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明显成效。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德孝文化进校园”“优秀家规家训进校园”等主题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师生的言行,并充分利用主题班(团)会、国旗下讲话、报告会、演讲会、文艺展演、知识竞赛、书画摄影比赛、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和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不同类型、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

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校园3所、省级文明校园39所、市级文明校园95所。

让道德的种子在未成年人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榜样的力量。我市借助榜样示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邀请全国“五好家庭”代表张昌勤、全市“最美家庭”代表董晓丹分享家风故事,让家长和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优秀家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以学习宣传“新时代好少年”为载体,培养树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截至目前,我市共评选出356名“新时代运城好少年”。

合力共育

思想道德润心灵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级各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感受温暖和幸福。

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市文化艺术学校) 联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传承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主题活动,不断加深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高雅生活情趣,切实增强未成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市妇联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助力孩子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帮助和引导监护人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传递科学家教理念,依托阵地广泛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实践、家教培训等活动。团市委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建立反映未成年人利益诉求沟通机制;开展“聚爱助学金秋计划”活动,对20名家庭困难学生开展资金援助;在市群众接待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对因遇到紧急事件陷入困境、孤立无援或生产生活遇到困难的未成年人提供援助服务,推动形成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关工委创作推出优秀文化作品《关公故事》,围绕立德树人,讲中华经典故事,宣扬忠义仁勇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让未成年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成才。

今年3月,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运城市青少年民族乐团

和运城市青少年合唱团相继成立,成员都是从各初中及小学中选拔产生的。成立以来,两个团队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旨,精心创作、排练、演绎经典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市未成年人的良好形象,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连日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将庆祝“六一”活动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根植于心,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根基更加牢固。

一项项措施的实施、一场场活动的举办、一个个成绩的取得,在社会各界的精心“浇灌”下,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正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作风,力争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  当好“红色管家”

赣南市城市住房服务中心打造模范机关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5日)

日前,赣州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联合印发《关于表彰2022年度全市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市城市住房服务中心被授予“2022年度全市打造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市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代表市直获奖单位接受颁奖,这是该中心创新“红色管家”党建工作特色品牌获得的又一殊荣。

据了解,市城市住房服务中心以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模范机关为契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创新“红色管家”党建品牌,在聚焦“四个过硬”, 搭建“六个一”平台,做实“三个融合”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模范、勤廉机关, 当好“红色管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中心形成的《打造模范机关当好“红色管家”》成为市直机关党建创新案例,先后被确定为市党建工作示范点、2022 年度全市打造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

建机制、补短板,聚焦“四个过硬”,推动党建基础提质增效。该中心突出政治过硬,认真落实“第一议题”,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党内基本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通过宣传专栏、主题宣讲等形式,抓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建理论专题学习研讨,提升党性修养。突出组织过硬,建立党组书记领导抓、总支书记督促抓、支部书记直接抓、各科室负责人联动抓、党务干部具体抓的责任机制,做到抓党建年有清单、月有计划、季有考核。突出保障过硬,中心党总支、各支部均配齐配强懂业务的高素质专职党务干部,加强党建基础建设和业务培训,确保党建工作经费应保尽保。突出作风过硬,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常态化开展模范、勤廉机关创建,努力锻造一支业务精、作风实、清正廉洁、勇担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形成“忠诚、担当、为民、高效、勤廉”住房服务行业形象。

搭平台、定主线,用好“六个一”,推动党建内涵赋能聚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梳理住房服务领域27项为民办实事事项清单,挂图履诺作业,动态推进更新,100%销号管理;并在中心微信公众号开设线上《晒答卷》专栏和线下公开栏,接受群众监督。开展每月一学,通过党组会、行政会、党员大会等形式,学习党建理论、时事政治、业务知识,通过举办“怎么行”大讨论专题研

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每月一讲,开设“红色管家·模范讲堂”,将模范讲堂与党员政治生活、作风建设、业务开展相结合,推动理论与业务水平双提升。开展每月一赛,丰富学习形式,将“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学法普法答题等列入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开展限时答题竞赛。举办每月一读,打造集党员活动、党建书吧、干群园地于一体的“悦读悦享”书吧,每月定期组织读书分享活动。开展每季一评, 以个人述职、集体测评的方式,每季开展一次“红旗科室”“五星管家”评选活动,将评比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重要依据。

民生、优服务,做实“三个融合”,推动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搭建党建业务融合载体,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住房服务”行动,通过“红色物业”“党建+ 住房保障”“党建+人才住房”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一线作示范。做实党建引领促发展融合举措,与深圳市光明区住建局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与华能秦煤瑞金电厂开展“政企连心、亲清暖心”结对共建“五个一”活动;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与驻市5家商业银行签订300亿元授信贷款战略合作协议;牵头成立市物业行业综合党委,提升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水平。树立服务群众融合导向,创新一系列惠企惠民服务举措:推行人才住房“即申即享”, 在全省首创建立维修资金信用监管等机制;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 研发并投入使用业主决策电子投票系统;强力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隐患销号率达97.96%,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建成“赣州串通投标犯罪预警模型”平台系统,电子化招标率100%,“不见面开标”占比85.8%。

军民共发展鱼水情更浓

陇东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6月5日)

庆阳,一片红色的热土。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赓续传承。

如今,“军爱民、民拥军”的旋律响彻庆阳,庆阳也在不断书写双拥工作的崭新篇章。2012年、2016年,庆阳市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19年, 庆阳市及环县、华池县、镇原县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

一项项荣誉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全市军民共同的奋斗和追求。近年来,军地双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强军思想,牢固树立“双拥强军”“双拥强市”理念,以推动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为目标,以创建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为载体,按照“强基础、攻难点、创特色、促提升” 的工作思路,充分汇聚军地优势资源,调动军地优势力量,加快推进庆阳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双拥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市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庆阳市双拥工作要点》,明确当年“双十”工程援建、“双清单、三助力”、双拥文化建设、军地共建、社会化拥军等工作内容。落实军地联合办公,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三级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运行体系。

我市把双拥宣传同普法教育、爱国教育、军营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双拥工作的社会影响,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双拥、人人参与双拥”的良好氛围。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旧址、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教育阵地25个,各县(区) 还开展“模范(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支持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围绕“让部队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目标,

市上及县(区)公安、人社、农业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协同发力,多层级、多主体协调解决军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困难。积极推行“直通车安置”,落实“阳光安置”,规范安置流程,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557人,发放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兵役优待补助金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进藏兵(高原兵)一次性奖励金1.59亿元。

驻庆部队先后投资1281万元,为地方修建灌溉用水工程1处,完成村级道路硬化25.2公里,新修进户公路10.8公里。帮办援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实事90件,捐送产业扶贫物资、贫困户生活必需品等1625件,支持贫困村改善基础条件和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及共建文明社区(街道)、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平安知识宣传,广泛开展联防联治活动, 截至目前,完成城市武装巡逻、武装押解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各类临时勤务662次, 参与灭火和社会救援421次,出动6236人次,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爱护军队,尊重军人,关心部队建设;部队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热爱人民,支持地方工作。如今,在庆阳,军政军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亲如一家。

廉花开西岐

岐山县纪委监委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综述

(2023年6月1日)

“自查排查问题不实不细,未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整改责任未落实, 专项整治浮于表面  ”这是近日岐山县纪委监委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监督的一个场景。

今年以来,岐山县纪委监委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作为落实“三个年”活动的有效抓手,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小切口”做实“大文章”, 围绕目标任务、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强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以实绩实效提升该县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严把“两个关口”确保高点起步

“四风”问题可谓是腐败滋长的温床,一包烟、一瓶酒、一顿饭、一张卡, 都是破纪破法的开始,必须钢牙啃硬骨、重拳破沉疴。

今年,在全省专项整治部署会后,岐山县纪委监委第一时间向县委专题汇报专项整治部署会精神,并提出岐山县贯彻意见。同时严把谋划部署关,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入手,制定印发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定期调度协调,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并督促牵头部门落实“三个一”工作机制,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有序开展。

“我们严把方案制定关,督促指导各牵头部门结合职能职责、整治任务、涉及面等实际情况,联合参与单位,深学细研制定各领域工作方案。”岐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同时还积极成立工作专班,细化整治内容、明晰责任分工,确保整治不挂空挡。

二、紧扣“三个关键”抓实整治过程

梳理发现问题是前提,加强自查自纠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强化精准监督是过程。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岐山县纪委监委紧紧抓住自查自纠这一关键环节,立足职能职责,强化监督的再监督,加强督促检查,聚焦责任、腐败、作风问题真查真纠真治。

“我们通过开展‘室组’联动监督等多种方式,督促各牵头单位全面推进自查自纠,紧紧围绕专项整治28个重点开展自查排查。”岐山县纪委监委相关

负责同志说,目前已召开专项整治专题会议37次、成员协调会33次,自查发现问题7个。

岐山县在做好自查自纠的同时,同步发力,狠抓问题整改。县纪委监委积极督促指导各牵头部门按照“边查边改”的原则,对自查发现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闭环管理。

抓自查自纠、抓问题整改,必须让规矩挺起来、让制度立起来。“我们还坚持抓建章立制,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督促各职能部门同步查找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日常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整治整改与完善制度、促进系统行业治理相结合。”岐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截至目前已新建完善相关制度3条,切实规范权力运行。

三、强化“三项监督”发挥保障作用

岐山县政府办围绕多头审批、重复审批,行业协会涉企违规收费等问题开展检查8次,发现问题5个,推动整改4个;岐山县教体局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存在的跑冒滴漏和贪腐行为开展专项督查,已完成对蔡家坡镇五丈原小学等10余所学校的常规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7份这是岐山县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岐山县纪委监委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并重,预防与查处并重,将督促指导、监督检查、执纪问责贯穿于专项整治各个环节,截至目前,六个领域共立案30件,处分25人。

“我们坚持做好日常监督,在县纪委监委网站公布六个领域专项整治内容、牵头部门和举报方式,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岐山县纪委监委负责同志说,目前共开展监督检查56次,受理教育领域网络举报问题1件,立案8人。

与此同时,岐山县纪委监委还在抓实部门监督上下功夫,督促各牵头部门发挥行业监管优势,组建监督检查小组12个,先后开展检查36次,发现问题35 个,已整改30个。

“我们还突出专项监督,组建3个专项监督检查组,深入牵头部门,查整治进度、查工作作风、查实际成效,切实督促整治任务不落空、不走过场。”岐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县纪委监委将继续压实压细专项整治各项工作, 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治成效让群众感受到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

满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

中卫市书写文明城市创建新答卷综述

(2023年6月15日)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城市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

中卫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魅力之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 一直铭记为民创建的初衷,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把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次次完成蜕变、一次次创新发展、一次次用成效换取群众口碑。

时下,驻足城市街头,车水马龙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路面让人舒心;在小区、在路旁、在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处处可见;流连社区家园, 邻里和睦互助友善这种随意中展现的轻松、恬淡、平和、安宁的生活图景,正是中卫的魅力,这一切彰显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程度,也不断充实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一、文明城市创建:一项没有止境的系统工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追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城市文明涵养的持久提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卫市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始终紧扣“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创建目标,制订《中卫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体制,接续实施文明城市创建“七大工程” “九大攻坚战”“六大提升行动”,凝聚各方资源,坚持靶向发力,统筹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着力打造文明中卫方阵、文明城市品牌。

中卫市还不断细化《中卫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清单》,建立“财政+创建”的保障机制、“测评+调度”的推进机制、“社区+单位”的捆绑机制、

“礼治+法治”的管理机制等,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创城工作提质增效,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得到实惠,看得见变化,感受到温度。

二、文明素质培育:激发文明创建的内在动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永远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角。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冯玉琴把爱心倾注在中卫市康养中心,用温暖呵护这里的每位老人;自治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周文军从事公益事业9年,募捐物资累计金额70万余元;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沙坡头区长安社区居民雷建国,古稀老人照顾患病妻子16年传为佳话他们向世人演绎了一座城市的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明城市创建的主题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城市创建不但要坚持为民利民惠民,突出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更要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

近年来,中卫市着力构筑“一城好人、满城春风”新时代道德高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寻找身边的“雷生勇”、点赞一等功臣撒占才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先后有6名志愿者、4个组织、5个服务项目、7个社区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自治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十佳”先进典型。

同时,在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0个、实践站511个,延伸建设沙坡头区雷锋纪念馆、中宁县南河子公园、海原县文化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基地(广场)45个,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

中卫市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快速响应机制,精准对接百姓需求,成立中卫市社工服务基地、社工实习基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周五有约”等志愿服务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用志愿精神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从“神经末梢上”入手,在“麻绳最细处”攻坚。中卫市出台《中卫市市民公约》《中卫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文明创建的“大道理”落到群众“小利益”上;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 设置“善行义举四德榜”,容失德者改错,让有德者有得;完善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等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完成市文化馆软硬件改造、市博物馆陈展内容提升项目;建成图书馆分馆、城市阅读书房、24小时微书房、共享阅读空间48个文明城市创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

三、办好利民工程:文明城市创建惠泽百姓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让群众尽享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果,赢得民心、群众满意,正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终极目标。

在创建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鲲鹏之两翼、流马之双轮,才能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卫市把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制订了《中卫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 开展生命线工程普查,实施城市路网畅通、基础设施补短板、智慧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塑造等十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中卫市完成了海绵型市政道路、排水防涝、火车站广场改造等项目,建成新墩桥、文昌桥、利民桥,对机场大道、平安路等10条出入城区道路部分路段进行维修,改造鼓楼东西南北街、丰安路等11条道路人行道,着力解决了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

同时,中卫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工实施“蚂蚁森林”造林裸露空地、生态驳岸等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补绿项目,对新老城区32处道路、公园广场绿化带缺株断带及斑秃区域进行补植补造,改造游园14处,累计绿化1028.61 亩,栽植树木和花卉6.07万株,铺设草坪和绿篱9.68万平方米、鲜花12.37万盆,城市生态持续改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体现城市的温度,对于细节的执着,是城市管理应有的“绣花”之功。

为解决城市的“如厕难题”,中卫市改造城区原有移动公厕,建设新式公厕63座,积极动员人流密集区的企事业单位、商户免费对外开放“共享卫生间” 29座。安装电子公交站牌54个,累计建设充电桩745台,新增施划机动车停车位

4206处;巩固提升“以克论净”环卫保洁工作成果,积极推行“垃圾不落地” 理念,城市环卫机械化清扫率达84.1%。坚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448项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域)通办”,22件事

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这些,展现了城市担当,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拥护和点赞。

步履不停,攀登不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 是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人人都是践行者和监督者。

文明风、和谐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卫市将全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卫篇章最华美的章节。

清风廉韵沁人心

湘潭市住建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综述

(2023年6月12日)

自5月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启动以来,市住建局以“弘扬廉洁文化,推进清廉机关建设”为主题,通过责任助廉、文化育廉、监督护廉等措施,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树牢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机关干部廉洁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了廉政建设浓厚氛围。

一、以活动助推廉政教育

“作为党员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为官从政必须懂得知足知止知戒,学会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自由、健康等人生账。”日前,市住建局开展“镜鉴”专项活动,对干部职工开展了集体廉政谈话。截至目前,市住建系统分级分层谈心谈话人数共281人,其中县处级11人、科级270人,敲响了廉政“警钟”。

机关是党员最集中、执政骨干最集中、权力与责任最集中的地方。市住建局始终抓好党委领导这个“火车头”,筑牢党组织这个“前沿阵地”,把稳党员干部这个“风向标”,夯实责任,抓牢抓实清廉教育。

在此基础上,该局在全局系统组织开展“镜鉴”专项活动、廉政参观活动、青年干部成长成才报告会、培训班清廉课堂等系列活动,将清廉教育蕴含于各式各样的活动当中,以活动促进住建干部职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引领住建系统上下闯新路、破险阻。

二、以文化培育廉洁阵地

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方能行动上自觉自律、规矩规范。

4月底,由市住建局质安监站举办的“清廉工地”建设观摩交流活动在市中医医院搬迁项目部举行,全市10个项目工地负责人前来观摩。作为湖南省清廉医院样本培树单位,市住建局全力打造“清廉工地”建设样本,筑牢思想上的廉政防线,促进项目建设规范运行。

工程项目建设体量庞大、程序繁多,如何强化对工程招标、验收决算、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督,防范廉洁风险,成为建设工地的“必答题”。为推动廉洁意识深入人心,市住建局全力打造“清廉工地”,通过制定一个“清廉工地”建设要点、开好每季度一次五方廉洁会议、作出一次廉洁公开承诺、建

设一个“清廉工地”宣传栏、开展一次廉洁风险排查,让清廉工地成为保证项目质量、安全和进度的重要手段。

“清廉工地”建设仅是该局文化育廉的一个侧面。今年以来,市住建局通过打造“三块阵地”,营造廉洁文化氛围,筑牢反腐倡廉坚固堤坝。

同时,市住建局通过将《清风常伴、廉洁齐家》倡议书发到每个职工家中, 设立清廉文化走廊、清廉书吧、清廉展板,将清廉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让廉洁文化阵地进职工家庭和机关场所,构建全方面育廉体系。

三、以监督确保廉字托底

“站位之问、能力之问、标准之问、姿态之问、清廉之问、大局之问,大家要对标对表,提高站位,时刻警醒,经常自查,通过提高政治‘三力’、常念纪律‘紧箍咒’,设置作风‘高压线’    ”深化作风建设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六问住建作风”,既敲响了全市住建系统干部职工心头的警钟,也拉开了住建系统作风大整顿的序幕,全局党员干部反思差距,全面全力改进作风、全面净化政治生态,激发干劲斗志,服务高质量发展,使“三牛”精神和“四敢”要求在住建系统生根结果。

住建部门是接触群众最广泛,服务市场最直接的民生部门、窗口单位,市住建局坚持以监督护廉,廉字托底、持续正风肃纪,全力构筑知敬畏、守底线、重操守的住建清廉本色。

“清廉建设的内核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着眼于实际,市住建局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坚决防止权力设租寻租。通过梳理分析住建职能职责及行政权力,明确14个重点科室、重点单位负责人为监督重点,抓风险排查;聚焦住建重点改革任务,抓权力监督;开展“推进作风大转变、服务全力拼经济”专项行动,抓作风督查。

排查廉政“高”风险点18个;对重点监督的9类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检查,抽查项目24个,发现问题10个并督促立行立改;截至5月局系统共开展廉政谈话203 人次,修订完善作风建设方面的制度9份住建领域的风清气正,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西峰区民族工作综述

(2023年6月5日)

西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近年来,西峰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开展“十进”活动的“12510”工作思路, 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为目标,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党对民族工作领导全面有力

西峰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四个纳入”“三个带头”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任务分解—清单交办

—分类指导—督查问效”工作闭环,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采取专项检查、重点抽查、会议约谈等形式,切实加大督导抓促力度。

2021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专题学习300余次,推动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上来。出台《西峰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点定位、统筹抓促创建工作开展。各乡镇(街道)也都及时成立创建工作机构,步调一致研究部署、谋划推进创建工作。全区上下真正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综合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促共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西峰区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创作发行《向幸福出发》《南佐村落、夯土下的诉说》等村歌,拍摄《向阳花儿开》《向阳花儿又开》等电影作品,制作《民族团结花开董志塬》《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

步示范区有我》《陇东年俗》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积极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全面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今年5月,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西峰区集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民族团结一家亲”三下乡实践及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营造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西峰的浓厚氛围。

全区已建成“一馆两村三园四校五区”及民族团结进步“十进”示范点30 余个,不仅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场所,也为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搭建了平台。

三、夯实各民族繁荣发展经济基础

西峰区将民族团结工作与项目建设、城市更新、农业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有效结合,始终把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民族工作的落脚点。2021年以来,累计向辖区内联合村、赵咀村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投入各类资金600余万元。

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建钢架大棚1586座、百亩露地蔬菜示范点7个, 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完成西峰区解放路等3个片区5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群众3600户。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健康西峰”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率达99%。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加,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四、深化主题活动促进交流交融

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深化拓展十大主题活动,策划了“石榴杯”主题书画展、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少数民族舞蹈大赛、民族特色美食烹饪技能大赛等活动。探索形成“五嵌入”“六推进”工作模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截至目前, 全区打造各民族“互嵌式”示范社区3个、“互嵌式”示范小区1个,“互嵌式” 社区创建做法被省民委表扬并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

坚持以法治理念推动民族工作,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区建成集综治、信访、维稳、司法、矛盾调处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西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积极探索“综治+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便民化、网格化、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在全区7个乡镇、6个街道、100个村、18个社区建立了“三位一体”民族工作网络、“四位一体”网格化工作联结机制、“多位一体”民情工作整合机制,不断推进城乡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五、加强宣传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西峰区健全防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涉民族因素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实行“日监控、周研判、月会商、季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将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三级管理网络和两级责任制中,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提高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弘扬社会主旋律。

持续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聘用专职律师进宗教场所担任法律顾问,为宗教界人士宣讲法律、解疑答惑。2021年以来, 累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9起(其中无重大案件),办理各级转办民族宗教信访件3件,办结率为100%。

双拥花开正盛  鱼水情深意浓

巴州深入推动双拥工作发展综述

(2023年6月7日)

巍巍昆仑山,见证拥军本色;滔滔孔雀河,高唱爱民赞歌。

巴州历来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深入人心。“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代新篇。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论述,诠释了新时代做好双拥工作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全州上下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自觉增强,军爱民、民拥军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军民鱼水情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进一步交融和升华。

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库尔勒市各级党员干部和学校学生都会到库尔勒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成为全州上下形成的国防共识。

库尔勒市依托烈士陵园、民俗文化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部队军史馆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和硕县投入两亿元建设马兰军博园,积极弘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和静县以“铁道兵文化” 为主线,建成烈士陵园,年接待群众2.8万余人次

发展不忘拥军,平时不忘战时。近年来,我州紧盯部队改革急需,想方设法为驻州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库尔勒市投入730万元为驻训部队修建营区和防洪设施,组织移建配电站,消除驻库部队的用电安全隐患;博湖县先后投入1925 万元为驻县部队新建训练基地;若羌县投入1.5亿元新建公租房供部队使用。

与此同时,大力解决涉及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库尔勒市接收安置随军家属48人,为634名现役军人的子女解决入学问题; 下发《库尔勒市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办法》,为792名重点优抚对象缴纳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158.2万元。

和硕县不断改善优抚对象住房环境,将优抚对象自建或购房补助提高到2.5 万元/户;若羌县、轮台县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提高到每人每年1.2万元;尉犁县发放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1100余万元。

车站、机场、医院,“军人依法优先”的标识引人注目;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家庭的门上,“光荣之家”的牌匾格外醒目。小小的标牌,承载的是社会对军队、对军人的尊崇和大爱。

军人身许国,全民尊其家。全社会崇尚英烈、维护军人职业尊崇的浓浓氛围和点滴行动,汇聚成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如磐伟力。

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驻州部队持续开展拥政爱民优良传统教育,视巴州人民如亲人、把驻地当故乡、为社会作贡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近年来,巴音郭楞军分区先后投入4000万元支持地方乡村振兴,协调各驻州部队与驻地乡村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帮扶协议,累计购买当地农畜产品价值4.7 亿元;驻州部队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公益行动,建立专项助学基金,累计投入350 万元资助我州贫困学生4051人,无私关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驻州某部以建制团为单位包联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曲惠镇、乃仁克尔乡各村,投入260余万元支持当地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民生,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和静县驻县部队形成常态共建机制,结成85个军民共建对子,共建12 个文明乡镇、21个文明社区、20个文明村、60个文明行业。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新的征程上,军民的情谊更加浓厚。“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强军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把开展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长期战略任务,树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做到围绕发展抓双拥, 抓好双拥促发展,不断推动全州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巴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提效能求实效  争一流促跨越

2022年漳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综述

(2023 年 6 月 15 日)

今年4月28日,福建省委省政府通报2022年度全省绩效考评结果,漳州综合考评成绩位列全省第二。其中,指标得分全省第一,公众评议得分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正向激励全省第三。5月30日,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通报2023年度第一季度绩效指标考评情况,我市季度考评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漳州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当年在漳州调研机关效能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开展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效率问题,解决廉政问题,解决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效能建设一定要讲求实效、注重实效”“考核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依归”,一以贯之推动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不懈强化“马上就办”、优化绩效管理、加强督查问责和受理投诉,推动全市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有力有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马上就办”蔚然成风、效能制度配套完备、绩效管理精准科学、效能督查有效有力、政务服务覆盖全面、便民服务规范高效通过持续深化提升和宣传推广,机关效能建设在漳州广泛深入人心,全市构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效能建设机构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系统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格局。

2022年,全市机关效能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深入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持续提升机关效能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力服务与保障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

一、践行“马上就办”政务服务统一规范

“我们整个项目现已全面开工建设。”让远荣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虞字明没想到的是,如此大的项目,从交地到开工,竟然只用了一天时间。

该项目位于龙海区浮宫镇,总投资12亿元。2022年10月14日,在签订完国有建设用地交地确认书当天,虞字明同步拿到了“不动产登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证书,项目

随即开工建设。

这是我市“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的又一次尝试。虞字明表示,“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让他看到了漳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决心。

马上就办提效能,担当作为谋发展。2022年,漳州各级政务服务部门深入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对标上级要求、对比先进地区、对照企业和群众需求,全力打造“便利漳州”。

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在“放管服”改革后,推进全省第一部规范政务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漳州市政务服务条例》由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推动制定

《福建省政务服务“省内通办”管理要求》,全面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标准事项工作,建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行政服务体系。

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审批事项全部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闽政通” “漳州通”,行政许可类事项全流程网办率占比达91.4%,“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5.6%。布设300台“e政务”自助机,实现高频事项“一机办”;建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全面推进政策兑现向企业“免申”、平台“智能”、资金“快达”提速转变。

政务服务监管获得肯定。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章审批、超时默认、默认追责”等“五项制度”改革,获省政府办公厅《今日要讯》专刊推广。依托全省行政服务中心远程视频监督系统,对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作风和服务质效进行常态监督,对审批事项办理实行全过程电子化跟踪督办,抽查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审批卷宗。推动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交叉体验”等内部监管机制。

便民服务成效保持全省前列。在全国率先推行“一键转接、三方通话”, 有效提升非警务事项的分流处置效率,并持续优化12345与110、119联动对接机制,实现紧急类事项无缝对接、快速处置。争取全省12345“一张网”系统试点, 探索“热线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模式,在去年9月份全省系统建设视频会上做试点经验交流。

机关效能无小事,马上就办展作风。一个个大项目落地、一个个群众好评、一个个上级肯定,折射出我市广大干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高效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的显著成效。

二、服务发展大局绩效管理务实精细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展现了雷厉风行、紧抓快办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为民情怀。而绩效管理,则凸显了服务大局、务实精细的干事智慧。

发展目标出题目,绩效改革做文章。2022年,市委市政府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深化绩效管理改革,努力创新构建绩效管理模式,覆盖全市党政各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考评“指挥棒”作用,通过一系列漂亮的“绩效组合拳”,引领各地各部门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争创一流,助推各项重大任务落实生效,为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作风改进等方面贡献出了独特的“绩效力量”。

数字建设提效能。以构建“福建省经济社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市县板块为契机,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七比一看”竞赛、培育壮大千百亿产业集群等中心工作,筛选58项具体指标构建形成漳州模块特色指标体系,实现指标常态化推送,精准展现我市“七比一看” 竞赛和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最新成果。

闭环管理提效能。在细化分解120项省考任务,逐一明确挂钩市领导和责任单位,在任务推进中强化目标引领、优化过程管理,以月度分析、季度考核、年度总评确保“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建立绩效考评、评先评优、记功嘉奖贯通机制,实施奖罚分明措施,直接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在2022年省对我市96个考核指标中,56个进入全省前三。快准严实细打赢了多轮疫情歼灭战,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三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改革创新提效能。漳州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认真总结近年来改革创新项目培育经验,优化完善全市改革创新项目化提升机制——年初,引导各职能部门每年度谋划一项改革创新项目,以群众呼声强烈处为着力点,在改善政务服务薄弱环节、重点环节上下功夫、提效能。年中,从全国、全省党校系统、各大名校邀请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法学等领域专家,会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组成专家评审团,从理论高度、科学规律和群众视角,多轮次评估和完善改革创新方向与细节,使之更好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主动向上汇报、争取支持,中菲“两国双园”、促进外贸、探索漳台融合发展新路径、“5G+智慧急救”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

12345与110对接联动多项做法被国办肯定,漳州林业地票改革被省委和省政府发文推广。在全省绩效考评改革创新项目评审中,2021、2022年连续两年位列设区市第一。

聚焦民生提效能。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倾听民意,坚持把公众评议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形式,在绩效考评中赋予较高的分值比重,并每年组织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经营者和城乡居民群众等至少20万人次对县区和市直单位开展评议,将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反馈给县区和相关职能单位,促进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提升绩效,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注重精准发力效能督查灵活有效

效能建设的漳州实践,成为一堂锤炼和改变工作作风的大课堂,也成为一面折射政府行政提速增效、干部作风大转变的镜子。而最大限度地转作风、提效能,离不开精准发力、灵活有效的效能督查。

“没想到这个老大难问题,你们真给解决了。”用上了期盼已久的天然气, 南靖县汇和新城小区的居民们喜不自禁、连声道谢。

2022年,针对南靖县汇和新城小区长达4年未能开通使用天然气问题,市、县两级效能办直面问题矛盾,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以力求“最短时间通气”为目标,推动南靖县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就转供协议、管道验收与交接、工程债务处置等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并将整改工作纳入月度重点内容, 按旬跟踪督办,最后仅用2个月就帮助小区居民解决这一急难愁盼问题。

2022年,效能督查聚焦发展重点、改革难点和民生堵点,强化线索问题核查,既督任务、进度、成效,又查认识、责任、作风,精准问责和通报一批工作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反面典型,有效保障“抓具体、具体抓、抓到底、抓到位、全覆盖”,有力推动决策落地、政策落实、解决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和提振干部精气神。

聚焦中心工作抓督查。充分发挥效能督查“利器”作用,聚焦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文明创城、稳经济政策落实、专项债支出使用、重点项目推进、作风纪律等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采取点穴式、体验式、“四不两直”等形式组织开展效能督查16次,发现问题92个,发送督办函19份。对重点督查任务建立专班跟踪、长年跟效、督帮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效能督查与协调服务并举, 力促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事项“快准狠”落实。

注重服务基层抓督查。着力下沉效能督查工作重心,通过推动典型案例重

点突破,从具体“小切口”入手打通民生领域和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紧盯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华安龙翔实业、平和中晟燃气、诏安溜溜梅果园等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开展跟踪督办,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按规定及时办结效能投诉件114件(含省转办件18件),跟踪督办12345重点诉求件,有力保障重大活动维稳大局。

突出奖优罚劣抓督查。在效能督查中坚持负向惩戒与正向激励并重:对负面典型予以通报或效能问责,2022年来共效能问责74起,其中效能告诫11人、通报批评21人和1个单位、诫勉教育41人;对正面典型予以表扬或正向激励,2022 年《漳州6·15》效能工作简报实行“每月一主题”,分别以“一县一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四大经济”“民生保障与改善”为主题,筛选刊登效能督查中发现的各级各部门提速增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报送国家、省级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全省学漳州,漳州怎么办”。对于这一重大课题,漳州的回答是:效能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还在继续深入。漳州全市上下正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全方位对标对表先进,积极打造效能建设制度完备、绩效考评精准、社会监督有力的机关效能建设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铁腕整治守护民生福祉

凤翔区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综述

(2023年6月15日)

为辖区1315户业主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保障群众权益;创新“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药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时限从60天压缩到20天以内;从严从快查处彪角镇某村民小组组长截留挪用村民天然气安装款和姚家沟镇某村干部违规出卖土地私分款项问题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凤翔区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有效根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突出“四个抓手”(抓部署、抓自查、抓整治、抓问责),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严查群众身边“蝇贪蚁腐”,严惩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推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提高站位抓部署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得靠好作风来保障。特别是如收了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卡的“四风”问题,必须钢牙啃硬骨、重拳破沉疴。

在省市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安排后,凤翔区纪委监委迅速行动,立即召开区纪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工作安排,并专题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同时,该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成8个小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8篇,提早摸清底数,为专项整治方案制定和工作开展提供了遵循。

“我们还立足近年来专项整治的工作成效,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区级实施方案,将中省重视、群众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乡村振兴领域专项整治,细化分解为乡村振兴和村级‘三资’管理两个领域。”凤翔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经过专门征求各牵头单位意见建议,再次修改完善后予以印发,促使责任更明确、任务更清晰、整治更精准、推进更有力。

二、聚焦重点抓自查

“我们终于拿到房产证了!”前不久,凤翔区西城国际、秦都大厦、凤林家园一期3个住宅小区的1315户业主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这是今年凤翔区纪委监委在扎实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针对群众住房办证难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多方对接协调,完善工作资料,而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全面深入排查问题,印发工作提醒,督促各责任单位按照边查边改边提升的工作思路,运用走访调研、座谈了解、查阅资料、工作检视等方式, 全面深入自查排查各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做到底子清、问题明。”凤翔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已完成第一轮问题排查,共摸排问题56个,其中共性问题27个、个性问题29个。

与此同时,凤翔区纪委监委还坚持运用清单管理,扎实推进整改。“我们对自查排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判,摸准症结、查清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精准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台账,确保真正把存在的问题改正过来。”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共制定整改措施67条,已完成整改问题20个。

此外,在全面自查排查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工作中的短板不足和重点岗位、关键环节上的隐患风险,凤翔区纪委监委还安排各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 结合各监督单位职能职责,排查更新廉政风险点133个,摸清可能滋生腐败的风险隐患,为后续问题整改和精准监督提供可靠依据。

三、多措并举抓整治

监督执纪是纪检监察系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凤翔区纪委监委结合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聚力主责主业,多措并举抓整治, 努力让监督执纪达实效。

“我们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举报方式,列明各领域整治的具体内容和牵头单位,统一设置区纪委监委举报电话、邮箱和二维码,方便群众举报反映问题。” 凤翔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凤翔区纪委监委坚持把严肃监督执纪问责作为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的有效方式,从严落实。“区纪委监委持续对各领域牵头单位进行全覆盖式督导检查,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纠偏,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各镇纪委立足监督第一职责,将专项整治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畴,紧盯各领域的重要环节、重点岗位和对象,切实把监督挺在最前面。

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根据巡察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凤翔区纪委监委深挖细刨,从严从快查处彪角镇某村民小组长截留挪用村民天然气安装款和姚家沟镇某村干部违规出卖土地私分款项问题,追回并返还群众涉案资金20余万元,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督促案发单位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形成了强

烈的警示震慑效应。

据悉,凤翔区纪委监委多渠道摸排和处置问题线索,全力推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今年以来,全区共立案查处6个领域违规违纪问题15 件15人,已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2人。

扬帆起航风正劲

郴州市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3日)

近日,中共郴州市委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对2023年一季度全市“四敢”先进典型通报表扬的决定》,对在办好旅发大会、打好“发展六仗”、推进高质量发展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攻坚、成效良好的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今年年初以来,这四个“敢” 犹如奋进之歌,激励全市上下以奋发图强的状态、奋勇争先的干劲、奋不顾身的担当,全力以赴推动郴州高质量发展。

人心齐促事业兴,事业兴必须作风正。近年来,郴州以深化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为抓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全市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一、坚持政治引领筑牢作风建设根基

3月21日,市委书记吴巨培率队来到桂东县,对桂东县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检阅检查、督导督战。

督战是郴州一项创新举措,2022年,郴州曾以市委督战会议的形式,对全市11个县(市、区)和自贸区郴州片区(高新区)、郴州经开区进行全面督战。今年湖南省第二届旅发大会在郴州举行,市委主要领导又率队督战11个县(市、区),“面对面”找短板,“硬碰硬”查问题,“心连心”聚力量,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坐不住、放不下、等不起、拖不得”的优良作风。

郴州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 纵深推进作风建设。郴州市委坚决扛起作风建设主体责任,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政治建设考察和年度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 并出台了《中共郴州市委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职责相贯通,形成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推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郴州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 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去年3月全市文旅项目、城市大提质大融城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市委书记吴巨培仅用一支麦克风即宣布开工,10分钟就完成了2个开工仪式,刷爆朋友圈。高质、高效、务实的做法广受好评,谋事想事干事干成事的作风也被传导给了各级领导干部。

郴州创新的“137”工作法,更是激发出广大干部“走路一阵风、工作往前冲”的工作作风,“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跟着一级走”,成为引领郴州高质量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翻开2022年成绩单,郴州创造了GDP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等9项经济指标全省第一,固投增速等7项全省第二的历史好成绩,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今年,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多次深入开展沉浸式、穿透式、蹲点式调查研究,围绕解决新老问题,聚焦主题,精准点题,直面问题,系统破题,上下答题,先后为百姓和企业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二、靶向纠治“四风”着力清除作风顽疾

“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北湖区委原书记蒋利民干预插手工程项目为亲友牟利问题”“郴州经济开发区党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主任靳卫利用影响力为其子承揽工程项目牟利问题”3月29日,郴州市纪委监委通报了5起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亲友牟利典型案例,充分彰显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定力和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坚定决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郴州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老问题和新情况,以钉钉子精神纠“四风”树新风,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2022年9月,郴州聚焦理论学习、执行中省市决策部署、联系服务群众、履职尽责促进发展、文风会风、纪律作风6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深化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出台干部作风建设“十严禁”规定, 成立由市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市、县两级牵头组建69个明察暗访小组,对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处理党员干部406人,免职停职24人。

2022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扎实开展违规收送红包礼金、违规征订报刊加重基层负担等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整治“庸懒散”提振精气神专项行

动,建立推广“码上监督马上办”在线投诉机制,全市共发现“庸懒散”问题线索269件,处理371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43人,挽回经济损失757万元。今年3月,郴州又在全市部署开展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亲友牟利专项整治,出台《关于护航“身在郴州、办事无忧”一流营商环境“十严禁”》《关于防治利用领导干部名义“打牌子”“提篮子”的十条措施》,切实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郴州开展了“七减”行动和整治借调乱象,全面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全市性会议和时长下降28.1%、32%,文件印发数量减少37%,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清理清退工作群组6000余个,全市范围内清退借用干部1300余名,有效解决基层人手不足、机关人浮于事的问题。

此外,郴州还对督查事项实行年初计划管理、清单管理,市本级仅按规定保留督查考核事项18项,郴州督检考事项连续多年为全省最少的市州之一。创新推行“机关食堂一卡通”,实现市、县、乡镇三级数据互通,目前已覆盖900 多个机关事业单位,超过4.27万名干部职工使用“机关食堂一卡通”。建立“双通报”制度,共对26家单位通报表扬、9家单位通报批评,让干得好的“有面子、有帽子”,对干得不好的“打板子、抽鞭子”。

三、整治身边歪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宝安岭村改厕工作任务50户,目前仅完成28户,是什么原因?”近日, 苏仙区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走进飞天山镇宝安岭村,发现该村落实“厕所革命” 民生工程工作严重滞后。

经过深入调查,原来宝安岭村地处山区,由于缺水、地势险要和长居住户不多等原因,一直有单独修建旱厕的传统。下发整改书后,宝安岭村召开村民会议,在大部分村民同意村里修建公厕计划后,积极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尽快落实修建公厕计划,着力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厕所虽小,关系民生。近年来,郴州市纪委监委以厕位、学位、床位、车位,以及惠民惠农资金“一卡通”、社保基金、医保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作为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坚决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郴州还深化纠树并举、注重严管厚爱,形成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常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反复敲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检视、靶向纠治。2022年以来,郴州共查处违

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42起,处理652人,其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处理245人。以整治群众身边“歪风”,助推作风转变,引导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郴州

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敢为的十条措施》等文件,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严查诬告陷害等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2022年,全市共容错免责13件,对20人免责追究或从轻处理,为15人澄清正名,为3.76万名干部精准出具廉政意见,提出暂缓或否定性意见340人。

四、深化系统治理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4月13日,郴州市纪委监委组织全市近200名领导干部到资兴市人民法院旁听郴州市委原副秘书长郭薪受贿案庭审。当天下午,郴州市纪委监委又在郭薪曾担任县委书记的嘉禾县,召开领导干部“镜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

当天,郴州市纪委监委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嘉禾县“镜鉴”以案促改专项活动。接下来一年里,嘉禾县除了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外,还将组织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一次集体谈心谈话、开讲一堂廉政党课、处置一批问题线索、启动一项专项整治、完善一批制度机制。通过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深入查找问题根源、梳理风险漏洞,不断修复和净化嘉禾政治生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是郴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手段之一。近年来,郴州多次开展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拍摄警示教育片《底线》《失守的家风》及微电影《系不上的扣子》,编发领导干部忏悔录,推动案件旁听常态化,用身边事教育警醒身边人。

认真研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违纪违法案件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查找症结,补齐短板,健全制度。郴州出台了《关于对全市重点领域安全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腐败问题开展特别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背后的责任问题、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出台了《关于重申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开展违规发放奖金及津补贴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面堵塞制度漏洞,扎牢制度笼子。

与此同时,郴州不断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深化清廉郴州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贯通起来,举办“传承正气家风共建清廉郴州”宣讲会,挂牌“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等16个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培养选树各类清廉单元示范点200余个,筑牢廉的根基,不断增强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郴州将持续在深化作风建设中下更大功夫,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以作风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厚植党在郴州的执政基础。

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

乌海市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综述

(2023年6月7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家庭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

家教家风活动,激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池春水”,让优良家庭家教家风“走” 进大街小巷、“吹”进千家万户,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传递榜样力量

“最美家庭”诠释好家风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作表率   ” “维护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只有

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社会也才会更和 谐 ”

5月17日,“激扬家国情奋斗新征程”2023年我市“最美(五好)家庭”揭晓仪式暨家风家教宣传月主题活动举办。活动现场,自治区“五好家庭”郭忠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肖翠平家庭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家风故事;揭晓了2023年我市“五好家庭”10户、“最美家庭”7户。这些家庭成员用凡人善举讲述着乌海家庭的最美故事,展现着小家大爱的强大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多年来,市妇联联合市文明办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有计划、分类别、不间断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寻找,引导广大家庭培育优良家风,促进家庭文明。

寻找中,一批批“最美家庭”脱颖而出——

王乐家庭恪守诚敬勤勉的优秀家风,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王乐饮水思源反哺社会,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社会责任;韩在玲是纳税人喜欢的税务工作者,是同事敬重的好大姐,是丈夫心中的好妻子,是儿子深爱的好妈妈,更是公婆疼爱有加的好儿媳;70多岁的褚立志老人义务修路,夫妇俩辛勤劳作,将原本满是碎石的道路慢慢铺平;退休工人孙国军为群众义务理发,每次理发他都很认真地对待,有的人行走不方便,他就上门去服务榜样是一座灯塔,给人方向,激励前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4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五好文明家庭”,86户家庭荣获自治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五好家庭”,

市级“最美家庭”及标兵户、“五好家庭”593户。这些家庭成员用自身优良的家教家风,展现当代家庭文明风采,凝聚和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为推动乌海高质量发展贡献家庭力量。

“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选树‘绿色家庭’、推选‘书香家庭’等特色创建活动,培育和宣传新时代文明家庭观,带动更多的家庭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形成人人学习‘最美家庭’,家家争做‘最美家庭’ 的浓厚氛围。”市妇联家庭儿童部负责人宋秀兰说。

抓好教育指导

凝聚家庭教育合力

“我发现跟儿子沟通很难。上次他考试考得不好,我们也没发脾气,就是问他为什么没考好,孩子却特别抵触。”近日,海勃湾区妇联携手蓝天社区开展“完整的成长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现场,家长向家庭教育专家咨询问题。

生活中,一些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却心有余力不足;一些父母忽略对孩子身心健康、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的关注,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养而不教”,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针对普遍存在的教育难题,我市积极开展线下线上家庭教育服务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

今年以来,市妇联组织我市家庭教育指导者参加“依法遵纲科学施教”家庭教育指导者线上培训5期,共计10节课,来自镇(街道)、村(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的负责人3000余人参加了线上培训。

社区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市所有社区均建立了家长学校, 为家长提供就近的、面对面的、科学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打造“在你身边”家庭教育服务新模式,让科学家教理念传播开来。

近年来,我市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拟定相应的授课计划,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农区活动,以“妇女之家”、社区家长学校为依托, 组织最美家庭“智慧妈妈”宣讲团,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宣讲活动,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一对一地开展分享、咨询、交流活动,积极帮助和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推动家庭教育更上一层楼。

建强平台载体

培育家庭文明风尚

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与教育等部门合力推进,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体系,各级妇联组织把家庭文明工作作为创新妇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持续广泛开展“书香伴童年”亲子阅读活动,举办家庭读书会、亲子阅读展示大赛、“故事妈妈成长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家风家教宣传月”等活动, 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家风家教内涵。

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 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理念,从阵地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载体等方面,全面加强社区(村)家庭教育服务站点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海勃湾区37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乌达区21个社区和1 个行政村、海南区1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实现城镇社区、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全覆盖;创建了自治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和自治区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6个。

同时,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坚持面向家长、面向家庭、面向儿童,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依托遍布全市各社区的“妇女之家”建立“巾帼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聘请我市教育、卫生、文化、法律等方面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热心家庭教育的人士担任巾帼家教志愿者,并为志愿者颁发家庭教育骨干教师聘书。目前,各级妇联组织共聘请家庭教育志愿者110人,有效发挥家庭和志愿者的作用。

我市还依托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着力点,结合家庭的实际需求,宣传好科学育人理念,不断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开展各类家庭教育讲座及活动120余场次,覆盖家庭1万余户。

围绕家庭教育,全市各级妇联持续开展“书香伴童年”亲子阅读活动;举办家庭读书会、亲子阅读展示大赛、“故事妈妈成长营”等,通过各种活动平台的建设,带动更多家庭重视阅读,以书香家庭建设推动“书香乌海”建设。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随着我市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良好家风将不断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为全市汇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云帆征沧海兰台谱华章

定西市档案工作综述

(2023年6月9日)

2022年,定西市档案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市档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总体目标,认真谋划实施“13345”(一个原则、三项建设、三级创建、四类宣传、五项措施)工作方略, 以档案系统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保障体系“五大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合力推动, 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成效,全市档案事业全面步入高质量追赶发展轨道。

一、早谋划、快行动,确保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

全面融入追赶发展战略,将档案工作置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 高度聚焦追赶发展中心任务,找准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时间谋划、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督导、第一时间落实,真抓实干说一件干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市委办公室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市党委办公部门“四办”“三服务”工作提质提效提标的若干规定(试行)》,确定11项档案工作提交室务会审议清单,定期研究、定期调度、定期盘点,有效推动了档案工作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的全面落实。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和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召开后,迅速组织召开全市档案工作会议,印发工作要点、制定责任清单,灵活运用督考抓手,确保了档案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组织协调有力、工作推进高效。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档案业务工作,快速机动完成档案安全专项检查、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档案室创建达标、档案主题展览、年终督导检查等工作,做到率先干在前、走在前。定西市在2022年度全省档案工作综合检查考评中获“优秀”等次。市档案馆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十五批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二、抓重点、解难点,推动业务建设整体上台阶

充分发挥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平台抓手作用,将档案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按季度进行分解,层层细化落实到县区、部门、乡镇、人头,倒逼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真正将档案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全市档案基础业务得到明显提

升。标准化治理方面,制定印发《定西市档案“八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

《档案法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整改国家档案工作综合检查和全省档案工作专项检查反馈的4个方面问题,全市档案部门组织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19次, 累计检查单位665个,整改具体问题5类239条;修改完善档案政务服务事项12项, 建立权责清单,统一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了“一窗办”“一网办”。规范化管理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充分发挥档案馆专业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业务进行全方位指导,市直75个单位制定了文书档案分类方案、文件资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三合一”制度,文件资料立卷归档、集中保管和数字化实现了“当年清”,7个县区、119个乡镇和188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两类档案”归集整理。年内创建示范档案馆2个、规范档案馆2个、省特级档案室8个、省一级档案室19个、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省级试点3个,创建数量和质量排名全省各市州第一位。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市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配备了专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市档案馆接入全国档案资源查询平台,将馆内信息化建设纳入市级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3.3%,基本实现全文电子查阅;各县区数字化率平均达到60.6%,实现任务过半既定目标,排名全省前列。市直机关单位全部启动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面完成年度档案数字化任务。项目化带动方面,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全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并正式开建,岷县档案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共推荐上报国家档案科技项目2项、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12项,指导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1项、省级档案科技项目3项,建立市级重点项目资源库,储备项目6项,档案科研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节节高”。专业化队伍方面,积极组建全市档案人才专家库,吸收档案业务骨干43名,随机抽选参与档案业务指导、创建达标、评估验收等工作。市档案馆馆长在全省档案局长馆长培训班上交流授课,为全市档案业务提升培训开好局,全市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14期、培训1600余人次,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勇担当、求突破,服务中心大局取得新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精神,组织开展红色档案调研征集工作,市、县区分别建成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同时全面接收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市委办公室、市档案馆联合筹办“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主题展,被市委确定为“喜迎二

十大、我们这十年”主题宣传系列活动之一。展览以大量图片、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市(区)直200多家单位学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参观展览,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成为当前全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定西故事、展示定西新形象、传播定西声音的新阵地, 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特殊作用。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立足地方特色和发展成就,持续用好用活档案资源, 共出版编研资料14种,举办展览15个,拍摄专题片9部,有效发挥了档案文化宣传带动功能。大力推广阳光服务、预约服务、异地服务和假日服务,全市8个综合档案馆共接待查档9124人(次),调阅档案2万多卷,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档案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创方式、拓渠道,档案工作宣传展现新气象

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传承与弘扬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持续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全面提升。精心举办“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创拍档案宣传微视频14个,通过微信公众号、新定西视频号和定西观察官方抖音向社会全面发布,档案宣传受众面得到明显拓展。全市档案系统在各级党报党刊刊登讯息6篇、在《中国档案报》刊登工作信息10篇、中国档案资讯网发布工作动态12条、甘肃档案信息网156条、市档案信息网518 条、向省委办公厅报送档案决策参考信息12条,特别是市档案馆在《中国新闻报》《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关于“奋进新时代档案颂辉煌”主题展览报道,有效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传播力。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获2021-2022年度“中国档案杂志社先进集体”和中国档案报社“发行先进单位”。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通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奋力书写了档案事业追赶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的征程上,全市档案系统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三抓三促”行动为牵引,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不断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链”上发力蓄势崛起

吕梁市全力打造九个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发展综述

(2023年6月15日)

仲夏的吕梁,处处生机勃勃。

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恳谈会,吹响了转型项目创新加速的号角;赴长江三角区经贸交流,迈出了开放合作的阔步。一批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笔笔重大投资持续加码一幅开放自信、热潮澎湃的经济图景在吕梁大地铺展。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新兴产业具有技术性强、成长性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九个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 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铝镁、特钢、装备制造、氢能、煤成气、碳基新材料、固废利用、白酒、医药等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和总体思路。全市上下深入持续开展产业赋能行动,以强韧工业经济稳住大盘,以产业创新集群激发潜能,既守住传统产业的基本盘,更重视通过转型升级、迭代更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以产业链培育为聚焦点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吕梁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市上下矢志推进转型发展, 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战略支点定位,同步推进“两个转型”,努力构建铝镁、特钢、装备制造、氢能等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重塑了吕梁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把产业链培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去年全省召开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会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安排部署,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照省级10条重点产业链,提出实施“10+8”重点产业链, 2022年7月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吕梁市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关于成立吕梁市特钢材料产业链工作专班等十八个工作机构的通知》, 以及各个产业链的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市长张广勇任总链长、分管领导任链长,明确了链主企业和市领导领衔推进机制,督导推进建机制、组专班、定清单等重点任务落实,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县区主体、企业融入、专家参与的培育机制全面建立。

增强产业链韧性、激活内生动力,着眼于中长期的部署扎实推进。今年,

我市结合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打造氢能、铝镁、特钢、煤成气等九大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 强化“链主”企业培育,明确链主企业标准,并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吕梁市支持氢能产业若干政策》,在资金、土地、标准化厂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2022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氢能产业专项资金,对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加氢站建设、加氢终端等进行补贴;吕梁经开区对美锦氢能汽车组装生产线实行当年免费使用标准化厂房。铝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资金补助实行“一事一议”,对已引进的汽车高端轮毂项目,生产每只补助6元; 对去年上马的3D打印等项目实行三年内低租金使用标准化厂房。对省重点产业链上企业,在获得省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市级再配套30%。对占地较大的特钢产业项目,市级统筹调剂土地规划指标。白酒产业链方面,市政府印发《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支持政策》,加大优质酿酒高粱扶持力度,出台补助政策,高粱保险全市覆盖, 参照玉米保费25.2元/亩标准,按照市、县、农户1:1:1的比例分担,产业发展的重点更加突出、方向更加明晰。

二、以企业培育为着力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吕梁经开区的美锦氢燃料商用车核心零部件生产车间里,精密加工设备发出轻声的嗡鸣,机械手臂伸缩旋转,曾经拉煤的大排量柴油重型卡车,经过氢燃料电池重卡底盘总成装配、改制、检测、调试后脱“碳”换骨。作为吕梁第一条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线,该项目的一期一阶段已实现年产2000套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5000套。全力“跑起来”的氢能企业不只一家。在孝义鹏飞集团,搭载自主研发电堆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的百辆氢能重卡汽车正马不停蹄地飞驰在运输一线。作为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鹏飞瞄准“气—站—用—车”全产业链发展,抢滩布局氢燃料汽车供应链,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年内计划建成投运年产30万辆、一期年产3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和系统制造项目,同时成立万辆氢能重卡智慧物流公司, 打造“零碳”物流园区。

“政府的支持,为我们的前期推广和示范起到了良好的助推效应。”鹏飞集团高纯氢项目负责人常成由衷地感慨道。为了推动氢能产业做大做强,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氢能汽车的推广与应用,除了将开通离石区下楼桥至西崖底氢能示范公交线路之外,我市还规划了孝义—柳林、交城—中阳、交城—兴

县等多条氢能重卡示范应用线路和吕梁宾馆—国投财经中心2辆氢能通勤

车,以及市区内氢能中巴公务车的示范应用线路。与此同时,市财政投入1 亿元用于支持氢能重卡汽车的示范应用。孝义市作为氢能专业镇的主体,按照和吕梁市财政1∶1的方式予以同样金额的补贴。

政策的精准匹配,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体现出其对产业发展的先导和指引作用。按照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我市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探索“政府+链主+园区或基地”发展模式,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链汇聚,加快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强化产业链协作配套,持续推动产业链整体质效提升。特钢材料产业链,以吕梁建龙和中阳钢铁为链主企业, 围绕“铁矿石——特殊钢、精品钢冶炼及压延——零部件加工及装备制造”链条,打造精品钢、高端冷轧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氢能产业链,以美锦集团、鹏飞集团为链主企业,以“一体两翼、三港四链”为发展战略,实施全产业链发展;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以山西中铝华润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发展“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以孝义市东义镁业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发展“金属镁—镁合金—镁精深加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以山西新龙重工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重点推进新龙重工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链,以鹏飞集团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重点带动我市现代煤化工链上企业转型向低碳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碳纤维、人造石墨、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碳化硅、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高端聚烯烃等碳基新材料;白酒产业链,制定《山西吕梁酿酒产业“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增白酒企业32户,新增白酒产能4万吨;固废产业链,加快推进文水固废资源化利用交通科技园、兴县臣功固废综合处置利用二期、山西国金电力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现代医药产业链,重点盘活吕梁中药厂,做强交城新天源、文水康欣药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 推进康能药业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转型的新标识,以氢能、煤成气、碳基新材料、固废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集聚成链,正成为吕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以提质增效为突破点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板

你能想象吗?把一卷坚硬的钢铁盘卷拉拔至0.4毫米的细丝,并且一拉到底

还不会断。在首届“山西精品”授牌仪式上,中阳钢铁产品拔丝用Q195WD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被授予“山西精品”称号。

为什么中阳钢铁能够将科技含量、附加值并不高的产品做成“精品”?在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的热轧圆盘条生产线,工人们正在加足马力赶制订单。钢轧二厂厂长郭建平介绍,拔丝工艺看似简单,但是对母材的要求非常严格,Q195WD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在高速拉丝过程中能做到一拔到底,能从直径6.5毫米拉至直径0.4毫米,并且拉拔后的性能稳定达标,实现锌层利用最大化。“标准和创新是中阳钢铁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我们进一步对标国标,完善、升级企业内控标准,着力构建全要素、多层次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智应表示。

以产业链为主线,畅通上下游,以提质增效为突破点,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正成为加快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强大助推器。目前,我市有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90户,其中省级“链主”企业2户,省级“链核”企业6户。2022年,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完成产值473亿元,同比增长15.9%;特钢产业链完成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0.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完成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52%;光伏产业链完成产值28.9亿元,同比增长45.2%;风电装备产业链完成产值8.7亿元,同比增长16.2%;氢能产业链完成产值7.8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全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着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和指导力度,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航宇新材料智能制造研究院(山西)有限公司由中国航天十二院提供科研技术支撑,总投资1.2亿元的航宇新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项目已投产,总投资2.3亿元的航天航空精密铝材制造、总投资8亿元的香港微硬铝镁合金压铸件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孝义鹏飞集团与申能集团合作研发出的全球首套250kW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已发布,搭载自主研发电堆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的百辆氢能重卡汽车已率先投运。

培育竞争新优势,御风而行向未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链引擎的强势助推。全市上下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蓄势赋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绷紧安全弦织牢责任网

海勃湾区安全生产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4日)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条主线,主动履职,积极作为,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坚持统筹协调

构建应急管理大格局

海勃湾区充分发挥安委办协调职能,根据全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制定了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推动全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精神,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同时,海勃湾区印发《海勃湾区安全督察制工作方案》,构建坚持反复工作、坚持灌输意识、坚持敲响警钟的自上而下工作主线和提升发现问题能力、隐患治理能力、安全水平能力的自下而上成果主线,完善了月通报机制,进一步夯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督责任、企业主体责任。

紧盯重要节点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海勃湾区结合各生产经营单位建设活动进入高峰、企业大面积复工复产、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各类风险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要求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国务院15条硬措施、自治区53条配套措施和我市65项具体分工,组织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大检查期间,全区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99家次,查整隐患550项,累计罚款42.88万元。

为了抓实安全生产基本盘,海勃湾区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了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逐条推进工作落实。排查期间累计检查发现10 条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5条;组织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矿山安全综合整治,立案数量7个,检查企业3家次,发现问题隐患18条, 已整改8条,下达整改通知书3份。

聚焦重点领域

持续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海勃湾区部署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督促各有关部门在全国两会前对所管领域进行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盯办,对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日调度”,不折不扣推动当前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海勃湾区还开展各行业领域在建工业企业项目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强化作业现场风险辨识,规范技术交底与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防护设施, 强化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危险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企业安全防护能力,增强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压实工作责任

推进“生命通道”专项整治

为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住宅小区消防通道管理,海勃湾区全面清理整治违规堵塞和占用消防通道、车道等行为,保持消防通道时刻畅通, 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小区“生命通道”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形成整治合力。

随后,区安委办牵头组织各责任部门开展小区“生命通道”专项整治行动, 扎实有力推进各居民小区消防安全工作。截至目前,第一阶段摸底调查工作已完成,391个小区实现全覆盖,共排查隐患801项。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隐患整改取得实效

今年3月9日,自治区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第四组对海勃湾区进行了督导检查, 反馈全区存在问题隐患20项。为做好自治区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发现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海勃湾区印发了《自治区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第四组反馈问题隐患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部门。目前,问题隐患均已整改完成。

5月8日—12日,自治区安委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督导第四督导组对我市开展督导检查,延伸抽查了海勃湾区政府和部分企业,查出隐患84项。海勃湾区督促认真整改,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77项,还有7项问题隐患正在限期整改。

下一步,海勃湾区将继续加强监管责任落实,持续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走实走深,结合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摸清并动态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底数,突出整治隐患排查不到位、整改质量不高、培训演练不实、安全标

准不高、责任落实不力等5类问题,使全区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得到系统治理, 有效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防范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增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意识,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提升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安全生产根基;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宣传活动、安全宣传“十进”等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引导,普及公众安全知识,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懂安全的社会氛围。

潮涌海天阔风好正扬帆

广西江苏两地深化交流合作综述

(2023年6月11日)

江苏,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创新创业的热土,正深入践行***总书记赋予的“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新使命。

广西,热潮涌动的红土地,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广西江苏两地全方位深化交流合作, 主动服务国家大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践行了使命担当。

区域合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起步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西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旺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一个个江苏投资项目在广西落地生根,两区省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合作新路径。仅今年一季度,江苏企业在广西的投资总额就达116亿元,签订项目30个,目前投资到位资金106亿元。

2月28日,防城港千亿级钢铁产业的重要延链补链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江苏国强镀锌实业有限公司防城港新能源及安全材料智造项目正式开工,项目产值预计1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交通安全护栏生产基地。

5月6日,百色市百东新区,天顺风能(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百色市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加紧施工。据广西百东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为百东新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广西江苏两地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构筑起桂苏合作的强磁场。10年间,江苏企业在广西累计签订项目1166个,投资总额3030亿元,投资项目到位资金1870亿元。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是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广西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一直稳步增长,迄今南宁已成功举办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近10年来,江苏省累计组织参展企业约350家,使用展位超过1300个,重点

展示江苏服务贸易、工程机械设备等优势产业产品,与广西在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度对接,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22年,桂苏两区省交换《关于加强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备忘录》,拟建立更深入、全面的特别合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在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再展英姿。

2022年8月,广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长三角办事处在江苏苏州揭牌成立, 两区省产业协作再添新渠道。在苏州举办投资广西——生物医药(长江经济带) 合作恳谈会、轻工产业(江苏)合作恳谈会,拜访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务实洽谈一批合作项目,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优势互补

桂苏发展添新动能

江苏的资金、技术、人才与广西的资源、能源、市场优势高效结合,将为两地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平台。

拥有全国面积最大天然富硒区的广西,非常适合开发富硒农产品;江苏则为富硒产业打造了富硒文化中心、富硒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两地科技厅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富硒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探索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两地还在智慧农业、农作物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培育和应用推广等领域合作取得成效。

未来,广西将继续引进江苏农业资本、技术,加快打造一批绿色优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直供优供大基地,鼓励特色优势农业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向海经济方面,桂苏两地都沿海,广西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出海口,海岸线1600多公里,海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向海经济发展潜力得天独厚;江苏正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桂苏两地合作共建一批远洋渔业基地、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是大势所趋。双方将探索共建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向海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方面,桂苏两地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高密度球形镍钴锰酸锂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项目》,填补了广西在锂电材料领域的空白,有力助推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广西将同江苏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技术转移合作,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开发东盟市场,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度融合

共筑发展新高地

3月中旬,“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2023年广西旅游产品对接会在江苏南京、无锡等地举办,两地旅游企业达成客源互送等多项合作协议。

6月9日,随着一架搭载广西荔枝的中国邮政航空荔枝专机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起飞,标志“南宁—南京”荔枝专机航线正式开通。

江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当地民众消费能力强劲,出游意愿强烈,是广西的重点客源地之一。桂苏两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各具特色,在文化和旅游方面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提升两地文旅产业合作水平,近年来,桂苏两区省积极举办文旅宣传活动。2021年4月,广西旅游协会和江苏省旅游协会签署两区省旅游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两区省将依托独特的区位、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共同为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提供高水平服务,积极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

文旅深入合作,便利的交通是保障。目前,两区省已实现港航互联互通, 两地机场已开通19条客运航线,开通北部湾港至江苏省连云港、南京港等4条航线。

广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康养产业发展优势。广西将与江苏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谋求医疗康养产业合作;鼓励医学教育、医学研发、营养健康食品等项目进驻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鼓励大型品牌养老服务、疗养机构到广西建立旅居养老基地,不断完善健康养老产业链。

党的二十大奏响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江苏两地将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等方面携手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串珠成链出新景

郴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15日)

近日,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郴州又“刷” 了一波流量:不仅拥有“专属展区”,还举行了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郴州专场文旅推介会。全国百强旅行社、中国500强及深圳知名企业、大湾区重点文旅企业、旅行商、文创协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赏“山水画卷”之美,共话“郴州相见”之情。

地处北纬25°的郴州,文旅资源丰富,红色、绿色、古色、金色相映成画, 有众多奇观绝景,让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湘南起义策源地,有“中国原始生态第一山”莽山、徐霞客笔下“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的飞天山,还有婉约羞涩的“南方草原”仰天湖高山草原。

在这里,游客既可以感受“半条被子”的温暖洗礼,也可以在仰天湖高山草原策马奔腾,还可以穿越裕后街感受湘粤古道古今繁荣。

山水秀丽的福城郴州,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文旅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文旅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亮名片。

一、实力圈粉,旅游资源丰富

郴州,自古便有“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之称,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春暖花开时节,漫步在郴州各景区、公园,桃花临水而开、樱花迎春绽放, 文旅产业千帆竞进,一幅幅壮丽的文旅画卷在福城大地徐徐展开。

郴州,红得耀眼。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这片红色革命热土还培育了邓中夏、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旧址、湘南起义纪念馆等多个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场所,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

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中国,无数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沙洲村乘着旅游东风,挖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 迅速发展成为享誉中国的红色旅游新名片。如今,我市正全力打造沙洲新时代红色地标,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郴州段),加快推进湖南(沙洲)红色文

旅特色产业园建设。

如果说红色是郴州最厚重的底色和本色,那么绿色绝对是郴州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红绿辉映,实力“出圈”。

郴州还是华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1%,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有国家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4个,是中国最幸福感城市和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

集山、水、林、泉、峰于一体的莽山雄奇俊美,被誉为“南岭第一峰”。 3月27日,“我在郴州莽山与郎朗齐奏”全国钢琴选拔赛在莽山国家森林公

园正式启动,郴州文化旅游国际公益形象大使郎朗通过视频发出邀请:一起到大美莽山奏响“全球郴”交响曲。

4月2日,来自非洲、拉丁美洲28个国家共32名记者,一同走进莽山,登顶饱览绝美云海,向世界传递郴州好声音。

除了山间的绿,郴州还有旖旎的西河风光带、秀美的东江湖等,共同打造出碧水绕郴城的美丽画卷。

享誉中外的“南国明珠”东江湖,坐落在群山合围之处,向世人展示着“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的盛景。雾漫小东江的中华奇景,更是令人惊叹,渔樵老人在雾漫中泛舟撒网,映衬着周围的碧绿,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如今,资兴以东江湖景区为核心,串联起境内的自然风光、红色资源、人文特色等,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新元素,开发了夜间演艺产品和各类文创产品,创响了“最美资兴一见倾心”的全域旅游品牌。

郴州之美,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22年国庆假期,央视《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持续关注郴州,多视角展现郴州的优势文旅资源。根据省国庆假期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景区门票收入排名前十位的,郴州就占4席,其中,莽山(五指峰)居第一位,东江湖居第三位。

打卡“全球郴”,体验98℃的汝城热水温泉,解锁温泉的“百变”功能; 寻味郴州鱼粉,品尝地道的鲜与辣;探寻徐霞客笔下“无寸土不丽”的飞天山, 寄情于碧水丹霞满屏的诗情画意当中2023年春节假期,郴州共接待各类游客145.05万人次,同比增长87.78%,旅游总收入14.89亿元,同比增长88.04%,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位居全省前三,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过境更想过夜、打卡更想刷卡的旅游热地。

二、融合发展,文旅项目亮眼

4月16日,高椅岭景区迎来了郴州“华运号”千人专列700余名来自江浙沪等地的游客。他们趁着春日暖阳,走过绳索桥、攀登丹霞山,游览之余,还不忘拍照打卡。

近两年来,郴州以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对高椅岭景区进行升级改造,“深闺里”的高椅岭凭借红岩绿水、险寨奇涧的自然美景实现了逆风翻盘,以崭新面貌喜迎八方来客。于是,更多的户外旅行者来了,摄影爱好者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也来了。

古代,群山阻隔,郴州是广州乃至岭南的门户;现在,天堑变通途,珠三角成为郴州旅游发展的传统客源市场。

发挥对接粤港澳桥头堡的优势,深耕大湾区超级大市场。3月31日,“潮起潇湘相约湖南”2023湖南文化旅游消费季暨“携手大湾区五十万港澳游客入郴” 活动在郴州启动。郴州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借助文旅消费季契机,推出系列激活消费、引客入湘新举措。

近年来,郴州旅游发展迅速,离不开全市上下的思想解放、思路创新和真抓实干。借“旅发东风”,打好“漂亮仗”,郴州越来越多的优质旅游景点景区建成迎客,城乡面貌正在焕发新颜,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备。

项目建设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支撑,按照“办会兴城”要求,郴州把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

2022年3月,我市全面启动实施文旅产业“千百十一”工程,建设千亿文旅产业,实施百个文旅项目,落实十大举措,推动一批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地。市城区38条主次干道修复提质,郴仰公路(一期)通车,同步开通仰天湖旅游专线,沙洲、莽山、飞天山、仰天湖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2022年12月26日上午,郴州举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天堂温泉旅游度假区等119个项目开工、宜章志存新材料等115个项目竣工。

走进郴州文旅项目建设现场,随处可见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近日,在桂东县湖南省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和港澳青少年研学交流基

地的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目前,该项目的候鸟保护站、路网提质改造、星空露营基地已全面完工,自然科普馆、游客服务中心、农耕体验基地等子项目主体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同样,在宜章县一六镇一六汤泉度假村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紧张有序地

进行综合服务大楼和功能房的建设。该项目依托“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着力将107国道沿线的汤湖里村和白家村打造成集温泉文化、观光、民宿、美食于一体的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预计今年8月底投入运营。为满足群众、旅客旅游服务需要,郴州还将新增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瓦窑坪历史文化街区(瓦窑坪古渡口),该项目是飞天山—高椅岭—翠江景区提质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将还原瓦窑坪古村落特色建筑风格的商业街、码头,新建特色民宿,重现瓦窑坪千年古韵,再现瓦窑坪“小南京”的繁华盛景。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地质勘探和污水管网铺设工作,已完成约60%的外架搭设工程量以及市政工程和新建民宿的规划设计。

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郴州出台了《郴州市承办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重点项目加快审批手续办理十条举措》,组建旅发大会重点项目手续办理工作专班, 建立事项清单、容缺受理、容缺办理、信用监管等制度,全面提速手续办理。

三、办会兴城,全域旅游升级

“来毕业旅行,没想到郴州有这么多宝藏地!”“郴州的美,让人流连忘返!”“一不小心被郴州的美景美食收买。”

每当节假日,从裕后街到爱莲湖,从郴州长卷到北湖公园,处处人头攒动, 市民、游客的消费热情被引爆,纷纷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郴州的喜爱。

“天气好时,我们这里都是爆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一千余人。”近日, 在北湖区小埠村小埠大院综合文化体验园,负责人方杰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将村里的老屋改造成古村生态餐厅,在原来砖瓦房的基础上,加以国潮元素点缀, 又引入餐饮、农产品超市、汉服馆、民宿等多种新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

2022年,郴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后的国庆黄金周成绩单见证了办会效应。王仙岭旅游区、万华岩景区、九龙江景区去年国庆假期的游客接待人数及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龙女温泉、热水温泉等地康养旅游成为休闲好去处,中国女排竹棚馆等旅游项目也备受青睐,全域旅游在郴州“多点开花”。

郴州旅游不仅龙头舞起来了,夜游经济火起来了,非遗旅游、露营房车旅游等新业态,也成为郴州旅游新的增长点。

“非遗郴州,国潮长卷”。在郴州长卷,郴州著名非遗技艺在此集中展示, 郴州馆与11个县(市、区)组成的十二座城市体验馆,以古色古香的建筑为载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着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亮点。安仁烫皮、栖凤渡鱼粉等摊位前排起长队,北湖沙罐拉胚的展示区围得里三层、外三

层,陶刻、安仁米塑、玲珑茶制作等让人流连忘返。

而经提质改造,一些老街从“旧破涝”到焕然一新,一跃成为现代感与烟火气息相结合的特色街巷。

位于黄金地段的爱莲湖风景区核心位置的濂溪书院,因长期缺乏良好的运营,宝贵的资产被闲置。以旅发大会为契机,濂溪书院提质升级很快被提上日程并迅速推进,去年9月,改造后的濂溪书院正式揭牌。如今的濂溪书院,游人如织。

无独有偶,改造前的“和平夜市”,属于典型的背街小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北湖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

郴州市双龙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北湖区平台公司百福集团共同运营,打造以夜市为主的小吃一条街,和平路实现涅槃重生,也为市民生活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让全世界遇见最美郴州,让最美郴州亮相全世界。按照“办会兴城”的目标要求,郴州大力实施文旅项目建设,科学谋划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全力打造天下莽山、温泉之都、碧水丹霞、红色经典、东方水城、避暑康养、历史文脉、夜空闪亮“八张文旅名片”,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为此,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促进文旅恢复发展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和机制,举办全市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和出台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产业的政策文件,制定“引客入郴”优惠政策,大力鼓励旅行社团队游郴州。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郴州深入挖掘“半条被子”“第一军规”“竹棚夺冠” “一张借据”“夜宿梨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红色旅游品牌,将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创建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将苏仙711红色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国际温泉城打造成以红色教育、工业旅游、温泉度假为特色的复合型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旅游项目建设,气势如虹。目前,全市已启动与旅游相关的项目建设两百余个,涵盖红色文旅、景区景点改造提质、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等13大类,覆盖面广、链接点多、带动力强。

例如,以莽山、飞天山、东江湖、仰天湖“两山两湖”山水资源为重点, 将莽山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无障碍山岳型旅游目的地,把飞天山打造成网红碧水丹霞景区、东江湖打造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最美摄影打卡地、仰天湖打造成高山草原网红旅游景区。

同时,深入挖掘用好“湘昆戏曲”“安仁赶分社”“橘井泉香”“福寿文化”“临武傩戏”“嘉禾伴嫁歌”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三绝碑” “郴州旅舍”“义帝陵”等郴州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整理周敦颐、韩愈、秦观、徐霞客等古代名人在郴州写下的千古名篇,打造一大批经典湘南文化文旅融合项目。

“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郴州正乘着承办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的浩荡东风,对照世界级标准,在文旅舞台大放异彩。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新生活

鹤壁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5日)

***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自2020年8月启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来,我市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城市转型的有力抓手,着力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树品牌,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0.7亿元,已在121个社区完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如今的鹤壁,城区群众已经实现了从家里出发,步行5分钟可达社区综合服

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小型游园、幼儿园、小学等;10分钟可享社区卫生服务、全托养老服务、淇河书屋、公交站点等;15分钟可见购物中心、大型商超、体育场馆、城市公园等。

一、探索“四制三化”鹤壁模式建成九大“圈”

什么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我市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以市民步行15分钟的范围来组织生产生活空间,强调与市民日常生活规律相衔接,实现空间与人的活动相对接,有效分配公共资源,发挥服务效能,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如何有效推动规划蓝图“圈”变成生动现实“圈”?在建“圈”过程中, 面对居民诉求的多样性,我市始终秉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靠民的工作原则,高水平谋划建设新机制,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探索形成了“四制三化”鹤壁模式,即通过业主会议、调查问卷,由社区居民决定建什么、怎么建的共议制;统筹部门、县区、社会、市场各方协调参与的共建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共同管理,同享优质服务的共享制;县(区)、街道、社区“一把手”分级管理、合力推进的;实现了社区建设项目化、社区管理智慧化、社区服务便民化。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如今,我市已形成了覆盖百姓生活的综合服务圈、全民健身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社区文化圈、就学便利圈、绿色出行圈、便捷消费圈、市政提质圈等九大“圈”。“圈”内的服务大到就学、养老服务、健康医疗,小到买菜、吃饭等生活所需,15分钟生活半径内的功能不断“上新”,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丰富、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使居民品质化生活稳步提升。

随着一个个便民生活圈的建成,如何长效保持“圈”的功能,各相关部门做足了功课。市、县(区)、街道、社区建立了四级“圈长制”,坚持先规划、再建设,整体谋划、分步实施建设,常态长效管理;持之以恒、自觉自律、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为生活圈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我们还注重示范带动,先行选择条件较好的生活圈试点推进、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的生活圈建设模板。”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二、高品质建“圈”满足群众新期待

在鹤壁,你会深刻地感受到有种幸福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稳稳地“圈”起百姓幸福生活、“圈”出民生幸福答卷。

围绕“一老”,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46家,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 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1家,面积6.1万平方米,床位1525张。

围绕“一小”,城区已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10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配套102项,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5.3%。

围绕“一青壮”,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近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万余人,持证人员总数达到48.37万人。

围绕“社区文化”,打造书香社区、国学教育、家长学校等活动场所82处, 建成淇河书屋65座,社区书屋134座,投放图书35.8万册,服务群众68.5万人次。

围绕“绿色出行”,在城市主次干道增设、提升95条慢行通道,新增297个公交站点,打造公交港湾35个,建设骑行专用道48条,改造充电桩2万余个。

围绕“健康医疗”,增设、修复健身器材720台,修缮健康步道、社区健身路径468条,新建体育场馆45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201个,社区游园及小型公共开放空间210个,多功能运动场地103个。高质量建设卫生服务中心15个、卫生服务站46个,残疾人康复站37个,家庭医生签约百万余人。

围绕“便捷消费”,改建便民消费市场19处,建设提升小型便民超市448个, 建设智能快递箱、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327个。

围绕“市政提质”,社区内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520座,新增智能化垃圾分类柜195个,社区及周边新增绿地435万平方米,增设停车位2.7万余个;新建车

棚893座,爱心驿站62个,智慧安防小区建设314个,公厕、无障碍化设施高标准改造和建设258处,直接惠及23万户69万多人。

围绕“综合服务”,新建、改造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4个,自助政务服务站10个,增设证件办理、缴费、纳税等自助服务设备36台,24小时便民服务站20个,社区综合服务站52个,智慧警亭4个。

一组组数据是我市高品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具体体现,彰显了我市多年发展的“民生温度”与“幸福质感”,让人民群众的高品质幸福生活可“圈” 可点。

董女士居住在淇滨区东方社区,她告诉记者,近两年社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她的退休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社区有钢琴教室,有话筒、音响等整套音乐设备,全部免费使用,我没事儿就跟老姐妹去唱歌。社区还有一个共享厨房供独居老人使用,我们还经常去那里搭伙做饭。”董女士说。

在淇滨区淇河书屋东方站看书的李慧如说:“这个书屋离我家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非常方便,而且环境舒适。”

说起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居住在佳和社区的王先生感到很满意: “街对面就是菜市场,一早起来就有早市,果蔬都很新鲜。买菜回来路上经过社区附近的小铺,我还能给家里小孩儿捎点儿零食,多好!”

“之前去街道办事得请半天假,现在社区服务站就在家门口,出门买个菜顺便就把事儿办了,真是方便!”华府天下小区居民陈女士高兴地说。

山城区奔六巷65岁的居民胡国顺说:“我患有高血压15年了,自己在家里测血压也不知道准不准,在社区有专业的护士帮我测,确实很放心。”

“以前打印发票得去税务局,现在不出社区就能办理,省了不少事儿。” 2021年4月6日,我市首家街道“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聆海御园社区启用,配备公安、税务、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自助服务终端16台,可办理查询、审批等业务143项,并且24小时开放。办完业务的社区居民张晨对记者说,政务服务进社区,实现了全天办、就近办、智能办、不见面办,办事效率、生活品质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社区有老人反映需要一套康复器材,我们不仅引进了健身设备,还购置了爬楼机”“有居民问能否在社区成立一个假期班,让孩子不出小区就能有人照看学习,我们就在小区找到了退休老教师,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山城区朝

阳南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社区居民有需求,社区就会想方设法满足居民的合理需求。

我市高品质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在住宅小区, 居民步行15分钟的时间内,即可满足日常政务服务、品质消费、健身娱乐、养老托幼、就学就医、绿色出行等需求,让便民服务抬眼可见、触手可及、迈步可达,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得到百姓点赞,还受到了央视关注。

三、因地制宜建“圈”打造鹤壁样板

我市在着力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持续增强民生福祉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彰显鹤壁特色,树立鹤壁品牌,打造鹤壁样板。

郁郁葱葱的竹林,淇河缓缓流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朝歌文化园完美再现了《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和谐优美的画面。

昔日破旧煤球房,今日浪漫爱情小巷。山城区朝霞街南巷改造而成的爱情小巷古老又时尚,挂满红飘带的爱情树寄托着浓浓的相爱情谊;装修考究的婚姻登记大厅营造了满满的仪式感。现如今一走进山城区红旗街中段红六巷内的向上园,浓郁的工业气息便扑面而来,工业挂件景墙、矿工群雕、铁轨栈道等工业风装饰,让人们回忆起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忙生产的峥嵘岁月。

浚县关帝庙街通过展现关羽的历史故事,打造了古香古色的旅游环境;淇县锦绣路运用光影融合、移步换景的手法,将法治元素融入街区的每个角落。

鹤山区打造的鹤源里古街曾是鹤壁的起源地,古街以鹤源、煤源等元素演绎鹤壁的厚重历史。淇滨区二支渠、鹤山区紫薇花城、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主题公园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除此之外,改造提升后的中凯商业街、示范区朝歌里人文小镇步行街、浚县古城商业步行街等商业街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增加了城市烟火气。

这些亮点特色不仅让群众成为受益者,还为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贡献了力量。我市的相关经验做法已被商务部收录。可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经成为鹤壁的一张新名片。

荣誉是激励,更是动力。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为民理念,围绕生活更幸福, 实现全域服务、聚焦重点、智慧服务“三个提质”;围绕优势更突出,打造标准化建设、领先性社区、老城区提升“三个示范”;围绕建管更有效,深化“四

制三化”、示范学习、督导验收“三项机制”;围绕品牌更响亮,坚持品牌塑造、媒体宣传、氛围营造“三个着力”;围绕服务更便民,突出电动自行车棚建设、淇河书屋提升、便捷消费提升“三个专项”,把生活圈画得更细更小, 让建设实绩更有“厚度”,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丹心护健康热血铸辉煌

铜仁市中心血站2022年工作综述

(2023 年 6 月 14 日)

一、无偿献血架起“爱心桥梁”

在去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公布的《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获奖者的决定》中,铜仁市再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全市880名无偿献血者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星星之火,更需众人拾柴。

铜仁是一座有爱的城市。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颁布实施,全市就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献血热潮。

而作为其中的主角——市中心血站更是担起了无偿献血践行者、宣传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无偿献血、关爱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和动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无偿献血事业中来。

创新是方法,实践是路径。去年以来,市中心血站以深入挖掘无偿献血典范的感人事迹,影响和带动更多团体和个人主动参与,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志愿活动,使无偿献血理念深入人心,广泛科普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举办各类联谊活动,注重与献血者、用血者的联动,回报社会、热心公益。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广泛参与下,市中心血站以节假日和各种纪念日为重点,以打造“月月有无偿献血宣传主题活动” 品牌为契机,扎实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无偿献血宣传活动, 全面普及市民无偿献血知识,极大提升市民献血热情,提升了采供血优质服务水平,营造了无偿献血浓厚氛围。

这股火热的激情宣传,澎湃了整座城市,去年市中心血站全血采集22317人次,同比增长16.3%;全血采集量达31900.9单位(约6.4吨),同比增长18.3%; 单采血小板1143人次,同比增长12.4%;单采量为1896个治疗量,同比增长8.8%。

此外,2022年市中心血站供血区域就为临床用血报销1669人次,总计报销返还412.77万元,辖区内所有临床用血医疗机构均实现现场直报。

去年9月,贵阳疫情出现以来,部分地区开始实施全域“临时静态管理”, 在全省血液联动“一张网”机制下,为保障临床救治用血和应急需要,我市积极响应,在全力保障铜仁市临床医疗机构用血同时,驰援贵阳、遵义等地8批次献爱心血液,共计红细胞808000毫升,机采血小板62个治疗量。

如今,从机关到工厂,从校园到军营,从城市到乡村,白衣天使、公安干警、人民教师、环卫工人、乡村农民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走上街头走进献血屋, 处处涌动着无偿献血爱心潮,成为铜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硕果。

二、坚守安全守护“生命之源”

要筑牢这座“爱心桥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健全的献血网络。随着全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整体医疗水平大幅上升,各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的需求逐年增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卫生健康局的坚强领导下,市中心血站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采供血服务能力建设,把满足用血需要和保障用血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助推采供血工作与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筑起捍卫血液安全的铜墙铁壁。

血液质量是血液安全的重中之重,作为连接献血者与患者的纽带,市中心血站严把血液“安全关”,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每一项操作规程, 规范处置每一个环节,形成从血液采集检测、成分制备、储存运输、质量监控等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持续改进,确保了血站工作流程合理,同时也保障了血液安全。

过去的一年里,市中心血站全体干部职工聚焦主业,精益求精,持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对站各科各岗位常态化监督,对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研究落实对策,群策群力保证采供血环境符合质量要求,严把血液及其制品质量,确保每一份从血站发出的血液安全有效。

而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血液信息化建设,去年该站血液信息化升级通过国家二级等保验收,并在市公安局网安大队进行备案,对采供血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类采血、制备、温控、发血等仪器设备全部接入信息系统,做到了从血液采集至发血全程信息化管理追踪,下一步将实现全市血液信息化联网。

三、党建引领夯基固本促发展

做好血站各项工作,离不开一支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去年以来,市中心血站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将党建阵地前移至采供血一线,引领和

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实现党建和业务相得益彰、融合推进。“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建和党风廉

政建设工作与血站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一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创新推动采供血事业高质量发展。”市中心血站站长冉茂宝介绍。

市中心血站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建+业务”融合并进的工作新格局,紧密结合采供血公益事业特点,不断深化“热血先锋”党建品牌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服务品牌,党员走街头、入社区、进医院,与献血者和受血者面对面,解需求、破难题,在血液采集等重点工作中作表率、当先锋。

而其中创建的“热血先锋·红心向党”支部品牌,组织全体党员参与疫情防控,累计在铜仁火车站疫情防控卡点为2467名群众提供了疫情防控等服务, 参与市妇联组织“花蜜行动”与留守未成年人结为对子,给孩子当“爱心妈妈”, 多人获得“国家级无偿献血奉献奖”。

除此之外,血站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履职尽责,打造出一支讲政治,讲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队伍,确立了“抓两头、带中间”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对干部选拔聘任、教育培养、考核评价、监督问责作出明确规定,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推广新技术新项目运用,两名同志获得“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优秀护士”荣誉称号。

“服务人民,建设一流现代化血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冉茂宝表示, 血站将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站干部职工创新前行,为全市人民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热血长城”。

端稳就业“饭碗”  兜牢民生底线

珲春市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4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珲春市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就业,积极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目前,珲春市城镇新增就业6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02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75人,已全部实现帮扶就业。

年初以来,珲春市积极开展“春风行动”“职引未来、就在珲春”“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3场次,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沟通桥梁, 保障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充分运用省“96885吉人在线”、延边州人才网、珲春就业创业公众号、视频号等公共就业平台,为272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布2285个用工岗位信息。赴吉林市、桦甸市开展优质劳动力现场招聘,赴省内高校开展人才回引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为企业招聘1688人。其中,高校毕业生573人。

今年以来,珲春市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2人,目前,全市城镇公益性岗位在岗1189人。帮助珲春市谷丰专业种植农场被认定为2022年省级返乡创业基地,另有7家单位正在申报市、州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共带动就业6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25万元,成功帮扶1家企业、31名创业者,带动就业150余人。开展面点师、育婴员、焊工等10余类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59班次, 培训学员1776人。开展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8期,培训合格人数215人。

同时,珲春市积极落实全省“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市人社局成立工作专班,“一对一”包保48家规上及重点企业,制作发放惠企政策明白卡, 解决企业人才分类定级、职称评定等问题24个。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组织延边大学珲春校区8个学院相关负责人、27个专业毕业生导师、学生代表到吉林紫金铜业、华瑞参业两家规上重点企业和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进行走访、交流,政校企三方就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优化在校生指导服务、凝聚企业就业资源等方面达成共识。积极向延边大学珲春校区的1148名应届毕业生发出“扎根吉林、奋斗吉林、圆梦珲春”的邀请,特邀8家优质企业为延边大学珲春校区毕业生提供20余类89个就业岗位,近500名毕业生

与招聘企业实现对接交流。其中,40余名毕业生现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0 余名毕业生向企业投递了简历。

珲春市将持续抓实抓好“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深入开展走访调研, 与企业保持沟通联系。适时开展域外劳动力引进,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支持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加大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指导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帮扶,加大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等开发力度,依托国家、省、州、市各级公共人才服务平台全面进行招聘,密集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各类招聘活动,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稳就业工作。

珲春市将积极为本地高校提供实习、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服务,赴省内外高校开展招聘宣介,促进毕业生来珲、留珲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建设,让更多优秀青年集聚珲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风景这边独好

咸丰县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2023年6月8日)

万物丰饶,咸庆丰年。

在武陵山腹地的鄂西南边陲,悠悠流淌的唐崖河滋润出一片神奇秀美的土地——咸丰。去年,咸丰县旅游接待6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

建州40年来,咸丰县通过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唱响“来咸丰·庆丰年”品牌等举措,旅游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绿水青山变旅游胜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意识的提高,老百姓外出旅游愿望增强。

1992年12月,咸丰县旅游局成立,与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至此拉开旅游发展的序幕。

提到县内旅游业发展,坪坝营景区是标杆。

“呼吸新鲜空气、体验高山索道、俯瞰旷古森林来到坪坝营,如同走进一幅画卷。”6月1日,陕西游客王女士连连点赞此次坪坝营之行。

在咸丰县坪坝营镇坪坝营村村民罗丙双儿时的记忆里,都是大堆小码的木材、黑烟冲天的炭窑、斑秃的荒山。当年,村民扛着锯斧、喊着号子,在莽莽林海放倒一棵棵树木,仍然穷得叮当响。

2001年,坪坝营生态旅游区风景管理处正式挂牌成立。咸丰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经营、群众参与”的思路,先后引进咸丰三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鄂旅投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坪坝营旅游开发,成为恩施州内最早开发的景区之一。2010年,坪坝营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已成为众多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地,实现从“卖木材” 到“卖风景”、从“卖药材”到“卖空气”的华丽转身。今年“五一”小长假, 坪坝营景区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地下仙宫黄金洞、茶海羌寨麻柳溪、地心漂流 唐崖河风景名胜区于2011

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唐崖土司城址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申遗工作,2014年9月顺利通过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2015年7月4日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短短两年时间就申遗成功,创造了中国申遗史上的奇迹,被业内赞誉为申遗史上的“唐崖速度”。

恩黔高速公路、黔张常铁路通车,让咸丰县旅游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沧海桑田数十年,咸丰县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要素日趋完善的全过程。目前,该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美丽乡村景点50余处。相继荣获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天然氧吧、湖北旅游强县等称号。

二、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千百年来,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咸丰各族儿女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吊脚楼、民族服饰、南剧、傩戏等,成为咸丰县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咸丰县最闪耀的名片,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最具辨识度。”咸丰县委书记郭玲表示,把“文化咸丰”作为“五个咸丰”之首,旨在全力释放文化价值,以文兴业,焕发文旅新活力。咸丰县坚持以“文化咸丰”建设为核,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旅游价值,

着力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产品化、市场化。

擦亮世界级“金字招牌”,做好保护利用唐崖土司城址的文章,以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带活一个镇、盘活一座城,打造文旅融合的样板。定期举办唐崖土司文化旅游节,与贵州海龙屯、湖南永顺老司城强强联合,持续举办中国咸丰·世遗唐崖论坛,加快配套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让世界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为背景,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为串珠,打造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进一步推介和宣传全县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在咸丰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简单的看风景到感受历史的底蕴,这既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又是丰富旅游产品、创新载体的绝佳方式,文旅融合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

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民族文化养心、乡村生活养神。如今,咸丰县的氧心之旅、文化之旅、探寻之旅、红色之旅等深受游客欢迎,文化和旅

游产品日益丰富多元,生态和文化同频共振展翅飞,文旅事业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三、唱响“来咸丰·庆丰年”品牌

“插秧节办得好,让我们可以亲近自然、感受快乐。”重庆市黔江区的游客陈涵说。

硒田插秧、浑水摸鱼、徒手抓鸭、田间拔河、泥地足球赛  5月,咸丰县忠堡镇马倌屯村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插秧节,每天吸引2000余名游客前往。

咸丰县以文体搭台,让经济唱戏,引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今年以来,咸丰县已举办万人游咸丰、鄂渝边区首届油菜花节、首届“来咸丰、庆丰年”春社文化节、首届咸丰森林马拉松、首届富硒白茶节、第二届插秧节等“农文旅体”活动赛事。

与此同时,咸丰县还积极“走出去”,举办多场旅游营销活动,到武汉、重庆、长沙等客源地市场讲述咸丰文旅故事。

“感受到了咸丰人民的热情。”“19摄氏度的夏天,一定要去感受。”“咸丰的景色美、美食多、民风淳朴、气候宜人,期待今年夏天再次走进美丽的咸丰。”系列旅游推介活动赢得观众赞叹连连,同时,咸丰县与客源地旅行社签订大量合作协议,进一步激活和释放旅游消费市场活力。

40年风雨,40年变迁。如今,咸丰县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和特色资源,精心策划推出“四季游咸丰”“咸丰等你来”等系列活动,吸引“来咸丰”的流量,形成“庆丰年”的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感恩奋进的“宜宾答卷”

宜宾市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8日)

六月的戎州大地,焕发着绿意和生机,澎湃着动力和活力。

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家家企业车间内, 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一场场招聘会现场,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宜宾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2022年6月8日,***总书记亲临宜宾视察,先后前往三江口、宜宾学院、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了解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自主创新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更加清晰地指出了宜宾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更加精准地指出了宜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

宜宾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奋进之笔,在13000多平方千米的热土上,接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宜宾答卷”。

一、生态优先铸就高质量发展品质

6月6日一大早,宜宾长江公园人声鼎沸。因2023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而聚集的市民,共同见证着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游向长江。

去年6月8日,***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强化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扛起上游担当,在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贾利华看来,答案就藏在一组“加减法”里——

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生态治理做“减法”,生态修复做“加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减法怎么减?宜宾先后对长江岸线上的天原集团、宜宾纸业、宜宾发电厂

等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关停,拆除非法码头33座,取缔沿江砂石堆场92个,取缔了餐饮趸船43艘,退出占用长江岸线8.4公里加法怎么加?宜宾历来重视生态修复,目前建成生态廊道约82公里,建成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15个,新增沿江绿地约300公顷做好“加减法”,顶层设计是关键。去年,宜宾发布《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守护好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宜宾将开展十大行动,涉及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障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

从顶层设计到高位推动,今日之宜宾,天蓝、水清、山绿、土净,一组数据可直观感受——

2022年,城市优良天数285天,长江干流宜宾段II类水质达362天,较2021 年增加10天;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生态优先,铸就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品质,也增添了宜宾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

二、瞄准赛道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

绿色生态增添了宜宾幸福生活的成色,产业转型则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本色。

***总书记曾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话,字字千钧,为宜宾产业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2016年10月,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决策, 即巩固提升、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

随着凯翼汽车、极米科技、朵唯等多家新兴高端成长型企业扎根宜宾,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基于此,宜宾精准研判,将目光瞄准动力电池产业这一新赛道。

重大节点是在2019年,宜宾强势引入动力电池产业“龙头”宁德时代全资

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宜宾。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全面大发展期。

2022年,在动力电池产业初步构建起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的基础上, 宜宾又以光伏和数字经济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加码。

如今,宜宾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正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全球一流动力电池、国家级光伏、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今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4.6%、动力电池增长15.9%、智能终端增长6.9%、酒类增长6%。工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持续向好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宜宾市委、市政府前瞻性思考所作出的决策部署,还在于科技创新不断为宜宾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宜宾怎么做?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建军表示,“培育”是重中之重。

聚焦科技创新体集群,宜宾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9家,去年6月以来净增109家。围绕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创新需求,引导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去年以来, 宜宾新增了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等14个省级创新平台,4家单位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培育”也是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作的“重头戏”和亮点。

“我们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 引导企业走专业化道路,朝‘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方向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服务科科长罗昌勇介绍,去年以来,我市成功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户,省级“专精特新”58户,创历史新高,实现量质并举。目前,宜宾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户,省级“专精特新”220户。着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科技创新。

在加快以白酒、煤炭为代表的“一白一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宜宾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契机,在数字经济、绿色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一

蓝一绿”新赛道上“加速跑”,积极融入全省、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

三、人才支撑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5月15日,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当天,四川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宜宾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220余家知名企业带来的4400余个优质岗位,为今年即将毕业的2.1万余名宜宾学子送上了“就业大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6月8日,***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视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宜宾学院党委书记蔡乐才介绍,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学校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学校就业工作“聚合力”;强化指导服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困难帮扶,夯实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力”三大方面着力。

以精准帮扶为例,蔡乐才介绍,学校精准摸底确定帮扶对象,对711名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改、面试辅导,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宜宾学院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70%,重点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80%。

“宜宾从政策发力、岗位挖掘、职业指导、就业兜底帮扶、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下功夫,就业创业质效实现稳中有升。”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6月以来,我市开展专场招聘近400场次,挖掘岗位近9万个,开展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政策宣讲“进校园”近130场,全市发放创业补贴、见习补贴、参军奖励等各类补贴资金近4200万元、惠及高校毕业生1.4万名。

与此同时,我市指导在宜高校建立“五类”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台账、开展“一生一策一导师”精准帮扶、持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一项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举措背后,我们能看到宜宾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也看到宜宾紧扣产业发展所需,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捆绑。

作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高标准建设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目前在宜办学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超9万人;入驻运行欧阳明高等院士(专家)工作站、产研院所等。

如何有效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人才红利,为宜宾高质量发展提供

更“精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宜宾紧扣产业发展作答。

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等相关部门围绕“一蓝一绿”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对接在宜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校企联合育人,双方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开展常态长效合作,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宜宾市数字经济人才学院、宜宾数字科技产教融合基地等实战型人才培训基地应运而生。

以产聚人,营城聚产。在追赶跨越、提质进位新征程上,宜宾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全方位、深层次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江首城,未来可期。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云南省教育工作综述

(2023年6月2日)

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稳步向前,全省各族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抓根本育新人

“创办女高只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把一批批大山的女儿送出大山,培养成为党的好女儿,是梦想的第二步。我和我的同事们仍在坚守、仍在奋斗。” 年初,张桂梅第三次站上“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的讲台,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讲述“梦想的力量”,为师生们上了一堂思政“金课”。

我省始终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和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省、州、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实施民办高校党建积分制管理,完善大中小幼、公办民办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持续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在全省高校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中小学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并加快推进分课堂建设,开展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我省成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地区。

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改革,大幅提高体育分值,增加艺术分值; 创建云南省“守望云心”心理服务平台,建立1个国家级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示范中心。在全国率先出台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3个、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14个。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二、补短板提质量

我省加快补齐教育资源普及方面的短板,充分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利,教育普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以来,我省连续3年将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作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学前3年毛入园率提高到92.46%。统筹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托管帮扶、教师“省管校用”帮扶、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州(市)内优质高中帮扶和协议帮扶,共帮扶129个县(市、区) 的212所县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99%。全省建档立卡脱贫家庭辍学学生自2020年底起保持动态清零,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7.39%。建设17个州(市) 职教园区(中心),通过“3+2”贯通培养等模式实现了16个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全覆盖。高校数量从2012年的68所增至8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61%,进入普及化阶段。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我省出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3所国家“双高”学校建设支持力度,遴选省级“双高”20个、“双优”45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46个,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高水平组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遴选包括34名院士、291名“杰青”和长江学者等在内的325名“双导师”,成功举办导师论坛,打造了高等教育振兴的新增长点。出台振兴高等教育、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推进学分制改革等在内的“121”工程。连续5年开展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建立基于质量评价的资源配置和经费分配导向机制,以评价为牵引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0个。全省博士学位授予高校10所,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增加到13所。云南大学成功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全省高校有4个A类学科,较上一轮新增2个;2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较2020年同期增加17个。实施“百万大学生兴云南”行动,连续多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总体稳定,10 年来高校累计培养输送近300万高素质人才。

三、增活力强保障

曲靖市印发“作业校内公示牌”“作业通报栏”参考模板;昆明市龙翔小学、楚雄市鹿城小学等学校因校制宜,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我省以巩固“双减”成果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我省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系统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双减”,全省2553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减少至51个,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稳妥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全省96所“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规范治理。2022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与29所部委属高校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19所部属高校与我省17所高校签订校校帮扶协议。积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做强做优“留学中国·学在云南” 品牌,全省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10720人,开齐南亚东南亚国家15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15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打造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标志性交流平台。

为持续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我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学生资助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从党的十八大以前的664.07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158.75亿元。全面推开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教师编制“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累计奖励2500名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稳步提高师资保障水平。实现义务教育网络全覆盖,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涵盖全学科数字资源9000多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实现“4个100%”目标,教育系统长期保持总体平稳。

厚植教育沃土  书写教育新篇

相山区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14日)

教育,寄托着学子的梦想;教育,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教育,背负着一个地方的未来。回眸相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有太多的精彩。一路走来,相山区教育局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更高水平、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全区教育系统实现了平安和谐发展,教育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一、注重特色教育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课后服务时间,走进相山区钟楼中学,绿茵场上同学们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基础的足球技术训练身姿飒爽的同学熟练地运球、带球过人、传球、射门。这得益于相山区钟楼中学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基于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开设的课后服务特色课。这些课程不断拓展课后服务形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其中,校园足球亮点频频。在近期结束的相山区校园足球联赛中,参赛队伍达到40支,400余名足球“小将” 参赛,场次约百场。钟楼中学荣获初中女子第一及初中男子第二名的好成绩。“要打造学校的特色,把校园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广,鼓励全体同学热爱足球热爱锻炼身体,强壮体魄,从而使同学们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钟楼中学校长葛成民说。

这是相山区在校园足球特色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 全区共有2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4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预计今年全区又将增加5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2021年相山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区。成绩的背后,是相山区教育局多措并举的力量。相山区教育局立足区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倡导“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争一流、报效祖国”的“校园足球文化”, 并贯穿到学校各个学科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加大政策及经费投入逐步解决部分学校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特别是足球场地的建设,通过绿色通道、聘任、培训及与淮师大签订用人协议等方式,进一步解决足球教练员师资不足问题,相山区与淮北盛大足球俱乐部、淮师大足球学院紧密合作对辖区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提升师资水平。相山区

将增强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的人才培养意识,畅通优秀苗子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与此同时,相山区把体育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教育经费,连续五年合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为全区学校建设了塑胶运动场地;近年全区投入了600多万元,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例试行基本标准》为各学校配备了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设备;2020年用于校园足球活动的专项经费达150万元,每年均成增长趋势。

二、强保障抓基础推进安心托幼健康发展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打造家门口的托幼学校,让孩子有学上,让家长放心托,是群众的企盼,更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扎实推进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相山区教育局多方位整合托育资源。探索实施街道提供公办托育服务, 曲阳街道筹划建成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全省第一家街道公办托育中心。为了扶持民办普惠性托育机构发展,相山区教育局出台了《相山区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补助经费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完善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投入保障机制。除此之外,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相山区幼儿园实现延时服务全覆盖。通过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以幼儿和家长自愿为前提,按照“家长申请、班级初审、幼儿园核准、统筹安排”机制确定相关服务对象,让有需要的幼儿都能享受到延时服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离园时间点供家长选择。家长接娃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三、高速度强师资促进老人快乐学习

在淮海路北老城区繁华地段的淮北相城老年大学,每天有数百名老年人学习书法、绘画、钢琴、声乐、舞蹈等,通过学习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为了让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惠及更多的老人,相山区教育局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扩容增量。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后,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和解决行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了

《相山区老有所学行动方案》和《相山区老有所学行动2022-2025年实施方案》。  目前,相城老年大学改建提升工程已完工,9所镇街老年学校、88所村社区老年教学点全部建成开课,新增学习人数6878人,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已达16632人。

为了加强老年大学队伍建设,相山区教育局率先设立相山区老年教育中心, 指导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利用相城老年大学、淮北老年大学现有师资队伍,聘请在任教师、退休教师、文艺团体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有特长的社会人员,

初步建立相山区老年教育教师资源信息库。开发课程资源,结合辖区特点和老年人实际需求,制定下发《2022年相山区老年学校课程设置资源表》,供老年学校选用。其中,淮北相城老年大学被评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锦华苑社区老年大学的“书香锦华育银龄”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下一步,相山区教育局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让“安心托幼”“老有所学”惠及民生,深入民心。

蓝天碧水织锦绣 绿染巴州满目新

巴州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2023年6月5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州党委、政府坚决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守护好一方水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为为政一方的责任和使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使“两山”论化作巴州的生动实践。

一、构建治理新体系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生态环境保护新动力

初夏时节眺望博斯腾湖,一条河堤公路穿过摇曳的芦苇丛向远处延伸。湖面碧波荡漾、水鸟翩跹,湖畔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芦苇湿地与蓝天白云、沙漠湖泊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博斯腾湖流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人口基数、耕地面积、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入湖水量减少、湖体水质变差问题逐步显现,博斯腾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州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敖尤特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州积极践行“两山论”,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先后研究并编制出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余项法规、制度、办法,涵盖流域规划、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防止地下水超采、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流域管理制度体系。巴州党委、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兵团第二师、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开展同防同治工作,建立了完整的自治区、州、县、乡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并积极推进博斯腾湖周边工业企业“退城入园”。

近年来,全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巴州人民战天斗地,防沙治沙64 万亩;塔里木河经过22次输水,植被恢复改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全国最大天然胡杨林焕发生机;博斯腾湖经过治理,湖内拥有198种、几十万只鸟类,鱼类32种,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和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阿尔金山、中昆仑成为野生珍稀动物乐园,全国最大的高寒草原巴音布鲁克成为旅游胜地,霍拉山下,上万亩戈壁滩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酿酒葡萄园;昔日寸草不生的库尔勒龙山,如今变得满目苍翠。

二、狠抓落实不松劲优质高效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群众满意度是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的

指南针。

面对中央“铁腕治污”的信心和决心,巴州党委、人民政府坚决扛起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标本兼治,采取有效措施,下猛药、治沉疴,以雷霆之势向环境污染“亮剑”,确保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按既定时序完成整改。

面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截至2022年,巴州已经完成28项整改任务,114条整改措施。针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我州已经认领整改任务15项,细化76条整改措施,2项整改任务已在整改时限内完成自治区验收,其余13项整改任务均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交办环境信访案件130件, 已办结122件,阶段性办结8件,均按序时进度推进。

巴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整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督导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一对一”落实到各部门、各属地、各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目前,正在按照“一份清单、一个问题、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积极制定整改方案,加压推进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每个问题落实到位。

三、综合施策促整治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理念引领方向,实干创造奇迹。巴州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以来,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加大资源利用率,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1.5万吨/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7.68万吨/日,“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97.31%、96.59%、36.07%。2021年,全州6条河流水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博斯腾湖总体水质为Ⅲ类,全州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7.5%。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不负山水不负民是巴州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巴州将全面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美好画卷。

蓝天碧水织锦绣 绿染庆阳满目新

陇东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3年6月5日)

“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空气比以前湿润了好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这两年,广大庆阳市民、游客和常住庆阳的外地人经常对庆阳美好的生态环境表达出这样的赞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年度计划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精准治污天更蓝

风轻气爽,白云如絮。今年以来,我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十张清单”、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调度,加快推进问题整改,实现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落实市区空气质量未来3日预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日调度、周分析、月通报制度,更好应对重点污染源管控和污染天气。

“在管控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土地、物料堆场、道路扬尘等方面,我市部署开展了2023年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提升空气质量,我市不断加强城区清扫保洁,查处施工场地、工业企业物料和堆料未设置围挡、遮盖措施不到位等涉气环境违法行为30余起;加强燃煤锅炉动态监管,确保全市184台在用燃煤锅炉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完成6台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前期立项及项目申报工作;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管平台和黑烟抓拍系统成果应用,开展环检机构巡查及专项检查10余次,提升机动车污染监管水平;完成《庆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初稿编制,助力加快建立碳达峰“1+N”政策体系。

二、严管严控水更绿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对提升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市按月印发水环境质量通报, 对部分河流断面水质超标或具有超标风险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和督办;组织实施2023年重点涉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累计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工业园区和企业污水处理厂站、油田采出水处理站、重点医院污水处理站

等涉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450余家(次);签订了《吴忠庆阳两市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通过联合现场检查、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合力推进马莲河、苦水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风险防范。1至5月份,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支党河等流域地表水中,8个国考断面、8个省考断面和7个市考断面剔除地质因素影响后全部达标;全市开展监测的2个市级水源地、7个县级水源地和6个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剔除地质因素影响后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7家企业通过“边查边改”消除土壤污染隐患;积极推进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正宁县恒强铅业公司遗留污染场地已通过省级修复效果评估工作;庆阳石化老厂区污染地块修复已完成,正在开展修复效果评估;原马岭炼厂污染地块正在开展修复治理;华池县老华联站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移出疑似污染地块名录。经过不懈努力,全市245个土壤质量监测点和5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点位取样监测全部达标,1040.71万亩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三、扩绿降碳山更青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我市国土绿化、林长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法治建设、资金项目管理、林草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七个方面重点工作受到省林草局通报表扬。这是我市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切实加强资源管护,奋力争取重点项目取得的显著成绩。

为持续培育壮大林草产业,2022年,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7189名、草管员1349名,落实补助资金6021.2万元,吸纳群众参与生态建设获取劳务收入约1.66 亿元。全市完成林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纳入统计核算的林草产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较2021年提高了19.35%,完成育苗10.7万亩、3.5亿株。在加强资源管护上,有效管护公益林1393.54万亩、草原1334.63万亩、

湿地10.12万亩。在推进国土绿化上,实现造林补植抚育14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97万亩,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一村万树”工程达标村242个,占任务的104.3%,在居民小区、道路、荒山、边角地栽植各类苗木625.65万株。如今的庆阳,地绿、天蓝,云白、水清,处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满眼生机日争新

石家庄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15日)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80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2021年2月7日,***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也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牢记殷切嘱托,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就是力量优良传统,锚定“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目标,兴产业、促创新、优环境、惠民生,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展破题

现代产业体系展现新气象

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药明生物、华普生物等一大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纷纷落户 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拔节”生长的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该园区的建设,眼下,高新区已形成以创新药、抗体药、现代中成药和医疗器械为主的产业体系,聚集起石药集团、石家庄四药、华北制药、以岭药业等生物医药市场主体达到1800家,在研新药400余个。

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高新区的迅猛发展中可见一斑。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奋斗目标,我市明确将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实现率先突破的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全力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基地,密集出台资金奖补、人才引进等一系列重磅政策,设立200亿元的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和每年10亿元的主导产业专项资金,累计兑现奖补资金6亿多元。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市上下持续掀起重点项目攻坚热潮,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石家庄炼化绿色转型发

展项目、灵寿县抽水蓄能项目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为全市经济总量提升和转型升级增添了后劲和动力。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626个,总投资1666.76亿元。

4.9∶30.0∶65.2,一季度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

思想破冰

改革发展释放新活力

“今年4月份,我们在石家庄新开设的大闸蟹直营店,从选址、装修到办理相关营业手续,仅用了7天,与其他城市相比用时最短,运营非常顺畅。”上海澄岩实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分部总经理罗委直言,他准备明年把石家庄的直营店扩展到5家。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改革添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部审批事项时限压减到法定时限的18%以内,审批效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行政审批事项100%“全流程网办”。强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在重组整合形成“5+2”市属国有企业架构的基础上,国资委监管资产总额占市本级工商类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0%,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任务量全部完成。

以开放聚合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入运营,石家庄国际陆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22年中欧班列年运营列数首次突破500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

以创新增活力。202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3家、总量达到307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76家、总量达到15672家。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实干破局

民生为本绘就“幸福画卷”

漫步省会,这座奋力“奔跑”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多彩多姿:居住多年的老旧小区一改“脏乱差”面貌,变得整洁有序、设施完善;城市建设中遗留下来的“边角料”地块摇身一变,成为风格各异、清幽秀美的街旁游园;“一刻

钟便民生活圈”,让大家消费更便捷、舒适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 我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用心用情回应群众关切。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省20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保卡应用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预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县级全覆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新建81个养老助餐点,城市社区实现日间照料站点全覆盖、全运行、信息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22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义务教育学校109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压减,17所“公参民”学校顺利转公,5 所高中学校启动建设;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项目完工投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石家庄医院挂牌开诊;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成开放, 新建球类运动场地209个、健身步道110多公里,更新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1755 处,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运动、享受生活。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踏上新征程,我们正踏歌而行,奋勇向前。

凝聚各方合力  守护金融安全

十堰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5日)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是维护金融秩序、守护金融安全,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定于6月1日起开展第十一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月活动,全市各部门快速部署、积极行动,迅速掀起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热潮。

近年来,市处非办和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非法集资活动新变化、新动态,凝聚各方合力、加大打击和防范力度,取得较好成效。

一、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提升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已建立完善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每年多次听取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情况汇报,在各类会议以及文件、简报、专报上对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作出批示。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年定期召集各县(市、区)和市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指挥部、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召开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专题会议,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市处非办常态化组织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重点非法集资案件风险研判专题会议,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压实责任。全市10个县(市、区)均明确了县级分管领导,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省处非办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133个乡镇(街道)成立工作专班,1663个村(社区)明确专人负责, 全市建立由1957人组成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 四级防范金融风险工作队伍,形成了政府管地域、部门管行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式工作格局。

二、宣教效果显著提升

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要求,结合春节期间、一季度

宣传周、二季度宣传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15”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等时间节点,以“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为主题,广泛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宣教氛围,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6月以来,市处非办在官网发布金融知识宣教、反诈骗典型案例及短视频396条,利用“十堰金融卫士”微信公众号发布金融知识、反诈骗典型案例以及短视频320条,吸引全国近2万人关注。利用“十堰日报”发布平台发布“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远离非法集资”提示函,

发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短信40万条。与市艺术剧院签订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协议,编创以“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为主题的文艺节目, 举办现场演出12场次。组建成立由市直单位、驻市高校、金融机构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防范非法集资政策法规宣讲团。参加全省防范金融风险短视频征集大赛, 各县(市、区)、市直成员单位、金融机构等共报送短视频53件。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进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防范非法集资能力。联合市公安局、张湾区政府组织开展“5·15”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活动,群众广泛参与。

各县(市、区)结合辖内实际,各市直成员单位结合职能职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搭建电子屏宣传平台、接受群众咨询、发送短信、组织网络宣传直播等形式,形成市、县(市、区)上下一体、部门积极参与的宣教大格局。其中,茅箭区创新宣传路径,依托“三微一端”新媒体矩阵抓好宣传,开展网络直播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防范非法集资氛围。竹山县累计发送防范非法集资短信10万余条,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册,组织网格员积极行动,实现17个乡镇、244个行政村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全覆盖。市住建局结合“走进东风惠购东风”房地产推广会、“山水车城宜居十堰”鄂豫陕毗邻区域房地产交流推广会,广泛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市司法局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志愿者、驻村干部,结合“246”工作,因地制宜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市公安局联合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张湾区政府等广泛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制作《打击非法集资共创社会和谐》卡通图文,通过“平安十堰”“十堰金融卫士”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取得较好宣传效果。十堰日报社发挥平台优势,推出专题报道,开展直播活动,通过秦楚网、十堰头条、云上十堰、微博、视频号等多个平台进行宣传,增强群众防范非法集资意识, 成效十分明显。

三、防范能力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对非法集资活动保持高压态势,防范、打击非法集资能力不断提高,保障金融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为全面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我市组织各县(市、区)、市直成员单位对辖内民间投融资机构、行业领域内金融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张湾区成立由社区(村)网格员牵头,相关行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巡查队伍,按网格片区开展全方位金融风险排查工作,确保辖区排查不留死角。丹江口市针对融资中介、网络借贷、私募基金、电子商务、养老服务等易出现非法集资风险的领域以及名称包含“企业管理咨询”“商业管理”等字样企业开展全面摸排, 共排查企业40家。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依照工作职责,依法开展行业(领域) 金融风险排查整改。驻市高校积极开展“非法校园贷”“套路贷”等风险排查。市民政局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实地走访、询问老年人等多种形式,重点排查以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等名义诱导老年人投资的广告信息及融资行为,消除非法集资风险隐患。市商务局共检查20家商超企业,详细了解企业预付卡发放数量、是否落实限额、有无预付卡管理制度、预付卡兑付等情况,传达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防止出现预付卡滥发、不兑付引发的纠纷等风险隐患,督促小微企业开展自查并如实填报《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自查表》。截至目前,未发现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持续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不断创新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全面深入排查金融风险,织牢织密金融安全防护网市处非办正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主动作为、担当尽责,持续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珲春市防汛备汛工作综述

(2023年6月9日)

6月份起,珲春市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理念,做到工作早部署、责任早落实、措施早到位,推进各项备汛工作落到实处,筑牢防汛屏障,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珲春市汛期为6月1日至9月30日,主汛期为7月15日至8月15日。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珲春市平均总降水量为360毫米~400毫米左右,较常年同期略多。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初夏多雷电、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盛夏将有局地强降水和区域性暴雨,发生局地洪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大。

防汛工作无小事。为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珲春市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分析防汛工作形势,全面部署防汛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同时,在加强防汛工作领导、完善基层防汛抗旱体系建设、落实度汛安全措施、督察隐患整改落实等方面多点发力,切实做深、做实、做细防汛准备工作,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珲春市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印发《关于调整2023年防汛抗旱各项责任人的通知》,对全市各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水库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巡查管护责任人等1600余人逐一进行调整,并进行公示。修订完善《珲春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珲春市抗旱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相关成员单位根据行业特点及时完善修订防汛抗旱、水库抢险、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城市防洪防内涝等相关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任务,做到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巡查值守、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等各环节全覆盖。为提升防汛工作水平和处理突发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珲春市防汛办组织各乡镇、街道防汛业务人员30余人进行培训。组织重点成员单位召开汛前会商研判会议,分析研判今年雨情、水情、工情、天气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安全度汛的主要问题,研究落实防范措施。同时,成立专项检查组,对水利、电力、农村、城乡结合部、城镇低洼易涝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督查,发现问题27条,要求相关单位建立隐患排查整改台账,逐一明确整改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时限。

珲春市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时刻绷紧防汛责任这根弦,筑牢防汛“安全墙”。其中,市水利局对辖区15座水库、85处堤防、50个自动雨量站、28个自动水位雨量一体站、111处简易雨量站点、90处无线预警广播站等进行重点排查, 把防汛措施和责任人落实到位,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市自然资源局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核查,加强源头控制,切实做到早排查、早监测预警、早分析研判,做到防患于未然。市住建局对城区所有雨水井进行清挖、疏通,打捞清理排水道入口处的杂物,严防城市内涝。同时,各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开展汛前自查,确保汛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到位。

无患源于有备。珲春市积极落实相关应急处置措施,做好人员物资准备、救援演练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储备编织袋4600条、铅丝6.75吨、无纺布6600平方米、土工布5000平方米、复膜编织布7600平方米、应急发电机10台套、冲锋舟3艘、橡皮舟3支、救生衣1900件、排涝设备6台套,向重点部位、水库前置砼预制块900个、彩条布17400平方米,储备堵水墙设备、铁锹等基础设备多件,随时用于防汛抢险工作。

珲春市防汛抢险救援队伍主要由消防大队、森林消防大队、民兵和各乡镇街道的应急队伍组成,现有抢险人员2538人、大型装备109台,确保随时拉得出、顶得上。珲春市调整防汛专家组成员,成立了以水利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气象局等部门13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防汛专家组,为防指会商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服务软环境 拼出发展硬实力

宝山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8日)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宝山经开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实施政企联合办公服务举措,建立“1+3+N”服务机制,成立33个助企专班,主动服务企业和项目,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1+3+N”服务机制,协同作战纾难解困

化工项目土地、规划、安评、环评、能评、建设等方面手续既纷繁复杂, 又相互关联。宝山经开区通过打包审批统一区域评估、建立联动会商机制、职能部门提前介入、推行“服务管家”全程代办等方法加快手续办理,只用了3个月就把星宇化工项目一整套前期手续办理完毕,赢得了企业的赞许。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今年,宝山经开区创新建立了“1+3+N” 服务机制,“1”是指园区的每家企业,“3”是为每家企业配备一名县级分管干部、一名“服务管家”、一名警务专员,“N”是指问题涉及需要配合的多个部门、人员,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企业问题处理细化为汇总收集、明确责任、转办交办、专题协调、结果反馈、即时回访、跟踪督办等7 项流程,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平稳发展。

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主动报到。在宝山经开区,常态化送企业所需、解企业所困,打造让企业舒心的发展环境、心贴心服务企业的景象随处可见。今年年初以来,该区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50项,问题办结率100%, 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企业满意率稳步攀升,园区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擦亮。

二、成立33个助企专班,高效优质服务获称赞

大型机械不停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6月1日,记者在鹤壁宝山聚氨酯产业园一体化项目现场看到,27个单体建筑拔地而起,一派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美瑞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在宝山经开区建设的聚氨酯产业园投资大、技术新,多项工艺技术系国内首次采用,主要产品为河南省首次产业化应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流程较多且步骤相对繁杂。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计划至少一年才能完成的手续半年

就办好了。在做好手续办理的同时,水、电、气也协调好了,确保了我们如期开工建设。宝山经开区还积极兑现7500万元的优惠政策资金,帮我们申请了10 亿元的中长期贷款。”鹤壁宝山聚氨酯产业园一体化项目工程部负责人汪战豪对宝山经开区的营商环境十分满意,“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已接近尾声,年底前有望实现试生产。”

和汪战豪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赞宇科技中原日化生态产业园的负责人。一日一督导、一日一提醒、两日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两天接通用水,三天接通用电在赞宇科技中原日化生态产业园建设初期,项目服务专班人员每天在工地协调解决进地前的困难和问题。为督促项目部临建房搭建,专班人员连续三天在工地工作到深夜。经过不懈努力,短短9个月时间,21个单体建筑主体建设完成, 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赞宇速度”。

宝山经开区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创新实施“政企联合办公”服务举措,设立33个助企专班,县级领导挂帅,高位推动、及时跟踪、扎实服务, 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家获得感, 推动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硬实力”保障,园区品质提档升级

郁郁葱葱的元宝山公园、鲜花盛开的赞宇公园、绿意葱茏的煤化大道初夏的宝山经开区,一步一景,活力迸发。

在提升“软实力”服务的同时,宝山经开区还强化“硬实力”保障,实现营商环境新提升。该区建成污水加压泵站、蒸汽供热管廊、煤化大道南延、建材路等公用设施,完善基础配套,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投用,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高标准实施宝园路、煤化大道、石化路一标等廊道绿化提升,高标准完成市定植绿目标。完成元宝山公园一期绿化,扮靓园区颜值,园区宜业宜产指数持续提升。

为持续做优企业服务,宝山经开区规划了集企业孵化、安全教育、智能化园区管理等服务智能于一体的工业邻里服务中心,建设一站式企业服务大厅。目前大厅正在进行内部基础装修,6月底前可投入使用。此外,做好人才培育, 加快推进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在宝山设立分校,订单式培育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解决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做实安全基础,持续抓好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对重点化工企业“把脉问诊”,对招商引资、技改、研发项目进行源头把控, 消除系统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对标‘五位一体’ 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让宝山经开区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雨中打伞’的贴心服务,打造措施准、效率高、服务优的发展环境,叫响宝山服务品牌。”宝山经开区科技工信局局长胡潮源表示。

在崛起赶超的路上奋力奔跑

上饶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12日)

壮阔征程看开局,中流击水看起势。

初夏的上饶,处处迸发着火一样的激情,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厂房车间机器轰鸣、企业工人繁忙奋战 各行各业咬定目标、跃马扬鞭,全力拼经济、冲刺“双过半”。

2022年度,我市位列全省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等次”。延续这份好势头,我市以奔跑者的姿态,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上来,全力以赴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让春天播下的“种子”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坚持党旗领航,激励团结奋斗

今年2月14日,我市在市直单位认定首批担当作为“骏马奖”10人和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8人。从他们身上,映射出我市干部“起步就奔跑、开局就争先”的精气神,也激活了我市干部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一池春水”。

全市各级领导班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创新性谋发展,创造性抓落实,带头扛重活、挑重担,全力拼经济、稳增长,用心解民忧、保民安, 始终保持着激情燃烧的进击状态,把很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能级,抬高了发展位势,充分彰显了“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磅礴力量,更加坚定了奋力开创现代化大美上饶新篇章的信心决心。

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我市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在推动发展、服务民生中彰显红色力量。

牢牢抓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牛鼻子”。制定印发《中共上饶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关于基层党建工作抓落实的方案》,建立健全“四个一”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闭环管理。全过程、全覆盖督导民主生活会,将组织生活会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作为基层党建巡察调研的评分

指标。系统建立省、市巡视巡察、检查通报反馈的基层党建工作方面的问题台账,一体推进各类问题整改。

全域党建整体提升。在机关,高标准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创新实施党建+业务工作“一本清”;在学校,设立市委教育工委,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高校党建“双融双育”活动;在国企,建立国有企业党委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前置把关机制,扎实推进市属国企“党建入章”;在公立医院,市、县两级成立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全面落实“党建入章”,强化公立医院党建力量;在新兴领域,探索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成立市快递行业、互联网行业、道路运输行业党委,理顺490家市级社会组织党建主管单位。

二、坚持工业挂帅,建设制造强市

今年4月,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公布了2022年度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单位名单,我市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这是我市连续第五年获此殊荣。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不断进位赶超,稳站全省“排头兵”行列?循着上饶工业坚实发展的足迹探寻,突飞猛进的“制胜法宝”清晰可见。

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我市编制了《上饶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构建具有上饶特色的“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汽车、机械制造4个重点产业,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N个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构建4个千亿级产业矩阵,也就是在现有的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基础上,将电子信息、锂电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同时,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

依照“2+4+N”的发展思路,我市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大倍增”行动,全力培育光伏新能源、有色金属、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晶科能源成为全球首家光伏组件出货量突破100GW的制造商,光电转换率连续22次打破世界纪录;康佳(上饶) 智能制造科技城项目顺利落地,光学产品质检中心、未来光学科研院揭牌运营, 光学产业逐步向物联网、光机电一体化迈进;吉利、长城等整车企业集聚上饶, 引进了与整车企业配套的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4类核心零部件、7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1个汽车综合试验场,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

齐头并进,乘用车与商用车交相辉映,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市牢固树立“凡是长三角能做到的,上饶都要做到”理念,聚焦打造“可比浙江、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建立起“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争先进位。

如今,我市已形成15个省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并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5个。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为上饶工业快速发展输出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三、坚持开放先行,打造区域中心

如何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在我市“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实践中,能找到答案。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赣东北打造成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瞄准这一机遇,我市主动出击,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在深度融入“长三角”新格局中力争一席之地。

走进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批发往赞比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的订单产品正在加速生产。“我们企业目前订单非常火爆,每天都有来自海外市场的订单,今年以来已签约订单金额突破了1个亿。”公司副总经理夏磊说。

在决战二季度中,我市一批工业企业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创新提质,将“上饶制造”不断推向海外市场。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将启动海外属地化KD工厂的布局和建设,以“贸易+ 属地合作”模式,来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并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新能源轻卡星智的右舵车型,以满足海外右舵市场的客户需求。

早在今年春节期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斩获了海湾七国最大订单,宣布未来三年内在中东地区放5000台电动商用车,首批订单便签下1000台远程超级VAN。

今年一季度我市外贸进出口165.5亿元,比去年同期(同比,下同)增长26.8%。其中出口152.7亿元,增长25.3%;进口12.8亿元,增长48.2%。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上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更填补了我市对外开放

平台的空白,高能级开放平台释放出强大能量。

我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首选地”。在衢饶示范区,由浙江客商投资的江西大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00万台的智能水泵项目,目前拥有生产线13条,仅3个月,产值已超800万元,年底计划突破3亿元。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之一,今年以来,衢饶示范区全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园中区”。目前,仅上饶经开区省外投资项目中,就有超70%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四、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

在铅山县永平镇杨家桥村老李家自然村,几位村民忙着在地里为红芽芋除草和施肥,广阔的田地里芋头连片长势喜人,呈现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动人图景。

为推动产业发展,永平镇于2020年10月引进江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打造千亩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红芽芋、花菜、玉米等作物。基地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村民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每年拿出总收益的21%给入股的村民,9%作为村集体收入。为了保证农民收益,还制定了保底政策,每亩土地支付给农民保底租金520元,村集体保底20万元管理费,目前,永平镇的蔬菜基地扩展到近万亩,直接推动永平镇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平均每户增收3万元以上。

我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让农户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全面开展的“大抓基层年”活动中,我市通过大力实施党建引领走前列、社会治理一体化、风险隐患大化解、为民服务在身边“四大行动”,全力以赴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引导党员下沉服务群众,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全市共有136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4.8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联合市委政法委开展“访民情、解民困,万名干部进万家”实践活动,建立了干部包保联系服务群众“三张清单”,常态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党建+网格+微小事”。今年以来,中心城区“五区”共投入资金1275万元,办结微小事1547件。

扎根基层一线  增进百姓福祉

日喀则市第十一批驻村工作综述

(2023年6月8日)

强基础、利长远,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聚人心、促团结,这是一项重大政治工程;促发展、惠民生,这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第十一批干部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日喀则市坚决贯彻落实区党委关于干部驻村的各项部署要求,始终把驻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 全面优化工作布局,持续推动驻村工作队在事关基层基础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上精准发力,有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厚植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

一、统筹兼顾,凝聚工作强大合力

日喀则市高度重视干部驻村工作,将干部驻村工作同党委中心工作一起谋划、部署、推进。日喀则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驻村工作2次,日喀则市主要领导批示8次,市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部署驻村工作相关议题25项。各县区持续做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抽调465名工作人员充实市县两级强基惠民活动办公室,为干部驻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日喀则市制定下发《2022年度日喀则市干部驻村工作要点》和《每月干部驻村工作要点》,推送干部驻村应知应会小贴士300余条,全覆盖开展驻村干部培训,为扎实推进干部驻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结合日喀则实际,调整优化驻村工作布局,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策、村队相适,根据部门职责精准确定驻村点,按需选派驻村干部,真正做到“党群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政法干部进复杂村、农牧干部进产业村、科技干部进专业村”,驻村目的更加明确、驻村力量更加科学,县乡派驻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共配备18名驻村工作总领队、18 名副领队统筹指导县区驻村工作,成立206个乡镇(街道)驻村工作临时党支部, 选派1690个工作队、5892名驻村干部。

二、聚焦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康马县嘎拉乡嘎拉夏村驻村工作队每天收集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报道,通过“一村一群”推送党的二十大报告汉藏全文、学习手帐等内容,让农牧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

聂拉木县各乡镇驻村工作临时党支部每周组织村干部开展“一周一课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村主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水平;

江孜县年堆乡索盖村驻村工作队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同过一个节日,民族团结‘粽’情深”活动,向群众发放粽子,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共续民族团结情谊;

驻村工作队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又是民族团结的“推动者”, 还是“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坚决拥护者和坚定实践者。

在驻村工作中,日喀则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宣讲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润泽群众心田,引领各族群众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始终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紧跟核心,汇聚起了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正能量。累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2.6万场次,覆盖群众213万人次,开辟宣传栏2450个、悬挂横幅9303条;宣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1.7万场次,受教育群众153万人次。

带领群众致富是驻村工作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日喀则市各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配合村“两委”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对脱贫人口、返贫人员、边缘人口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落实好各项巩固提升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导兴办集体经济组织843个、专业合作社1434个,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开展技能培训2681次、组织劳务输出9.5万人,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人物5002场次,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外出就业组织化程度。

三、精准发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萨迦县公安局驻木拉乡拉顿村工作队针对群众家中电路老化、安装混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自筹资金3万多元,为拉顿村、培玛村253户群众家中重新更换线路,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一年来,日喀则市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三包”党员、网格员、双联户、“红袖标”“四护队”等作用,优化“党支部+网格化+双联户+党员群众”管理模式,整合村干部、网格员、党员等力量,成立巡逻巡边队、政策宣

讲队,统筹做好维护稳定、防汛备汛、安全生产、矛盾隐患排查、疫情防控等工作。各驻村工作队协助做好重点领域排查39493次,协助化解和妥善处理

各类矛盾纠纷7118件,切实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日喀则市各驻村工作队特别是边境县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军地基层党组织“五共五固”结对共建为抓手,广泛开展“齐唱国歌、同升国旗、共守边疆”系列活动,凝聚军地齐心强边固防的强大合力。2022年,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合召开组织生活会224场次、主题党日活动1094场次,创建边境党建文化长廊161个,开展军地联谊活动465场次。

此外,日喀则市各驻村工作队认真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开展“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各类宣讲和政策解读,邀请农牧民骨干宣讲员、老党员讲述新旧西藏对比、入党初心、回忆入党经历、分享收获和感悟,用群众身边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等生动典型和鲜活事例,教育引导群众认清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 明白“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自觉做到反对分裂、维护稳定, 遵纪守法、勤劳致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驻村干部投入抗疫一线,全面落实村(社区) 网格化管理制度,把防控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织密织牢村(社区) 防控网格,成立疫情防控应急队伍6478支,设立疫情防控值班点4977个,确保全市社会大局稳定。累计开展防疫知识宣讲21.21万次,覆盖群众185.16万人次。疫情期间,着重做好困难群众关爱帮扶、滞留在外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7.67万余件,组建4312支志愿者队伍,帮助群众秋收106.53万亩,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展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美丽大同

2023年六五环境日大同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2023 年 6 月 5 日)

今天是六五环境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天上午,我市在万达广场举行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同时2023年生态环

保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推动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统筹谋划,生态环保持续向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以党建为引领,统筹谋划,认真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按照市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发展战略,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护航功能定位,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大力推动生态水系建设,建设首都“后花园”,打造拱卫京津冀生态涵养地,展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美丽大同。

二、深入调查研究,书写生态环境治理蓝图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工信、能源、财政等部门业务骨干及大同大学教授开展了“环境综合治理”课题调研,经过三周的时间,先后深入我市重点排污企业和流域河段开展了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深度治理、煤矸石治理、清洁取暖改造、污水处理厂改建、浑河考核断面水质提升、开源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土壤修复治理、新荣区原化肥厂土壤修复治理8项调研活动。对外则深入张家口市,对标其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进经验开展了座谈交流和实地调研,摸清了我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也发现了制约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问题和原因,根据调研的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制定了行动方案,谋划了1年、3年、5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任务加快推进落实。通过调研,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学习借鉴张家口市建立的大气环境精细化管控示范区“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位县级领导包联、一套综合治理方案、一支“一市一策”专班队伍、一张污染源电子地图、一套问题整改责任台账)等典型经验做法,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服务和科学精准化管控方面进一步挖掘我市的生态优势,为推

进全市绿色转型发展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提供生态支撑。

三、加强污染攻坚,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领先

今年以来,我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持续开展2022-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两个行动”(大同市大气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攻坚执法行动和二氧化硫整治行动),研究制定了《大同市空气质量再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大同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大同市城市扬尘治理攻坚行动计划》,切实谋划实施了一批企业深度治理、产业集群整治、锅炉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替代、煤矸石治理等方面的项目措施,截至目前,完成了3家水泥厂的超低排放治理、38台工业窑炉和8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

(VOCS)的深度治理、4台240蒸吨超低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106台,并提前完成了三年清洁取暖改造目标任务,加快推进8家燃煤电厂和灵丘县17家企业富锰渣产业集群深度治理工作,晋北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办公室监察帮扶大同市二氧化硫防控反馈的94个问题,已整改完成52个,二氧化硫整治取得实效。1— 4月,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3,同比上升0.8%;优良天数98天;PM2.5浓度

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年(34微克/立方米)下降2.9%;二氧化硫浓度18微克/ 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8.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PM2.5浓度全省排名第二。

四、谋划治水新策,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市生态环境局从源头管控、系统治理、创新监管入手,认真谋划治水新策, 与北京芯视界科技公司谋求合作,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监测,推动“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国考断面”一体化智慧化管控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污染重点工程实施,精准开展市本级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大同市水环境质量再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大同市2023年度汛期水环境管控工作方案》,为推进2023年水环境保护工作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1-4月,我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体,优良比例为100%,利仁皂断面由上年的Ⅳ类水改善为Ⅲ类水质,同比去年(7个)增加了12.5个百分点, 排名全省第一,没有劣Ⅴ类断面,我市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得到显著改善。

五、加强风险防控,土壤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研究制定了《大同市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大

同市2023年地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加快推进任务落实,对2023年第一季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情况进行调度摸底,完成灵

丘县四家涉重金属企业减排情况调查,制定了2023年大同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继续推进大同市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我市化工园区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目前已完成,“千吨万人” 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划定已部分完成,为后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坚决贯彻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市生态环境局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对《大同市落实“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进行周密安排。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能,瞄准实现乡村振兴的远期战略目标,积极推进2023年度10个县区3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3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和2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设施整改任务,截至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已开工25个,13个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问题设施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1个,剩余23个正在实施中;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已开工26个,剩余10个正在前期准备阶段。为了加快任务进度和责任落实,市生态环境局按月加强情况通报和进展调度,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七、加大督促力度,确保督察整改任务完成

第二轮中央督察我市涉及整改任务共19项,目前已完成13项,其中2021年要求完成7项,2022年5月9日开展了市级验收,2023年4月17日经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验收组审核验收通过;2022年要求完成7项,目前已完成6项,其余正在有序推进。第二轮省督察共35项具体整改任务,其中2022年要求完成31项, 目前已完成29项,正在全力推进。

八、加强队伍建设,综合执法能力有效提升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统筹调配全市生态环境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大练兵,依法严查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坚决遏制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是开展交叉检查,组织各县(区)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组成11个执法小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分赴各县区开展交叉监督帮扶,督促指导企业落实各项环保要求。二是强化人才支撑, 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与山西大学共同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着

眼破解执法难点痛点,补齐实战能力短板共享资源、紧密合作,把教学搬到一线,把现场作为课堂,大力培育大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新生力量, 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构建生态环境执法“大同练兵体系”,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开展业务培训,邀请技术支持单位为现场执法人员开展“量身定做”的实操课堂,制定《执法案件评查方案》, 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卷集中评查工作,有效提升了执法能力。

九、一体推进,全力打造美丽大同

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具体抓好以下7方面工作: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筑牢生态业务根基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统揽全局,加强统筹谋划,始终把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法治、意识形态等各项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全面压实主体责任,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大同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大气污染攻坚,巩固系统治理成效持续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和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对灵丘县17家企业富锰渣产业集群进行深度治理,对部分县区涉及活性炭及碳素行业36家企业进行深度治理;继续督促山西同德兴华特钢完成深度治理,并按照省里安排,对全市9家燃煤电厂分批次开展深度治理; 继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确保完成三年内(2021-2023)制定的32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加快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加大吴官屯等煤矿矸石自燃治理力度;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在低排放控制区监管;强化各类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精细化管控;大力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动态管理,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实现断面水质提升继续强化水环境治理,实施浑源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广灵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天镇县南洋河生态湿地工程、西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云冈区甘河水质提升工程、阳高县污水处理厂调节池等项目。

强化土壤风险管控,确保土壤环境安全计划开展山西五台山化工有限公司新荣分公司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项目;全面完成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动员各县区积极申报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切实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强化督察清单管理,推动任务按时完成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2023年6项要完成的整改任务。全面发力,确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按时完成。

强化环保优质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二是主动服务重大转型项目,确保高效完成项目环评审批;三是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生态执法监管,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和专项行动,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坚持露头就打、绝不手软,加强夜查和突查,以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更加有力的打击措施,更加有效的执法监督,严查偷排偷放, 依法严查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坚决遏制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权益。

拧紧“链条”  扎牢“笼子”

云南省各州(市)、县(市、区)政协机关以制度“固廉”情况综述

(2023年6月15日)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协机关积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机制,制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严明工作纪律,让机关干部时刻铭记修身律己、廉洁从业。

一、推动派驻监督由“有形”向“有质”转变

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在区政协深入推行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分析研判制度,通过定期分析研判推进政协机关党组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督促机关党支部按照“三会一课”的规定,认真组织开展支部活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建设。同时,驻区委办纪检监察组督促区政协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把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机关内部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到位、工作流程不规范等“硬伤”,推动区政协形成管理科学、制度规范、程序精细的高效透明运行模式。

丽江市古城区纪委监委派驻区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首责,拧紧制度“链条”,与区政协机关党组同向发力,研究细化区政协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档案23份,以制度落实全面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紧扣内部管理“薄弱点”、问题易发“风险点”,深入排查廉政风险隐患,制定《区政协机关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推动形成风险明晰、措施明确、责任到位、防控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制度固化,推动派驻监督由“有形”向“有质”“有效”转变。

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协机关制定《中共政协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党组主动接受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监督并支持其履行职责的九条措施》,构建了县政协党组与派驻县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各履其责、相互支持, 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格局,切实帮助派驻纪检监察组放下“不好监督”的包袱、破除“不能监督”的障碍、解决“难以监督”的问题。

大姚县政协机关常态化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条例,梳理完善岗位风险清单,建立派驻纪检监察组与机关党组协调

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机关内部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等16项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规范干部职工日常行为。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驻县财政局纪检监察组与县政协机关党组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机制,督促县政协机关党组以制度“固廉”提升机关效能。县政协制定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公务接待工作制度等系列制度,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一把手”末位表态、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并印发了《县政协党组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县政协党组班子2023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用制度管好人管好事。

威信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政协纪检监察组与县政协机关党组共同制定了“第一议题”预审制度,要求在组织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会议之前,必须将会议召开流程连同会议材料报送纪检监察组进行预审,重点审核“第一议题”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并对“第一议题”学习材料逐字逐句检查,防止出现错漏,常态化持久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在县政协机关落细落实。

广南县政协党组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修订了《政协广南县第十届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广南县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等14项规章制度, 以协商制度为主干,重点覆盖政协党建、履职工作、组织管理和内部运行等方面,形成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勐海县政协用好用活《勐海县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手册》, 从制度机制入手,细化监督举措,注重跟踪问效。针对“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驻县政协纪检监察组要求勐海县政协于会前会后将“三重一大”事项备案表进行报备,为被监督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行权装上“安全阀”。

绘就平安和谐新画卷

珲春市新安街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4日)

近年来,珲春市新安街道充分运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构建“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使服务力量向社区下沉、向网格延伸,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新安街道充分发挥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 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通过红色引领,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新安街道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按照300-500户划定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将辖区划分调整为86个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86个、网格党小组52个、楼栋党小组数18个、党员中心户数311个,打造网格党群服务站40个。落实“双三长”制,配备楼栋长442人、单元长1158人,并在小区内张贴公示牌,实现社区网格全覆盖。充分发挥网格员“宣传覆盖广、掌握信息快”的优势,依托“3117” 工作法,提升网格效能。

新安街道紧紧抓住“宣传”武器,持续性深入开展多方式、多领域的普法宣传,提高辖区群众的法治意识,自觉参与到辖区治安防范、社会监督等工作中来。

深入开展涉老反诈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网格、进养老机构、进金融网点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群、多媒体、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养老诈骗相关知识和方法,帮助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提醒老年人守好自己的养老钱。以创建基层平安社区为契机,在8个社区、龙源公园、各养老机构等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活动100余次。通过微信群推送“养老诈骗”典型案例和防诈反诈知识500余条,制作反诈宣传小视频8个,积极营造养老诈骗“人人喊打” 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推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问卷,引导群众客观公正评价全市社会治安工作,实现知晓率和认同感均达100%。

新安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创新治理方式,对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及时化解、及时整改、及时回访,将矛盾纠纷化早化小,避免形成影响稳定安全的“大问题”。做到每周开展一次矛盾问题排查,每月开展一次跟踪回访,对可能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矛盾问题,按照“三

定三包”要求,及时发现,就地化解。今年以来,新安街道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5件,均已化解。

新安街道扎实推进民辅警进社区班子工作,为每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和2名辅警,负责日常巡查、民生问题调解等工作。建立志愿者服务队63支435人,在辖区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日间巡逻、环境卫生整治、防范养老诈骗宣传等服务。建立“网格预警、社区出单、街道派单、部门接单”联动机制,组织召开民情议事会13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15个,及时消除信访隐患。

同时,定期召开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部署会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广泛宣传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辖区8个社区常年在LED屏滚动播放扫黑除恶宣传标语,并利用黑板报、横幅、宣传册、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今年以来,新安街道共制作宣传展板140块、悬挂横幅29条、张贴海报1200张、发放宣传册1900余份、发放宣传单5500余张、填写入户走访表24000余份、发放环保购物袋2000个、组织扫黑除恶文艺演出3场、举行宣传讲座80余场、设立举报信箱19个,并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积极检举。

凝聚依法治市工作合力 为高质量发展护航赋能

新余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4日)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2022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法治思想,抓实做深谋篇布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领域工作,全社会法治意识逐渐增强、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品牌亮点纷呈,法治新余建设蹄疾步稳、铿锵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我市连续三年获评全面依法治省考核优秀市(四小市第一)、连续五年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列四小市第一,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市、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优秀榜单,医患纠纷调解等基层治理工作成为全国品牌。

一、法治统筹力量全面加强

全面依法治市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先后组建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面依法治市、县(区)、乡镇(街道)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并下设协调小组,构建起“1+1+N”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法治建设机构全覆盖,打通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后一公里”。

大力整合法治建设资源。市、县(区)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均设立依法治市

(县、区)秘书科(股),并将统筹全面依法治市(县、区)、法治督察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全部整合至秘书科(股),同时加强人员配备,一体推进法治新余、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工作质效得到新提升。

统筹谋篇布局,锚定法治新余建设的目标方向。制定出台了《法治新余建设规划(2021—2025年)》《新余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

和《新余市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十五条措施》, 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法治新余建设的目标任务。每年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和市委依法治市办会议,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阶段性规划部署,确保依法治市各项工作提早谋划、大力推进、有效落实。

二、法治建设基石筑牢夯实

地方立法制度基础得到夯实。出台了《新余市立法条例》《新余市人民政府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程序规定》,健全了法规、规章项目征集、评估听证、群众参与等规则,构建起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的科学立法工作机制。针对重点行业或领域,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加强立法前预判、立法中协商、立法后评估,建立政府立法计划,将城乡供水一体化、住宅物业消防安全等8个项目纳入市政府立法计划,积极回应群众法治新期待, 助力解决社会治理难点。

地方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自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市政府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先后制定出台《新余市仙女湖水体保护条例》《江西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新余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新余市农村房屋建设管理条例》《新余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新余市城市管理条例》《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新余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体系,为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生态建设、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在政务服务领域,按照“6+1”模式,我市将部门设置的“小一窗”变成按事项集成审批的“大一窗”,推动通用综合窗口设置全覆盖,除保留“社保、医保、税务、不动产、公积金、公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6个综合业务专区外, 推动34个部门748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通用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将过去的一件事需要“多窗办、多次办”,转变为现在多件事只需“一窗办、一次办”,实现综合受理“一窗化”。

作为全国跨部门跨行业电子证照关联应用试点城市,我市大力推进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37个部门278项电子证照全覆盖和全国互通互认,探索出“一库集证、一码统归、一照共享、一码畅行”“四合一”

电子证照联展联用新路径。个体经营者陈女士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后,3小时就办妥所有事宜,拿到了“一照通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陈女士感叹道:“一照通办像网购一样方便。”

“行政处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 提高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让企业良性发展。”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傅睿介绍,继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行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后, 我市继续推广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已覆盖全市32家行政执法单位,包容审慎监管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1+N”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打好联合牌,做好加减法,增加部门联合抽查次数,减少入企检查次数,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为企业营造“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减少干扰、为企减负”的营商环境。2022年,市、县(区)两级开展联合检查248次,联合部门检查事项占比83.62%,入企检查频次减少30%,户均检查时间减少50%。

四、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升

行政复议是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首要救济途径,也是化解行政争议的主要渠道。2022年,我市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将大部分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复议阶段。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行政复议案件同比增长49.5%,行政纠错率17.6%,为历年最高;行政诉讼案件同比下降32%,一审败诉率11.3%,同比下降12%,实现了行政诉讼案件数和败诉率“双下降”, 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列全省第一。

“红头文件”是人们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俗称,文件是否合法有效,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政府的自身形象,关系到群众的合法权益。2019年5月,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建立作出全面系统规定。今年3月, 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乡镇(街道、办事处) 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工作的通知》,全力打通合法性审查工作“最后一公里”。

据悉,市司法局作为市政府法律顾问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议,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重大活动进行合法性审核,去年共审核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合同192件。为保障政令统一,根据上级法律法规修订和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我市对2022年6月30日前制定的179件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30件施行期满的规范性文件宣告自行失效,54件予以废止,12件提出修订要求,83件予以保留。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得到了有效规范和保障。

五、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近年来,我市将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先后上线“党建+法银通”平台、执行信息查控监管平台、涉众型案件财产执行案款发放综合系统和“企法通”微信小程序, 深化审判e管理平台的监管,建立“余法同行”微信交流群,实现民商事案件结案率、平均审理天数等数据的共享公开,助力法官“类案同判”,辅助法官判得更快、判得更准、判得更好。成立简案速裁团队,案件审理天数大幅缩短, 实现了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与多元化解。

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小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从细微处累积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厚植党的执政根基。通过建立领导包案办理信访案件、发挥国家司法救助职能作用、完善检察办案听证指引等办案机制,持续深化“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最大限度释放司法善意,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2015年2月,***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健全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机制, 是对司法权力制约机制的重大改革和完善,对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以来,市司法局共选派市级人民监督员参与全市人民检察机关监督活动131次,履行了监督检察办案活动的职责,真正落实了“检察机关倾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的规定, 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六、法治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法治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我市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设施,融入法治元素,打造了一批集知识普及、休闲娱乐、法治实践于一体的法治文化阵地。市政府投资100万元改建的市宪法广场,如今已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 全市共建成法治文化基地24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16个、法治文化长廊38 个、法治讲堂414所、法治图书角445个,营造了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

法氛围。

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由农村向社区延伸,全市已培养社区“法律明白人”骨干522名。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所辖乡镇(街道)、村(社区)智能服务覆盖率均达标,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良序初步形成。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在全省首开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先河。整合多方调解资源,创新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中心,加快城区东西南北中5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中心扩点建设。探索出“六字调解法、四心三结合”医患校园纠纷化解新余“处方”, 涌现了“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人物”——市医(校)调委主任李时洪等一批先进典型。挂牌成立“李时洪工作室”,在全省创新开展“司法所长跟班学调解” 活动,不断强化基层法治人才队伍。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目标,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城市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让高质量司法服务常驻群众身边

陕西省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综述

(2023年6月15日)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工作单元,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

在陕西,以“组织机构建设好、人员队伍发展好、体制机制完善好、基础设施配备好、经费保障落实好、职能作用发挥好”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为抓手,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全省1293个司法所被省司法厅命名为新时代“六好司法所”,391个司法所被命名为“新时代六好司法所示范单位”,分别占全省司法所总数的98%和30%。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法律运用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让高质量司法服务常驻群众身边。

“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水平,以司法所工作规范化助推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6月6日,在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 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政国说。

一、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整洁的办公室,制度上墙的人民调解室、普法依法治理室、群众接待室、社区矫正室办公设备齐全、人员着装统一。6月6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雁塔区司法局大雁塔司法所,深入感受全国模范司法所的“魅力”。

“我刚到大雁塔司法所时,所里仅有2间办公室,面积不足40平方米。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咨询等各项业务就‘挤’在一起,办公设备也陈旧简陋, 群众来办事甚至都没有坐的地方。”大雁塔司法所所长孙颖说,如今硬件设施完善了,办公区的功能分区明确了,人员配备也更专业了。“我们能为群众解决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经常有辖区群众夸咱工作细致嘞!”孙颖说。

大雁塔司法所的变化是全省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的缩影。

“我们抓基层阵地,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不仅让司法所面貌发生了变化,也让服务群众、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西安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兴平介绍道。

2020年,为期三年的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开展,全省各地市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更专业、更具特色的司法所。

“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按照“标识统一规范、办公面积达标、功能用房独立、设备设施齐全”的标准,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经费保障能力,让全省基层司法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完善制度人员队伍更专业

司法所不仅得有“颜值”,也得有“智慧”。自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开展以来,我省积极建立健全司法所管理工作制度、明确司法所业务职责规范,并按要求统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了管理有序、行为规范、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很多司法所一样,我们所也存在着人少事多的问题, 因此想要提升法律服务质效,就要在规范化上下功夫。”铜川市耀州区司法局董家河司法所所长赵方说,工作要抓好,基础须牢靠。

在“规范立所”上,董家河司法所作了很多努力。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以来,董家河司法所以创建省级新时代“六好司法所”为契机,狠抓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了岗位目标责任、执法监督管理等各种业务工作规范制度,形成了以制度促工作、用制度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

“我们制定了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出台全省统一的司法所业务工作制度,以‘三年行动’为巩固深化全省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抓手,打通了司法行政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陕西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马红薇说。

壮大专业队伍力量是提升基层司法所工作质效的重中之重。

2020年以来,陕西各地通过招录、调剂、购买服务等方式,基本形成司法所以政法专编人员为主、地方事业编制人员相配套、政府购买服务人员为补充的工作队伍。全省1318个司法所已基本完成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基础性改革任务。全面落实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共转隶划转人员2687人,结构更加优化, 力量更加壮大,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

三、家门口享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对延安市富县茶坊街道羌村的村民来说,司法所依据法律规范制定的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样本,就是他们真切感受到的法治获得感。

3月7日上午,茶坊街道组织茶坊司法所、派出所、土地所、法庭成立工作

组进驻羌村,通过座谈、宣讲等形式,研究解决乡村社会治理中“五荒”土地承包遗留问题。茶坊司法所结合实际,依据法律规范制定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样本。有了规范合同的约束,大部分村民消除了顾虑。对部分存有顾虑的村民, 工作组分头入户,给村民“说事”“说法”,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明晰了权利和义务,使村民消除了顾虑。最终,42户村民全部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缴纳了土地承包款,使羌村村委会对村集体资产管理更加依法、规范。

“我们不断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延安市富县司法局吕世斌说。

根据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开展“品牌调解室”创建活动要求,在新时代“六好司法所”创建过程中,我省各地司法所还充分树立品牌意识,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汇民智、解民忧。宝鸡市搭建“百姓说事室”“民风说事屋”, 靖边县创建“乔乔话当面说”“老李拉事室”更多的难题被解决,更多的意见被采纳,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依托司法所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1250个,全省公共法律服务站近三年共解答法律咨询约4.5万人次。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处矛盾纠纷9万余件,成功率97%以上。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增强为民服务实效

西藏自治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综述

(2023年6月13日)

202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藏,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坚持依法行政,全力推动政府行为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落实程序规定,不断提高行政决策质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格执行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和我区暂行规定,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和法律顾问制度,督促各级各部门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对48个部门近2700项权责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对4部政府规章、34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备案。

紧盯依法用权,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成自治区行政执法综合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换发4万余个全国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证件,规范行政执法流程,推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实行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并定期发布。加强对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协同执法的组织指挥、统筹协调,部署开展生态环境等领域执法专项监督。

聚焦高效便捷,全面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制订自治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对区市县三级行政复议职责进行集中整合,自治区行政复议大厅已全面开展工作,各市(地)、县(区)均在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复议咨询接待窗口,全区行政复议机关由2558个减少至82个,实现了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统一送达。

制约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建立政府评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全年共办理自治区人大代表议案230件、自治区政协委员提案310 件,办复率和满意度均为100%。

坚持良法善治,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突出社会治理急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立足西藏实际,有序推进重要领域立法,完成西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药品管理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和西藏自治区储备粮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推广和管理办法、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居住证管理办法等5件政府规章的制修和报审工作。

二、坚持放管结合,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建成运行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民生相关的住房、医疗、教育、户籍等业务基本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 区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分别达98.3%、83%、82.5%。依托政务大厅办理的便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跨省通办、一次就办”,全区20个不动产登记窗口实现登记、交易、税收等“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区商务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0项一次跑、6项一网通办”,且办理时间压缩一半以上。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订实施全区优化政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西南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积极维护市场公平,对近200份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先后出台38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29条临时性措施,细化量化减税降费、援企稳岗、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等一系列举措。

三、坚持利民惠民,精准提升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制定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基本建成区市县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82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挂牌成立,26个乡镇服务工作站试点运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为1.35万余人次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100

余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

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有效调解3600 余件矛盾、预防1100余件纠纷,成功率95%以上。组织有关方面全面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排查处理27起欠薪案件,累计追发工资7300余万元。

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纵深推进“八五”普法,持续深化“法律七进”,创建7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培养2.12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各地各部门和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普遍增强,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下一步,我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坚持以***法治思想统领全面依法治藏各项工作,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藏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同步推进法治西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藏不断取得更大成效。

幸福滁州的“平安密码”

滁州市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2023年6月13日)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不断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连续7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基层治理的不断探索和智慧实践。

一、坚持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新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近年来,我市依托城市基层党建领导协调机制,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深度融合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细胞”,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党委高位推动。市委顶层谋划推进,先后研究出台城市基层党建“1+6”政策体系,从组织架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强化保障支持。聚焦大战大考,成立由各级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一办多组”领导机构,“点对点”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领41名市级领导直接联系56 个社区,四级书记建立城市基层党建联系点710个,做到既挂帅又出征。

部门高效联动。我市接续制定2个3年行动计划,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分解为62项任务清单,派单到32个职能部门。各部门立足职能开展项目化攻坚,推动“单打独斗”向“一体协同”转变。健全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 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年度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1+N”个性化清单, 层层传导责任压力。

我市持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覆盖成立22个街道大工委、206个社区大党委,吸纳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等党组织负责人任兼职委员,召开联席会议2700多场、实施“党建共建项目”2200多个,统筹调度各方力量联勤联动,多方合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深入推进“党建+网格化”治理,我市建立城市“全科网格”2064个,同步成立小区(网格)党支部,推动部门联系在网格、党员服务在网格。推进“党

建+信访”,建立“1+5+N”机制,源头化解矛盾隐患。

二、聚力共建共治,奏响和谐新乐章

群众事,群众议。我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社区协商成果不断涌现。我市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创建活动,构建亮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城乡社区协商新思路。近年来,全市27个城乡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城乡社区协商示范单位,全市城乡社区年度共开展协商次数达9700余次,平均每个社区开展协商活动7次以上。琅琊区凤凰社区在小区内设立“议事亭”,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有效解决了居民的现实问题; 打造滁阳社区“云上e事厅”、龙池社区“协商会客厅”等协商议事场所,并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协商议事相结合。天长市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的“1134”协商共治社区工作法被评为“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向阳社区被确立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深入推进创新实验试点工作;“城乡社区协商促进高质量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实践”成功入选为“全国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优秀案例;《社区协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编制指南》被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地方标准。

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22年,南谯区和来安县开展省级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做到内容、时间、程序、形式、阵地、管理规范,群众满意。

此外,来安县新安镇孙桥村“四事”工作法、新安镇西门社区“小巷议事会”工作法和定远县定城镇幸福路社区“义心一驿”工作法获评安徽省“优秀社区工作法”。

三、创新治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近年来,我市聚焦基层治理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优化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美好。

聚焦创新治理,我市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探索切实管用乡村治理路径模式。明光市以“聚焦‘三治融合’,共

创美好新明光”为课题,探索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3533”工作法,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创新数字乡村“1125+N”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天长市以“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治理”为课题,在174个村(社区)建立健全了“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探索建立“11355”协商共治机制,有效提升村级议事协商水平,为构建新时代“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天长样板”。

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我市充分融合社区服务资源,打造“智慧社区”,构建“线上反馈、线下实践”的闭环机制和全时开放的社区服务综合体, 探索构建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交互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琅琊区丰山街道和南谯区银西社区被确认为省级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滁州市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在省委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典型案例》中给予推广表扬。

开展多层次平安创建和“一县一品”社会治理创新活动。近年来,我市先后创成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9个(其中国家级10个)、示范类“枫桥式公安派出所”6个(其中国家级1个),102个乡镇(街道)获评“全市平安乡镇(街道)”称号。

忠诚履职服好务 为民司法践初心

鄢陵县人民法院重点工作综述

(2023年6月8日)

“鄢陵县人民法院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一年打基础、两年争先进、三年创一流’目标为引领,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踔厉奋发、苦干实干,全力服务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奋力谱写新时代鄢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月28日,在鄢陵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鄢陵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蔡文慧说。

忠诚是本色,为民是根基。去年以来,该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总目标,在忠诚履职中强化服务,在坚守初心中凝聚合力,在从严治院中提升公信,以坚强的决心、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统筹抓好审判执行、智慧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等工作,在建设一流公信法院、服务法院、智慧法院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忠诚履职维护公正以更实举措保障大局

【新闻回放】3月1日,鄢陵县人民法院马栏人民法庭发出一份人身安全保护令,依法对遭受家庭暴力的申请人王某给予人身安全保护。这是该法院发出的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从申请到签发,仅用了不到24个小时。

王某与赵某系夫妻,因矛盾常生气。稍不如意,赵某就对王某进行谩骂、殴打。王某不堪忍受,搬到工作地点居住。赵某仍经常通过微信、短信威胁、侮辱、谩骂王某。王某不堪其扰,向鄢陵县人民法院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

鄢陵县人民法院审查后,依据相关法律作出裁定,禁止赵某对王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赵某殴打、威胁王某及其相关近亲属,禁止赵某骚扰、跟踪、接触王某及其相关近亲属。

用心用情办好案,聚焦主业办实事。鄢陵县人民法院始终坚定不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审判工作的思想旗帜、理论指引、根本遵循,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去年,该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843起,结案率94.2%。

严厉惩治刑事犯罪,促进平安鄢陵建设。该法院聚焦主业,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先后审结刑事案件184起,判处

罪犯243人;妥善处置非法集资案件,坚持把打击犯罪同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统筹起来,做好资产返还、教育疏导等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法审结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30余起;坚决惩治腐败犯罪, 审结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3起;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治安防范和行业管理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8件,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妥善化解民事纠纷,促进和谐鄢陵建设。该法院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和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共审结民商事案件3361起,民事案件调撤率达36.82%;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落实“万人助企联乡帮村”、“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土地、宅基地等相关案件48起;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的优势,吸纳乡贤力量参与调解,促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审结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医疗赔偿等生命权、生存权等基本人权案件40起,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给予特别保护;妥善处理民间借贷、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金融等案件607起,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持续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法治鄢陵建设。该法院推动完善行政机关与法院的府院联动机制,有效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共审结一审行政案件107起、国家赔偿案件1起,审结非诉行政执行案件61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制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鄢陵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用司法审判护航鄢陵绿水青山。

全力破解执行难题,促进诚信鄢陵建设。该法院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密集开展“春雷行动”“夏日雷霆”“百日攻坚”“豫剑执行”等专项行动,共受理执行案件2781起,执结2734起,执行到位金额3.55亿元。对失信被执行人, 该法院采取建立网上曝光台、张贴“大头贴”、在村(居)委会“大喇叭”广播、量身定制“失信彩铃”等举措,持续予以曝光。工作中,该法院对一些典型案件执行现场进行“微直播”,持续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行动”“涉金融案件集中行动”“周六集中行动”等,尤其在双休日、节假日坚持“错时执行”, 让失信被执行人无处躲藏。结合涉金融债权执行案件的特点,该法院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召开座谈会,探讨案件执行的方法,联合开展涉金融债权案件专项执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工作机制,敦促50余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该法院还探索信用修复机制,依法及时删除失信名单26

人次。

二、坚守初心勇挑重担以更高标准为民司法

【新闻回放】5月15日,郜某一大早就赶到鄢陵县人民法院。此行,他专为赠送锦旗。郜某申请执行张某等4人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涉案金额270余万元。执行过程中,鄢陵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持续追踪查控, 查明被执行人张某名下有位于郑州市的房产一套,评估后拍卖得案款104万余元。后来,被执行人张某等4人感受到司法权威,主动向申请人郜某支付下余款项。

权益得到维护,郜某请人制作2面锦旗,上书“公平正义司法为民”和“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送到鄢陵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向执行干警表示感谢。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解忧显担当。鄢陵县人民法院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用更加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司法获得感。

打造智慧法院,服务人民群众。该法院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 不断完善诉讼服务大厅、12368热线、网络诉讼服务平台组成的“多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竭力满足不同群众办理诉讼事务的需求。一方面,该法院推进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及深度运用,探索实行“电子送达”,推动科技创新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该法院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跨区域诉讼服务网络,扎实开展“法官四进”(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在偏远乡村设立“诉讼服务联络点”6个,跨域立案,巡回审判,面对面以案释法,扩大法治宣传影响力;推行网上“零距离”诉讼服务,远程视频审理案件608起。该法院还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发放救助金117万余元。

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中心工作。该法院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基调, 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和法院审判执行实际,持续开展“一个党员一团火、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法庭一面旗”品牌建设和“党员示范岗”“优秀党支部”创建活动。日常,该法院安排专人负责接听、记录、转办12368诉讼服务热线,线上为当事人提供信息查询、诉讼咨询、立案指导、预约立案等诉讼服务;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及时规范高效开展线上调解、远程提讯、在线庭审、网上查控等诉讼活动;结合被执行人实际情况和案件特点,充分利用执行指挥中心、网络查控系统等平台,“隔空”推进执行工作。该法院还与金融机构建立联动机制,采取提前预约、简化流程等措施,有效维护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

深化精准帮扶,激发企业动力活力。该法院扎实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 工作,院领导带头走访重点企业30余次,贴身服务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党组成员与分包的行政村结对帮扶,帮助分包行政村解决各类问题17个,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20余名干警全力参与全县安全隐患房屋排查整治,确保群众住房安全。对涉企诉讼案件,该法院实行优先立案、快审速裁、优先执行,去年共办结涉企案件223起,平均审理天数44.16天,同比缩短20.84天。

三、牢记使命从严治警以更大自觉接受监督

【新闻回放】“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 2月16日下午,在党组书记、院长蔡文慧的带领下,鄢陵县人民法院干警重温入党誓词。

当日,该法院开展党规党纪进机关廉政教育宣讲活动,活动中,干警们共同观看警示教育片《“大村官”的“小算盘”》、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蔡文慧上生动党课。干警们纷纷表示,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民法院队伍,是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保证。鄢陵县人民法院坚持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健全监督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为推进法院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守初心,打造过硬政法队伍。该法院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严管上,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为目标,出台《规范管理50条》等规章制度,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和制度笼子内正确行使;厚爱上,进一步落实各类人员的政治、工作待遇,将党组的关怀和关爱送到每一名干警,不断增强干警的职业尊荣感。该法院还持续开展“百日办案竞赛、优秀裁判文书、巡回办案、每周质效评比”等活动,在全院上下营造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警示督导,筑牢廉政纪律防线。该法院坚持开展“以案促改”专题警示教育、“能力作风建设年”等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干警按照“六个对照”逐条自查自纠、检视反思,由班子成员、支部书记讲授专题廉政党课,增强法纪意识; 坚持既打“板子”又开“方子”,围绕工作纪律、庭审纪律等开展审务督察15 次,印发督察通报15期,重点对日常考勤问题进行5次突击督察,对不遵守考勤制度人员在全院通报的同时,还通知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提醒谈话,

责成被通报干警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开展深刻反思,自觉校正思想偏差。  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该法院把接受监督作为依法公正审判、高

效廉洁司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邀请代表委员监督宪法宣誓、视察重点工作、旁听案件庭审26人次;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委会3次;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在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2365份,通过手机短信推送案件审判、执行节点信息1万余条,直播庭审1778 起,推动工作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铸牢忠诚担当警魂  守护塞上绿都平安

朔州市公安工作综述

(2023年6月8日)

警灯闪闪,警徽熠熠。行走在朔州城市街头,你总能看到一抹“公安蓝”, 他们或巡逻在大街小巷,或出现在求助百姓身边,或奔赴破案现场,或在学校广场普法他们把群众平安的愿景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围绕中心大局,牢牢把握安保维稳和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确保了各个重要节点平稳度过,有力维护了全市政治安全、社会大局稳定。

一、坚定信仰擎旗奋进提升政治建设“新高度”

坚定信仰、对党忠诚是公安队伍的政治灵魂,是做好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我市公安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坚持政治建警原则,培育践行“最强信念”。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不动摇,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保持高度统一,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不动摇,警心向党不偏移。

严明政治纪律。严格开展民主生活会,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不断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发扬担当精神。“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全警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及时组织警力启动疫情防控实战勤务,全市设立疫情查控站点33个,出动警力9800余人次,检查人员35.8万余人次,车辆15.8万余台次,劝返中高风险地区车辆354台、人员594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整体战、防控战。

二、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开创安全稳定“新局面”

社会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我市各级公安机关坚持稳字当头的工作基调,

聚力主责主业,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有序。

五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圆满完成了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对全市党政机关、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油气及反恐重点单位地毯式拉网排查,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平鲁公安分局井坪派出所、怀仁市公安局海北头派出所被全省命名为第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辖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持续夯实“保一方平安”职责使命,聚焦盗抢骗、食药环、黄赌毒等民生案件,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治。五年来,侦破刑事案件6926起,查处治安案件49865起,全市现行命案破案率100%;破获毒品刑事案件795起,缴获各类毒品1459.5公斤;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39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15.98亿元。尤其是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打掉黑恶势力团伙123个,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40起,止付金额5.3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电诈案件、刑事案件控发案成效显著,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5.28%、行政案件受案同比下降9.16%,有力地维护了朔州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5.28%、行政案件受案同比下降9.16%。

三、基础先行夯基固本培育升级跨越“新动能”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公安基础工作千头万绪、艰巨复杂,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基层单位松绑减负,我市公安机关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设施,强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年来,全市445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落实“四个100%”(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护学岗),1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1个寄递公司以及水电气暖等重点单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一键报警并与公安机关联网。建成智慧小区59个、智慧公交381台、智慧治安检查站3家,安装619 智能卡口127处,前端智能设备在重点部位实现全覆盖,构建起了严密的治安防控,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看守所、拘留所、强制戒毒所、监管医院全部完成改革,公安监管走在全省前列;以市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建设

为引擎,全市整合建成8个执法办案中心;新建高标准、智能化指挥中心,做强做精公安指挥“大脑”;完成综合实验室新建、警务技能训练基地改建、交警支队车管业务大厅改建、警犬基地新建任务,进一步筑牢公安工作发展根基。

2021年,建成7116余平方米的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四、民生为要枝叶关情诠释为民服务“新担当”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市公安机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持续对“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车辆安全监管,全面推广“农村交通劝导站”,提升道路交通管控能力,全市道路连续10年未发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深入开展交通安全专项工作,对重点车辆、重点路段安全隐患开展排查整治,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已经形成习惯。2022年以来,全市人员伤亡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财产损失同比实现“四下降”。在市内重点路段实地勘察,科学分析,推行各类交通“小妙招”,挖掘道路通行潜力,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大对185家沿街商铺、夜市、宵夜烧烤摊档等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逻力度,大力整治街头滋事、酒驾醉驾等突出违法犯罪问题,抬头“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成为常态。

加强便民利企服务,对12项涉企经营许可证事项分类推进,最大限度便民惠企。紧密结合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在基层派出所开展户籍、车驾管、出入境等服务事项上门服务。目前,已办理跨省户籍证明等业务信息3666条、电子驾驶证18万余本、受理各类事项186件、办结各类诉求530条,公安为民服务的水平更精准、更便利、更贴心。

誓言铮铮,警旗猎猎。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我市各级公安机关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质量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筑牢反诈防护墙 守好百姓钱袋子

海东市公安机关打击“两卡”集中收网行动综述

(2023年6月13日)

“你很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请立即停止付款,否则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这是海东市平安区公安局在发现辖区群众被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及时拨打电话提醒群众的一幕,这也是海东市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两卡”集中收网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断卡”行动不断深入,海东市公安局针对海东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实际,经过专题研究部署,在海东市公安机关先后开展了两次为期两个月的打击涉案“两卡”集中统一收网行动,抓获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 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据悉,海东市两次行动统一收网期间,共打击违法犯罪人员1007名,其中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85人,行政处罚350人,打击外省涉案人员280人,签订承诺书192人。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力

自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两卡”集中收网行动以来,海东市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经过党委专题研究、多次听取汇报,深入分析研判海东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形势。3月20日,经海东市公安局党委批准,召开了海东市公安机关涉案“两卡”突出问题攻坚和“第一次”集中收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海东市公安机关开展第一次涉案“两卡”集中统一收网行动。

与此同时,海东市公安局党委每日听取辖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督办工作落后的县区,形成工作战果每日一通报制度,将贯彻良好县区做法在其他公安机关推广、分享战果,在海东市公安机关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海东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学瑞多次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公安局实地督战,听取工作汇报,总结工作经验,实地指导指挥,以最高的站位、最强的部署、最实的举措全力打响攻坚战役。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领导赴其他县区开展督导,交流经验,逐一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在此次行动过程中,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海东市公安局召集海东市七大银行系统、三大运营商企业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相关负责人就海东市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两卡”突出问题工作进行集体约谈。

约谈过程中,海东市公安局向涉案“两卡”数较高的银行系统和运营商发放公安提示函10份,以公安提示函的形式加大警企联动,助推反诈犯罪源头管控,切实推动海东市涉案“两卡”突出问题整治工作。

二、方法得当举措有效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两卡”集中收网行动开展以来,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每日一总结,每日一汇报,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 全面推动行动纵深开展。

为最大限度提升打击效能,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邀请省公安厅法制总队法制监督支队支队长许晏宁现场指导法制运用,为精准打击、准确定性给予了强力的指导和意见。同时,为确保打击战果不流失,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组织民警分赴各县区公安局开展涉案“两卡”、全量资金预警劝阻反馈等工作录入培训,点对点送教,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海东市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录入质效。

近日,海东市乐都区公安局就及时拦截劝阻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海东市公安局碾伯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接到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推送的紧急预警信息,辖区居民正在遭受虚假投资理财诈骗。接到预警信息后,民警迅速组织人员立即行动,一边电话联系被害人劝阻,一边赶往被害人家中紧急面见劝阻。但是,被害人已经被犯罪嫌疑人“洗脑”,不肯相信自己遭到诈骗, 并拒绝与民警见面。民警多次电话联系被害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与其沟通,最终见到被害人。经了解,被害人已转账数千余元,民警及时预警阻止了被害人继续转账,取得了成功见面止付、挽回损失的工作成果。

随后,民警向被害人讲解了诈骗团伙经常使用的诈骗手段和身边被骗的真实案例,并现场指导被害人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和反诈“金钟罩”。

三、全面梳理有效打击

互助土族自治县公安局连续作战一举抓获8名涉卡帮信犯罪嫌疑人、民和县公安局联动山西警方打掉一跑分团伙、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公安局跨外省抓捕取得实效、平安区公安局打防同步斩断校园贩卖‘两卡’黑手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全体民警的辛苦付出。

海东市公安局结合海东涉案“两卡”高发特点统筹推进,由刑警支队对所有线索集中梳理分类,对初步形成打击条件的开展调证和打击工作,并适时向各县区公安局推送,共梳理线索445条,推送集中收网任务319人,从而减少基

层工作量,加快打击时效。

各县区公安局对海东市公安局推送的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和线索研判结果,扩线深挖,重拳出击,在细致核查、案件串并、分析研判、劝阻宣传上共同发力,一次次向“两卡”犯罪发起凌厉攻势。

近日,民和县公安局在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和安徽警方的协助下捣毁一处省外涉诈窝点。行动前,民和县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永宏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专案组以会议部署要求展开行动,在海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大力支持下,锁定了团伙上线张某。经侦查,犯罪嫌疑人张某为上述涉诈窝点提供话术、话单等作案工具,组织有关人员集中培训, 同时为了逃避打击,该团伙使用非法通讯软件及非法虚拟货币交易软件。5月21 日,专案组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张某的藏匿地点,5月24日,在安徽警方的大力支持下,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张某到案后,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民和县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今后,海东市公安局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全链条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坚持出重拳、下重手、用重典,持续推进“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各类专项打击行动,迅速掀起新一轮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潮,坚决遏制犯罪分子嚣张气焰。持续发起集群战役,严厉打击转账洗钱、技术支撑、组织偷渡等黑灰产犯罪,坚决斩断犯罪关键链条。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坚一批涉诈大要案,抓“金主”、铲窝点、打平台、断资金,确保打深打透打彻底, 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

奋力书写“侨”文章  凝心聚力启新程

重庆市侨联五年工作综述

(2023年6月2日)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海内外侨胞融通中外、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凝聚侨界力量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是重庆侨联应思之题、应有之举。

重庆市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全市各级侨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侨联正确指导、市委坚强领导以及市级各部门支持下,聚焦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推动中国侨联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合作协议》,重庆市政府与华侨大学签订《共同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切实成为重庆与海内外侨胞对话交流之“窗”、合作共赢之“桥”。

一、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团结奋斗的最大共识

五年来,市侨联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将讲政治作为侨联组织的根本属性,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专题会等各类宣讲、培训活动100余次,分众化、精准化引导侨界群众准确理解党中央、市委要求,切实将侨界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上来。

此外,市侨联还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海外侨胞话重庆”“喜爱重庆的100个理由” “侨看新重庆”等专题活动,组织话题热议20余期,几万侨界群众先后参与, 整体浏览量近5000万人次。

二、坚持围绕大局,彰显服务发展的侨界担当

五年来,市侨联带领全市各级侨联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等工作职能,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市侨联承办了四届“一带一路”侨商组织年会、两届“创业中华华侨论坛”, 举办了“世界侨商重庆行”“知名侨商重庆行”等活动,促成50余个合作项目签约,为重庆引进投资约600亿元。在深化“法侨”“检侨”合作方面,市侨联推进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实施“连心侨—维护侨益”项目,妥善处理侨胞100余

件法律纠纷,挽回经济损失约2亿元,为侨商来渝兴渝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土壤。市侨联树立“大侨务”格局,打破地域籍贯界限,举办“海外侨领重庆行”

“侨界杰青重庆行”“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等活动,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聘任海外顾问、委员,与近1000个海外侨社侨团保持良好互动,不断深化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以“云”为桥壮大爱国力量。

与此同时,市侨联充分发挥优势,先后邀请院士、特聘专家等500余名侨界高层次人才来渝调研,广泛发动侨界专家学者参政议政,累计报送课题调研等800余条,其中180余篇侨情信息被中国侨联、市委办公厅等单位采用。

侨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侨联开展工作的方向。五年来,市侨联持续开展侨爱心工程、光明行行动、“珍珠班”项目,给5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为近万名群众提供免费义诊。疫情期间,累计接收海外2247万元的医药物资,定向捐赠给抗疫一线、侨界群众,并向海外26个国家的70家侨团侨社和1000余名留学生寄送价值600多万元的防疫“爱心包”。同时,引资引智统筹侨界资源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划拨260余万元专项经费培育项目、发展产业。

三、加强改革创新,筑牢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

五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市侨联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不断提升侨联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市侨联以强“三性”、去“四化”为目标,制定《重庆市侨联事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侨商组织融合,顺利完成涉侨机构改革相关任务,推动“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修订出台23 个规章制度,努力成为侨界群众的团结之家、奋斗之家、温暖之家。

截至目前,已实现区县侨联组织全覆盖,拥有各级侨联组织67个,各级涉侨平台41个,侨联分会、侨联小组380个,“侨胞之家”110个,组织覆盖面、服务辐射面不断扩大。其中,成立了西部地区首家金融行业侨联、西部地区首家商会组织侨联、全国首家异地温州商会侨联等。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市侨联建成以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新华侨》电子刊等“一网一微一刊”为基点的市级官媒矩阵,开辟区县、高校、科研院所、商会等基层侨联组织及100余个“侨胞之家”网络阵地,一站式提供全市各级侨联组织资讯信息,畅通海内外侨胞与全市各级侨联组织的沟通渠道。

“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两个百年”历史交汇,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前进号角。未来五年,重庆各级侨联组织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服务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侨联工作有声音、有形象、有品牌、有示范为主要目标,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进一步推动重庆侨联事业凝心、聚力、创新、求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侨界力量。

唱响奋斗的青春之歌

西藏共青团五年来工作综述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共青团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五年来, 在区党委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用行动诠释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爱国精神,用实干彰显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用担当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有力推动西藏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实现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贡献。

一、坚定“与党同心”的青春信仰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把个人努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2023年5月,“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宣讲与读书辅导活动在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举行,引导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五年来,西藏共青团组建各级各行业系统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深入基层、学校、社区、企业、机关等开展宣传宣讲3000余场次,用“青言青语”、“童言童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发挥朋辈作用引领青年思想进步。全区各级团组织突出分层分类,针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大学生、社会青年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感召青年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二、刻画“跟党奋斗”的青春足迹

2023年4月,团区委、自治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中国石化西藏分公司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走进拉萨市达孜区桑珠林镇桑珠林村后山共植“西藏青年志愿者林”,助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以实际行动爱绿、植绿、护绿,共建美丽家园。

五年来,西藏共青团组织动员各族青年在自治区“四件大事”“四个创建” 中勇挑重担。组织动员10万余名志愿者开展7500余次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 打造4处“青年志愿者林”,植树32万余株;用心用情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

帮助1326名贫困青年实现转移就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五年来共招募4818名大学生进藏服务,选派44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边境建设。2020年起向区外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47名。支持边境地区青联、少工委建设,在边境县规范建设红领巾队室、广播站20个,在3个边境县建立“青联希望小屋”。

三、服务“挺膺担当”的青春梦想

“创业之路确实艰辛,可喜的是,一步步走来,我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也将不负这份荣誉,继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创业青年次仁明久如是说。

五年来,西藏共青团深入实施《西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大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持续实施共青团“千校万岗”就业服务,推送就业岗位2.9万余个,覆盖22万余人;用心关心青少年成长,大力实施“希望工程”,五年来累计接收捐助资金1.02亿元,资助学生20982人,建立3所希望小学,120个各类希望工程青少年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我为青年办实事”活动, 实施“先心病筛查救治”青春逐梦行动,投入资金143.9万元,医治患者41名; 积极开展创建“青少年零犯罪零侵害社区(村)”活动,规范化建设西藏自治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展青少年普法宣教活动1400余场次。四、执守“自我革命”的青春宣言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召唤,共青团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真正承担起为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使命责任。

五年来,西藏共青团坚持以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推进自我革命,以从严治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推进从严治团,努力锻造对党忠诚、心系青年、勇于担当、作风过硬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统筹推进青联、学联学生会和少先队改革, 规范开展青联、学联换届工作,指导推动市(地)青联落实改革各项要求;规范全区团学组织建设,服务同学的定位更加清晰。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建成“青年之家”2235个,建成社会领域团组织8388个;全面加强团员队伍建设,五年来共发展团员52000余人,推优入团率达97%以上。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共青团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党委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团员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朔州市少先队工作综述

(2023年6月7日)

教室里,抑扬顿挫的授课,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操场上,欢声笑语的游戏,绽放的花朵朝气蓬勃。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具体措施,紧抓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聚焦主责主业,奋力开拓进取,团结、教育、引领全市广大少先队员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作出新贡献。

一、思想引领,培育更有理想的“接班人”

2月23日,团市委、市少工委走进朔州市实验小学开展“党代表宣讲二十大唱响红色主旋律”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播撒爱党、爱国的种子,厚植少先队员和少先队辅导员的爱国情怀,引领广大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市少先队组织坚持用信仰指引少先队员成长方向,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少先队政治引领,让少年儿童在灿烂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少先队组织全面开展“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全市近20万名少先队员上好开学第一课。

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围绕“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主题,用少先队员听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少先队员发自内心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截至目前,共开展宣讲400余场,覆盖少先队员和辅导员超过5万人次。

今年年初,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印发通知,公布2687所中小学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朔州市实验小学校、朔城区神头职业中学校、平鲁区启明实验学校、山阴县第三小学校、应县职业技术学校、右玉一中、怀仁市

第一中学校、怀仁市城镇第七小学校名列其中。

国防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市各学校积极探索国防教育有效途径,形成了以国防教育为切入点,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以红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国防教育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机制,让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在广大红领巾心中生根发芽。

在每年“六一”、国庆等节日期间,我市组织全市少先队员观看云队课直播,感受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少先队员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我市还依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持续组织少先队开展“我和我的祖国” “网上祭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夯实红色基因,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特别是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少工委立足本职工作,指导带领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通过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主题队日(队会)等方式,感受家乡发展变化,感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激励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和祖国共成长,与朔州共进步,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育人,打造更具活力的“预备队”

开展队前教育,组织所有新队员一起学习“六知、六会、一做”,认真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组织入队仪式,升国旗唱国歌,宣读入队名单, 老队员们为新队员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党旗、国旗、团旗、队旗一字排开, 鲜红的旗帜在少先队员的托举下,穿过人群,传递着炽热的情怀,“红色旗帜、代代相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高呼声响彻天空每年“六一”前后,全市各小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庄严的仪式,铿锵的歌声,激情的誓言,鲜艳的红领巾,让“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扎根,在星星火炬的指引下,少年儿童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严格落实少先队组织工作条例、少先队标志礼仪基本规范,丰富入队仪式、主题队会、主题队日等教育内涵,让少先队员在神圣、庄重的少先队仪式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

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我市各级少先队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广泛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少年儿童在实践教育中学会担当和尽责。

全面实施分批入队,推动全市基层少先队组织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充分的队前教育,通过入队达标闯关等活动,有组织、分三批次吸收适龄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组织。

结合少年儿童年龄和学段特点,注重引导将“红领巾奖章”作为日常教育活动和评价激励的核心载体,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分层次激励。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红领巾争章”活动已实现全覆盖。

对于年满14周岁、未满15周岁的少先队员,市少工委严格规范推优入团工作,制度性将优秀少先队员推荐到共青团组织中。

今年4月底,市第二小学校启动“校园文明礼仪月”主题实践活动。从制作文明行动课件到筹备内容丰富的文明行动主题队会,从各中队设立文明先锋队到校级文明监督岗,从课间的“轻声慢步靠右行”到各角落的执勤教师,校园里处处可见互帮互助的身影,处处能听到谦让恭敬的声音,为推动全市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了校园力量。

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开展了“节约用水——红领巾在行动”、红领巾阅读进行时、寻访身边榜样、“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环保科普知识进校园”、“防诈手拉手平安心连心”、红领巾走进丰收节、争当红领巾小主人、“红领巾讲解员”竞演讲述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让少先队员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增强了他们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

三、建强组织,唱响全面发展的“主旋律”

我市高度重视少先队组织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在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少先队高举星星火炬旗帜, 团结、教育、引导少先队员茁壮成长,少先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明确市委负责同志担任市少工委名誉主任、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联系少先队工作,六县(市、区)均明确了少工委名誉主任和政府联系领导;由团市委副书记担任市少工委主任,团县委书记担任县级少工委主任,全市配备专、兼、挂职副主任27名少先队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若干措施》;市、县两级均落实

了少工委“双主任”制度;坚持全童入队原则,探索分批入队程序,少先队组织建队率达100% 少先队工作纳入了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

团市委、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形成协商研究少先队工作的联合机制;市少工委与11个市直单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首届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红领巾讲解员”进场馆、进基地活动顺利开展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

少先队活动案例展示、少先队基础知识测试、个人风采展示、少先队活动课现场实操、少先队基础知识问答、主题微队课展示2023年3月8日,朔州市首届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全市23名优秀校内外少先队辅导员参赛。一项项参赛项目,充分展示出了全市少先队辅导员队伍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技能、超强的临场应变、自信的语言表达和蓬勃的精神风貌。

少先队辅导员是党的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少先队员最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在少先队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我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素质,积极开展各级少先队辅导员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整体水平,促进少先队基层组织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全市80%的大队辅导员和100%的总辅导员参加过县级及以上少先队培训。学校大队辅导员党团员比例稳步提升,市、县两级均已配备少先队总辅导员。

加快校外少先队组织和阵地建设是市少工委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我市准确把握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的改革方向,以打造“红领巾研学行”品牌活动为牵引,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少先队组织和阵地建设,丰富少先队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形式,构建校内校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新局面。

2022年,按照能建尽建、应建必建原则,市少工委推动全市174个社区(村)、街道(乡镇)建立少先队组织,3个教育和科协系统下设机构成立校外少工委, 挂牌28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

星星在闪耀,火炬在燃烧,胸前的红领巾时刻召唤着少先队员。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少先队员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时刻准备着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朔州新篇章作出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少先队组织脚踏实地、踔厉奋发,让星星火炬在推动塞上绿都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砥砺奋进展作为 踔厉奋发谱新篇

新余市总工会五年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2日)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大。

市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各级工会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紧扣中心大局,紧跟发展需要,紧贴职工需求,团结引领全市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站位全局,履职尽责、积极作为, 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城市新征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新余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崭新篇章。

目录 关于2023年6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56篇) 目 录